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0 毫秒
1.
我国东部“第二沉降带”是从晚中生代开始形成的大陆裂谷带。华北裂谷带控制了我国东部平原区油气的分布。我国东部海域“第一沉降带”是第三纪形成的裂谷盆地带,大量陆相生油层会发育于此。滚动背斜、断块构造、披盖构造、不整合及基岩潜山等圈闭都是油气聚集的场所。油气运移和聚集于前震旦系到第三系。我国东部陆上和海域中新生代大陆裂谷盆地是勘探油气的重要领域。古生代裂谷盆地的油气远景尚待探索。西部准噶尔盆地的含油气领域,似与古生代裂谷盆地有关。  相似文献   

2.
渤海海域埕岛油田新近系油气差异聚集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渤海海域埕岛油田新近系油气资源丰富,但分布极不均匀。充足的油源是油气聚集的前提;宏观上,构造背景和距生烃中心距离决定油气聚集的区带,断层的活动性、断距和盖层厚度的关系决定油气聚集的最浅层系,储盖组合决定油气富集的层系;微观上,砂体展布控制油气的分布。划分有利区带、确定有利层系、寻找有利井位是(低)凸起带及周缘地区新近系油气勘探的有效步骤。  相似文献   

3.
东濮凹陷东南部是一个断裂构造复杂、沉积体系类型多样、具典型箕状盆地结构的油气富集区,油气分布明显受断裂构造和岩相类型的控制.根据研究区油气藏形成的主导因素,可确定出反向屋脊断块油气藏、逆牵引油气藏等九种油气藏类型,它们具有各自的展布特征和含油气性.特别是在中央隆起带,油气藏类型丰富、油气分布层系多、含油气面积大,从而构成了具有油气勘探和开发前景的复式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4.
中亚地区费尔干纳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中亚地区费尔干纳盆地的地层、沉积和石油地质特征等进行了综合研究.该盆地的烃源岩为下第三系、上白垩统和中下侏罗统的海相与湖相泥岩、页岩和泥灰岩,有四套含油气层系,主要油气储集层为下第三系的滨浅海相和三角洲相砂岩和碳酸盐岩,多套泥岩、膏岩和泥灰岩为区域性和局部盖层,油气主要运移期和聚集期发生在早上新世,油气圈闭和油气田(藏)主要有构造型、构造-地层复合型和地层型等3种,目前油气主要分布在南部边缘构造带的两个含油气区.全盆地最大的油气田--明布拉克油气田的发现,使盆地油气潜力评价价值更高,可为整个中亚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杨晓兰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26):10720-10726
以安哥拉宽扎盆地的构造演化、沉积充填特征研究为基础,重点开展了宽扎盆地的盐上和盐下构造单元划分及盆地油气成藏基本条件研究,系统总结了宽扎盆地的白垩系油气成藏模式,指出了有利勘探区。宽扎盆地经历了裂谷阶段、过渡阶段和被动陆缘阶段的构造沉积演化阶段,不同的构造演化控制着宽扎盆地的盐上、盐下构造单元变化及生储盖条件的变化,形成了盐下自生自储运聚成藏模式和盐上下生上储跨越式运聚成藏模式。宽扎盆地临近大西洋枢纽带以西及附近深海的盐下地垒(高地)与盐岩分布厚盐区的叠置区域是盐下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带,其勘探潜力大。宽扎盆地盐上Albian阶碳酸盐岩及砂岩发育的盆地近海区域是盐上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安达曼海陆续发现一系列油气田和多个大中型含油气构造,因此安达曼海成为东南亚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之一。本文丹老盆地属于安达曼海的一个次级盆地,其构造演化、油气地质特征和勘探潜力整体研究程度较低。为指导丹老盆地油气勘探,本文从研究区域地质背景和构造演化出发,系统研究了该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和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并与北苏门答腊盆地进行比较,建立了盆地油气成藏模式,分析了其勘探潜力。研究结果认为:(1)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可划分为前裂谷期、断陷期、裂陷期和弧后走滑拉分期4个时期;(2)丹老盆地主力烃源岩为也拉组海相页岩,拉廊组河流-三角洲相砂岩为主要储层,断裂和不整合面是油气运移的有利通道,圈闭类型包括构造圈闭和岩性圈闭,盆地可能的成藏模式为(1)下生-上储-背斜式;(2)下生-上储-断块式;(3)下生-上储-生物礁滩体;(3)盆地南部的中深层层系以及碳酸盐岩建隆是丹老盆地未来寻找油气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7.
伊犁盆地是西天山褶皱带中一个构造残留盆地,纵向上发育二叠系、侏罗系两套烃源层系,形成上、下两套油气系统.伊宁凹陷是伊犁盆地中最大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其中二叠系油气系统经历了侏罗纪末期及第三纪以来的两次成烃充注,分别与晚海西及燕山期所形成的构造圈闭相匹配,是伊宁凹陷有效的、主要的油气系统.南部斜坡带是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断块、断鼻及岩性地层不整合油气藏是主要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8.
阿根廷库约和内乌肯盆地油气特征与勘探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阿根廷中西部地区的库约盆地和内乌肯盆地是南美次安第斯盆地群南段的两个较独特的弧后前陆盆地。俯冲角度的变化导致二者岩石圈及冲断带构造的不同。两个盆地经历了相似的4个盆地演化阶段:基底、裂谷期、后裂谷沉降期、前陆期。库约盆地发育一个已证实的含油气系统,以上三叠统富有机质湖相泥岩为主力烃源岩,主要以三叠系河流相砂砾岩为储层,盖层为三叠系层内盖层和白垩系区域盖层,圈闭形成和油气生成高峰在新近纪。内乌肯盆地发育1个已证实的和3个推测的含油气系统,除裂谷期上三叠统源岩外,其余下—中侏罗统、凡兰吟阶—巴列姆阶、提塘阶—凡兰吟阶的源岩均发育在裂谷后沉降单元内,储层范围从二叠系至新生界,最富产层为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砂岩和灰岩储层,油气系统关键时刻为晚白垩世—新近纪。海陆相沉积环境的不同造成烃源岩质量的巨大差异,直接体现在其成藏组合中赋存悬殊的油气资源量;各阶段中相对独立的构造–沉积环境造成了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潜力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车镇凹陷含油气系统划分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车镇凹陷是一个在对基底构造层长期改造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新生代陆相断陷-拗陷叠合盆地,在车镇凹陷形成"一源多藏"和"一藏多源"的复合含油气系统.根据油源对比结果,将车镇凹陷复合含油气系统进一步划分为沙四段含油气系统、沙三段含油气系统、沙一段含油气系统.影响油气藏形成的各因素之间的良好配置有利于油气聚集.3个含油气系统具有不同的地质要素和成藏作用,分布范围也存在明显差别,表现出分层发育和垂向叠置的特征.分析不同区带的勘探资料,指出车西、大王北和郭局子洼陷是有利的勘探区带,埕子口、无棣、庆云凸起可作为后备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10.
波斯湾盆地油气分布主控因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获取的最新油气田储量数据为基础,采用石油地质综合分析方法,探讨了波斯湾盆地油气分布特征和主控因素.研究表明,区域上油气主要分布于现今的波斯湾及其周缘地区,层系上不同地区油气富集的储集层系不同.在扎格罗斯次盆地,古近系和新近系的油气最为富集;而在阿拉伯次盆地,侏罗系和白垩系是石油最富集的层系,二叠系是天然气最富集的层系.油气的分布主要受3个因素的控制,即次级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史、优质区域盖层和主力烃源岩展布,前2个因素控制油气的层系分布,第3个因素则控制着油气的区域分布.  相似文献   

11.
柴窝堡凹陷油气藏形成条件及成藏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造型盆地评价是近年来石油地质研究的难点和重点.以成盆、成烃和成藏理论为指导,应用盆地分析、有效烃源岩评价、储层预测、改造型盆地模拟等技术和方法,综合研究分析了改造型盆地柴窝堡凹陷油气藏形成条件,预测了油气资源潜力,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该区主要烃源岩层为上二叠统芦草沟和红雁池组,是油气资源分布的主要层位;主要储集层亦为上二叠统芦草沟和红雁池组,物性较差,总体为较好含气储层,是主要勘探目的层;存在构造、地层、岩性、复合4大类油气藏类型和自源—侧向排烃、它源—垂向排烃两类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2.
 加蓬盆地作为西非被动大陆边缘重要的含油气沉积盆地,是目前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而G区块是中国在北加蓬次盆地的重要投资勘探开发区块。对该区块地层和沉积特征,以及烃源岩、储层、盖层、输导体系等油气成藏条件的分析表明,G区块石油地质条件优越,发育有优质烃源岩,而U.P.C.段作为G区块的主力产油层,储层物性很好,且该区块储盖组合配置关系良好。G区块油藏多为受构造控制的断背斜、断块油藏,油气主要富集在构造高点。研究表明,G区块油气成藏模式为“深源充注,断层盐边砂体输导,构造成藏”,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为与盐运动相关的构造圈闭。  相似文献   

13.
含油气盆地重要勘探领域基岩油气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国内外基岩油气藏储层特征、成藏要素、分布特征的分析,认为基岩是盆地形成前的地层,任何时期的地台均有分布。简单盆地只有一个基岩,叠合盆地必需有长时间的沉积间断或有过大的构造运动才能有新、老基岩之分。基岩油气藏可以分为潜山顶部基岩油气藏和潜山内幕型基岩油气藏。储集岩以花岗岩和火成岩为主,具有特殊的有效储集空间,非均质性强。基岩油气藏储层具有新生古储、成藏期早、圈闭形成早且类型多、内幕结构复杂、疏导体系复杂、运移方式多等特征。世界大型基岩油气藏多分布在拗陷盆地,中国基岩油气藏重点分布在东部断陷盆地基底和北部褶皱盆地基底以及叠合盆地的老基底中。  相似文献   

14.
探讨南美Llanos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成藏规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构造沉积演化、生-储-盖条件、圈闭特征、油气田分布等分析,总结了Llanos盆地油气运聚特征及富集规律,指出有利勘探方向。结果表明,Llanos盆地是中生代弧后裂谷与新生代前陆作用共同形成的叠合盆地,主力烃源岩为白垩系Gacheta组页岩,储层包括白垩系、古近系及新近系多套砂岩,已证实有油气的储盖组合有7套;该盆地油气运聚具有远距运移混源充注、断砂立体持续输导、近远灶阶梯式捕集成藏的特点,近灶优先捕集形成中深层、大中型构造油气田,远灶接替捕集形成浅层、小型复合型油气田。盆地西部发育逆掩推覆构造圈闭,数量少、规模大,可形成大型油气田,是构造圈闭的有利勘探目标区;盆地中部和东部主要发育岩性-构造圈闭、岩性圈闭及水动力圈闭,圈闭类型和数量多但规模小,可形成浅层小型油气田,是地层-构造、水动力-构造等复合圈闭的主要勘探目标区。  相似文献   

15.
南图尔盖盆地天然气资源潜力大,但成藏规律复杂,勘探风险较高。在概括盆地区域地质背景的基础上,从全盆地和有利含气区带两个尺度,分别探讨了天然气成藏规律,并评价了有利勘探区。研究表明:对于整个南图尔盖盆地,宏观构造演化控制着天然气在盆内的整体分布格局,有效烃源岩分布、类型及成熟度控制着天然气宏观展布范围,盖层发育是天然气大面积成藏并长期保存的基础,构造带类型控制着盆地有利含气区带分布与气藏发育类型。在有利含气区带内,天然气以气藏群形式近生烃中心集中分布,沟通生烃中心的断裂系统控制着天然气运移方向和聚集部位,“岩性尖灭”或“断层遮挡”是天然气聚集保存的重要补充,“源-运-储-保”合理配置是确定有利含气圈闭的关键。Akshabulak南次凹的断裂型构造带和Aryskum凹陷西斜坡的缓坡型构造带是盆地未来的天然气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16.
准确厘定柴达木盆地内含油气储层中烃类充注历史对于全面认识青藏高原隆升构造活动影响盆地内油气的成藏和分布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详尽地调查了柴西南地区新生界主力含油层位的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数据及所对应的烃类充注期次及时间,全面厘清了油气充注期次与高原隆升强活动期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油气藏普遍存在至少2期次的油气充注,通常发生在青藏高原隆升强活动期C、D和E期(中新世以后),几乎所有的油气藏均在强活动E期发生过规模化的油气聚集,说明青藏高原隆升运动末期的构造活动是研究区油气成藏和分布的关键影响因素。由于“多期成藏、晚期富集”的油气成藏特征,早期充注的石油可能改变砂岩储层的天然亲水性,有利于晚期油气的运移和聚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储层在继续埋藏过程中的物性损失,预示着深层存在油气勘探潜力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柴达木盆地内油气藏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区:西部茫崖含油气区、北缘含油气区和东部三湖天然气区.盆地内荒漠、盐碱广布,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油气藏开发时产生的污染源可归纳为三类:气态污染源、液态污染源、固态污染源.油气藏开发过程中的环保技术可分为五大类:物理改性处理法、化学改良处理法、物理化学处理法、废物综合利用法、生物降解处理法.柴达木盆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盆地内的油气藏开发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必须走资源开发的"生态矿业"之路.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辽河盆地大民屯凹陷古地层压力恢复和地下古流体势空间分布模式模拟,确定盆地流体系统构成,进而提高对油气运移规律的认识,预测有利油气聚集区,提高钻探成功率.研究显示,大民屯凹陷地下古流体势分布与生油洼陷分布一致,高势区是大民屯凹陷油气成藏主要烃源区和动力源区,低势区与现今油气田吻合较好,可根据流体低势区预测新的油气聚集部位.  相似文献   

19.
以澳大利亚西北陆架勘探现状和油气田最新资料为基础,采用油气地质综合分析方法,探讨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与有利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成藏主控因素为"源盖控区,大型浪控海相三角洲控藏"。北卡那封(North Carnavon)盆地发育滦金(Rakin)台地与埃克斯茅斯(Exmauth)台地两大有利区和古新统海相浊积砂岩潜在油气富集体。波拿巴(Bonaparte)盆地已有巨型油气田中发现的萨胡尔(Sahul)台地、武尔坎(Vulean)次盆和玛丽塔(Malita)地堑等较成熟探区再有重大发现的潜力仍然巨大,上白垩统Puffin组水下扇和斜坡扇浊积砂岩与阿什莫尔(Ashmon)台地中新统生物礁是该盆地两大新领域。布劳斯(Browse)盆地存在围绕盆地富烃凹陷卡斯威尔(Caswell)次盆分布的4大油气富集有利构造带和Puffin组浊积砂岩潜在有利勘探目标层位。柔布克(Roebuck)盆地勘探程度极低,各成藏条件有待于厘定。  相似文献   

20.
宾都尼盆地是印尼东部重要的中生界含油气盆地之一,经历了克拉通内坳陷、裂谷期、被动陆缘和挤压反转期4期构造演化,形成现今弧后前陆盆地的构造格局。盆地的主要烃源岩和储盖组合多发育于中古生界,晚二叠世与早中侏罗世煤系地层是主力烃源岩,排烃高峰期始晚中新世,以生气为主。侏罗系三角洲-滨岸砂体为优质储层,原生粒间孔发育,平均孔隙度15%,平均渗透率18mD,属于中孔-中高渗透储层;盆地中北部前渊斜坡带发育一系列背斜、断背斜圈闭,且发现了大量气田群;天然气多以“下生上储”,即从前渊坳陷气源灶沿着砂体和断层运移至侏罗系砂岩圈闭聚集成藏。综合分析认为,储层质量和有效圈闭是侏罗系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东部逆冲褶皱带与海湾南部斜坡带是未来勘探的两个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