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间歇性低氧训练对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间歇性低氧训练是一种利用低氧仪模拟高原训练的方法,且已被证明对提高运动能力是有效的.本研究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来探究间歇性低氧训练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表明,间歇性低氧训练能引起血象指标和血液流变性的适应性改变.  相似文献   

2.
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1500米跑过程中能量代谢的特点,对间歇性低氧训练影响有氧能力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综述分析:间歇性低氧训练能够有效增强男子1500米跑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促进运动员1500米跑专项运动成绩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Wistar雄性大鼠分为常氧对照组、常氧运动组、低氧对照组、低氧运动组.分别对常氧运动、低氧运动组进行游泳训练,对低氧对照、低氧运动组进行低氧刺激.用导管法测血压和心率,用比色法测红细胞膜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探讨低氧和训练对红细胞膜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的影响.发现低氧刺激降低大鼠红细胞膜Na+-K+-ATP酶和Ca2+-Mg2+-ATP酶的活性,而适宜负荷运动则可提高以上两种酶的活性.结果表明,间歇性低氧运动对大鼠红细胞膜的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间歇性低氧训练是由英、美、俄等国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有效的训练方法。本研究选取普通高校和地市体校的40名中长跑运动员(14-22岁,男女各半)为测试对象,观察常压间歇低氧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适应机制。实验结果,常压间歇低氧训练可以刺激机体中红细胞的生成,增加血液中氧的运输能力,提高携氧能力,并能有效地提高人体机体的运动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5.
谈文博 《科技信息》2013,(12):286-286
模拟低氧训练是近些年来在高原训练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科学的训练模式,对运动训练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等,主要论述了:1、高原训练的利与弊;2、模拟低氧训练模式的提出和思路;3、模拟低氧训练的方法与模式。对国内外的模拟低氧训练各种训练方法的最新发展状况及其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是一类促进细胞生长,具有胰岛素样代谢效应的因子,与运动能力密切相关。分析了近年来关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在运动、常氧运动、低氧运动不同应激下的变化情况的文献资料。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对于IGF-I与低氧训练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提供低氧训练的评定指标,为低氧训练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低氧训练能引发机体神经组织的适应性变化,如产生大量自由基刺激机体,从而获得抗氧化酶系活性升高的应激反应。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等,此种训练在竞技体育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细胞凋亡的研究已成为运动科学中较重要的领域,它的出现使我们能从新的角度监测运动性疲劳。而目前,低氧训练与神经组织细胞凋亡的报道尚末见到。本文运用文献综述法探讨低氧训练与细胞凋亡的关系,从全新的角度来认识低氧训练的发展规律,为科学地指导运动员进行低氧训练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模拟高原训练是在高原训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高原训练方法,可以解决传统高原训练中的很多不足之处.本文就目前模拟高原训练的几种新的方法(高住低练法、低住高练法、间歇性低氧训练法)对血液指标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低氧训练是体育训练项目中广泛采用并行之有效的运动训练方法和手段.在低氧训练的过程中,机体处于低氧环境和运动的双重刺激下,对外周血中的免疫细胞参数有明显的影响.本文将探讨间歇低氧刺激对逐步递增负荷运动大鼠白细胞的影响.将大鼠随机分为安静组、运动组、运动+低氧连续暴露组和运动+间歇低氧暴露组.后3组进行6周递增负荷跑台运动,运动+低氧连续暴露组和运动+间歇低氧暴露组从第4周起各在运动后进行人工低氧(O_2含量为14.5%)2 h连续暴露和间隔3 h的暴露.6周训练后,运动组大鼠运动性低血红蛋白现象发生,运动组、运动+低氧连续暴露组和运动+间歇低氧暴露组白细胞计数显著或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间歇低氧暴露对大鼠白细胞总数影响不大(P0.05).运动组大鼠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数显著或非常显著低于安静对照组(P0.05或P0.01),运动+间歇低氧暴露组单核细胞数显著低于安静对照组,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四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反复少量的低氧刺激可有效防治运动性低血红蛋白,但对机体免疫力的影响也较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形式高原训练对运动员免疫功能及抗氧化能力标志物的影响效应.[方法]检索国内外权威数据库关于运动员参与高原训练的研究文献.[结果]网状Meta分析显示与常规训练比较,1)高住高练、高住高练低训及高住低练可显著提高运动员白细胞水平;2)高住高练、高住低练及间歇性低氧训练可显著提高运动员CD4+/CD8+水平;3)高住高练较低住低练可显著提高运动员血清肌酸激酶水平;4)间歇性低氧训练及低住高练可显著降低运动员血清丙二醛水平;5)高住高练,高住高练低训,高住低练及低住高练可显著降低运动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结论]高原训练可能显著抑制运动员免疫功能及抗氧化能力,间歇性低氧训练对运动员白细胞计数影响最显著,高住低练最易诱发CD4+/CD8+失衡,低住高练最易导致丙二醛功能受损,高住高练对血清肌酸激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最显著.  相似文献   

11.
国外关于图书馆员培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国外早期图书馆员培训的方案和程序研究、面向商业查询及交流能力的培训研究,培训模式以及信息技术运用的培训研究,总结出图书馆的培训研究呈不断发展丰富,同时也明显地呈现出与图书馆自身工作方式和培训技术相一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对技巧运动员舞蹈基础训练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舞蹈在技巧运动中的地位已日益受到大家的重视。要在世界大赛中夺冠,就必须提高舞蹈的艺术性。舞蹈的基础训练包括柔韧训练、把杆基础训练、基本舞姿和跳跃练习4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体操运动损伤的调查研究,结合体操运动训练实践经验,强调了预防体操运动损伤的重要性,初步揭示了损伤的一般规律,并提出一些较合理的预防措施,以期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针对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机理,采取有效的预防方法,并从身体形态训练、身体机能训练及力量训练、平衡能力训练、耐力训练、灵敏与协调性训练、心理素质训练等角度出发,详细阐述了各体能训练要素对预防体操运动损伤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孙秀莉 《南昌高专学报》2010,25(1):133-135,141
杭州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在培训内容、模式创新、就业导向以及培训合作等方面具有鲜明特点,基本实现了学员培训与就业的无缝对接.对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本文在探讨杭州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的基础上重点从职业导向、专业设置、学生实训改革等方面分析了高职院校的发展问题与基本思路。以期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高职教育的职业针对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护理网站建设。方法运用wiki系统建立护理教学网站,提出了应用wiki技术对护理业务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的方法。结果可提高培训效果。结论可加速护理业务培训网站平台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功能性训练是最先进的训练理念之一,广泛的运用于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中,但是在高校运动专项教学中的运用较少。以功能性训练对大学网球专项学生体能的影响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法分析实验前后网球专项学生的体能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功能性训练相比较与传统的体能训练手段,更为全面系统,针对性更强,在提升网球专项学生体能素质方面发挥着更为积极的作用;功能性训练中肌肉激活训练、负重训练,灵敏素质训练和躯干稳定动作模式和恢复训练等多方面的内容,分别对肌肉力量、快速反应能力、腰腹部力量以及平衡能力等方面都具有更为显著性的提升效果,可以为网球专项学生技术发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各国的训练实践证实,高原训练是发展有氧耐力的一种有效训练方法。但是,高愿训练与平地训练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负荷量和训练强度。  相似文献   

18.
基于对独立学院数学建模竞赛培训现状的分析,提出普及性培训与针对性培训相结合的数学建模培训模式,并给出数学建模培训体系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体操运动损伤的调查研究,结合体操运动训练实践经验,强调了预防体操运动损伤的重要性,初步揭示了损伤的一般规律,并提出一些较合理的预防措施,以期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针对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机理,采取有效的预防方法,并从身体形态训练、身体机能训练及力量训练、平衡能力训练、耐力训练、灵敏与协调性训练、心理素质训练等角度出发,详细阐述了各体能训练要素对预防体操运动损伤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运用问卷调查法,通过有锻炼习惯的在读硕士研究生对相关问题的反馈,采用频数对比法分析了在读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主要因素.结果分析表明,对体育的兴趣爱好、获得锻炼乐趣和情感体验、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学校有良好体育活动氛围、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在读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