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论欧梅唱和诗的创作动机/吴大顺//学术论坛1期/S/OCI04032,《毛诗谱》的流传及其学术思想/郭树芹//社会科学研究1期//SOCI0403S13、情韵幽致一唱三叹:欧阳修《戏答元珍》解读/周蓬华//邢台学院学报1期/S/OCI0403S14、论欧阳修《新五代史》的编纂特点/宋馥香,王海燕//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期/S/OCI04045、论欧阳修《诗本义》的文学思想/谭德兴//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期/S/OCI04056、醉翁亭文化初论/裘新江//滁州师专学报1期/S/OCI04077、士子友谊与唱和诗:论欧梅唱和诗对元白唱和诗的继承与超越/吴大顺//怀化学院学报1期/…  相似文献   

2.
攸关南诏史的第一手资料《南诏碑》撰者名氏,最早见的是唐懿宗时人樊绰《蛮书》卷五:“(大和)城中有大碑,阁罗凤清平官王蛮利之文。”到五代时刘煦《旧唐书·南诏傅》中说“有郑回者,本相州人……(山焦)州陷,为所虏,阁罗凤以回有儒学,更名蛮利。”又到元朝初年,朝廷命官郭松年抵大理,后撰《大理行记》,文中云“立德化碑(《南诏碑》),使蜀人郑回制文。”从此以来,人们对这著名的《德化碑》撰者,皆以为出自郑回之手而无疑者。直到龙云当政,开设通志馆编纂省志时。纂志诸公,仍认为《南诏德化碑》文撰者乃郑回。碑的文字自明代以来剥落严重,好在修《新纂云南通志》时,有关碑文撰者的文字尚完好,志馆诸公因之拟议,在该《志》  相似文献   

3.
[唐]樊绰《云南志》载,南诏“改元即用建寅之月”.《新唐书·南诏传》亦载:“俗以寅为正,四时大抵与中国小差。”赵吕甫按:南诏以寅为正,即以寅月为正月。以云南诸族历法考之,南诏实与白族所奉行之“佛历”  相似文献   

4.
兴亡之感 相国愧之——比较徐灿陈之遴唱和之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灿、陈之遴是明末清初的一对文坛爱侣,徐灿工于词,陈之遴工于诗。他们在明亡清起的易代之际,对故国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这些情感在他们的唱和之词中时有流露,两相比较,那便是“兴亡之感,相国愧之”(谭献《筐中词》)。  相似文献   

5.
张九龄是唐玄宗时期的贤相、名相,是一代文宗张说的后继者,执掌文坛于开元中后期。一生重视“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和提拔文人,形成盛唐诗的骨干,同时积极参加诗人唱和,推动盛唐诗的发展。张九龄是感怀山水诗的首创者,他用“熟参”和“妙悟”创作《感遏》诗,是推动盛唐诗发展的关键人物。  相似文献   

6.
《诗经·小雅·黄鸟》(以下简称《黄鸟》)是一篇众说纷纭的诗。但对诗中的“黄鸟”,当代《诗经》研究者的意见却比较一致,即认为是指剥削者。高亨先生说《黄鸟》的“作者是个佃农”,黄鸟指地主,“此诗与《魏风·硕鼠》有相似的地方”(《诗经今注》)。余冠英  相似文献   

7.
大理学院民族文化研究所成立于2003年3月,其前身是1988年成立的原大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南诏史研究室”,已有20多年的学术历史。南诏史研究室取得的一些成果,如张树芳《大理丛书·金石录》;周祜《大理古碑研究》、《大理历史文化论集》;杨延福《剑川石宝山考释》、《南诏大理白族史论集》;段伶《白族词曲格律通论》、《白族勒墨人原始宗教实录》等均在学术界产生良好影响。  相似文献   

8.
崇圣寺,在大理古城西北一里许的点苍山圣乐峰下,为古代云南的一座著名的佛教寺院。它的兴建绝对年代,讫今尚无可靠的资料,且据明嘉靖时昆明倪辂本《南诏野史》称“开成二年,嵯巅建大理崇圣寺,基方七里。”(“开成”系唐文宗第二个年号,二年当公元837年,即南诏世隆时。)这座宏伟的寺院,从唐代到清代中期,历千多年而不衰,清代末期地方兵燹,整座大寺院荡然无存,仅余一躯铜铸丈六观音大家(俗称“雨铜观音”)与山门前三座大塔。寺山门内钟楼上悬挂的一口铜铸巨钟,据文献纪载,巨钟铸自南诏世隆建极十二年(唐懿宗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是一稀世之物,亦在兵燹中毁去。  相似文献   

9.
———古典诗歌赏析例谈 明振来(阳新高中,湖北 阳新 435200)  古典诗歌的赏析与教学,要遵循诗的特征。诗为何物?“诗者,志(情、意)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何以言志?“立象以尽意。”(《周易·系辞》)这些古人之论道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根本特征:诗的功  相似文献   

10.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二期发表了王丽珠的《巍山南诏遗址》一文。 一千多年前,存在于我国西南边疆的南诏政权,从始祖细奴逻于唐太宗贞观23年即位(公元649年),到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大长和国建立,历时二百五十三年,传十三世。其中,在皮逻间兼并五诏,迁都太和城(今大理县太和村)以前的八十九年,南诏都在今云南巍山回族自治县境内。这段时间,南诏生产力逐渐发展,领土不断扩张,  相似文献   

11.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一般认为这是孔子对《诗经》所作的总概括,总评价,用宋人朱熹的话说就是:“夫子言《诗》三百篇,而惟此一言,足以尽盖其义。”(《论语集注》)不过,“思无邪”一语,并不是孔子所自撰,而是他从《诗·鲁颂·駉》篇中借来的。宋人邢昺的《论语注疏》,朱熹的《论语集注》,清人刘宝楠的《论语正义》都曾指出过这一点。今人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说得更明确:  相似文献   

12.
高适的《燕歌行》诗前有序曰:“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文苑英华》、《全唐诗》“元戎”作“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这就引起了研究者对诗歌所感“征戍之事”的针对性的讨论,有的认为专咏张守珪,有的认为讽刺安禄山,总之,如清人陈沆所说:“非泛咏边塞也”(《诗比兴笺》卷三)。笔者认为,此诗并不因某人某事而发,恰恰是一篇“泛咏边塞”之作。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秋夜有感》诗,向来众说纷纭,直到现在还是莫衷一是。正如严迪昌同志在他的《读鲁迅〈秋夜有感〉诗》一文中(载《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七八年第一期)所归纳的那样:除了认为这诗是写张梓生年青时“艳遇”的“游戏说”纯属荒唐,可置之不论外,三十年来大致有这样几种看法:(一)有感于半年前“时轮金刚法会”而讽刺求神拜佛;(二)对当时“残山剩水小朝廷的内内外外,种种反动事实”的“感  相似文献   

14.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论及“孔子删诗”说,但对“孔子删诗”说的提出、流布、影响等问题都未曾论述。通过清理相关材料,可知汉初陆贾首次提出孔子编定《诗》一说,而司马迁则在陆贾的基础上,从编《诗》方式、标准、目的等方面提出系统的“孔子删诗”说,但还未提出“删《诗》”一语。西汉末东汉初,《论语讖》在删减《诗》《书》章句文献的风气下,首次提出孔子“删《诗》”一语,此说得到王充、班固、应劭等东汉学者的接受而成为学界共识,并对汉代《诗经》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游览过程中,诗人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诗歌可以称之为游览诗,这类诗发端于先秦,在魏晋南北朝逐渐兴盛起来。《文选》把游览诗作为单独类目列出,其下所选录的诗歌可以根据表达情感的不同分成唱和应酬类和抒发个人情志类,且对这类诗分析研究中可见出诗人独特的自然观以及编者特定的选录标准。  相似文献   

16.
唐代著名诗人李贺,字长吉,唐皇室后裔,才华横溢,其诗继承《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南朝乐府弦歌的传统,形成奇崛幽峭、浓丽凄清的独待风格。不幸,他英年早逝。或说他活了二十四岁,见李隐《李长吉小传》(“长吉生二十四年”)、《旧唐书·李贺传》(“卒时年二十四”);或说他二十七岁死,见沈亚之《序诗送李胶秀才》(“贺名溢天下,年二十七官卒奉常”),杜牧《李长吉歌诗叙》(“贺生二十七年死矣”)、《新唐书·李贺传》(“年二十七”)。沈亚之为李贺好友,所说当为可信。且李贺所作《南园十三首》之四诗有“二十未有二十余”之句,窥其意,亦可证明他超了二十四岁。《旧唐书》误袭《李长吉小传》之说,而至《新唐书》时已订正。关于李贺之死,《李长吉小传》有一段记述:  相似文献   

17.
《全唐诗》卷三六八有崔护《郡斋三月下旬作》诗一首:“春事吕已歇,池塘旷幽寻。残红披独坠,嫩绿间浅深。偃仰卷芳褥,顾步爱新阴。谋春未及竟,夏初遽见侵。”《全唐诗》卷四七九张又新名下亦收该诗(题同),仅异二字:“嫩”作“初”,“卷”作“倦”。据此,诗作者应在崔、张两人之中。不料,《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1169页说此诗是谢灵运在温所作,题为《读书斋诗》。逯钦立先生所据是光绪八年(1881)《永嘉县志》卷二十一,较《全唐诗》晚170多年,一般应以《全唐书》为准。不过,这首《读书斋诗》还可找到更早的出处:明末清初永嘉人周天锡曾编过一本专收外地人在温诗作的《慎江诗类》,完成于康熙十九年(1680),手抄本共六卷,原藏玉海楼,温州市图书馆今藏有黄群敬乡楼、永嘉乡著会等几种抄本。其卷一收谢灵运诗二十七  相似文献   

18.
顷读《李商隐<初食笋呈座中>诗释》(载《天津师大学报》1987年第1期)一文,对作者勇于探索的精神,力求对李诗作出新解,这是值得欢迎的。李商隐的有些诗,历来号称难解,早在金代的元好问,就有“诗家总爱西崑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论诗绝句》)之叹,可见对李诗的探讨,本着“百家争鸣”的原则,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出自己的新见,是应该鼓励的。但遗憾的是,当我读了《李商隐<初食笋呈座中>诗释》(以下简称《诗释》)之后,并不满  相似文献   

19.
从现存建安“同题诗”和“唱和诗”可以考见,邺下诸文士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丕植争储”的政治漩涡,他们的诗歌创作与“丕植争储”这一政治事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体现出独特的政治品性,是建安诗风“慷慨多气”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现存较完备的南北朝文学总集,有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简称严《文》、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简称丁《诗》)、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简称逯《诗》。三书共收录陈朝作家118人,然于其生卒年,或阙如、或无考、或失误,如丁、逯之《诗》所收肖贲,我已有专文作了考辨(见《华中师大学报》1988年第五期《肖贲生卒年考及“仕陈”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