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目前,地理科学和地理教育的发展走入“低谷”.处于困境,其出路究竟何在?面对人类社会发展对地理学需求日益增加的基本势态,地理学应该怎样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对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及社台历史对地理的需求分析,认为地理学是一门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科学.向软科学方向转轨是地理学发展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整理研究抗战时期西北联大的地质地理教育,为西北地区及中国科学教育史研究提供新线索。方法原始期刊文献分析和考证。结果西北联大的地质地理教育逐渐形成了地形学、气象学、经济地理学、地质学等多学科体系,特别是形成了为中国区域地理发展与研究服务的课程体系特色。其教学师资均是留学美国、德国、英国、日本、奥地利等国的地质地理学专门人才,以黄国璋、郁士元、殷祖英、郑励俭、张伯声等教授为代表,他们将西方先进的地质地理科学引入中国,传播科学知识,开展科学研究,为西北地区乃至中国培养了大批的科学人才。结论西北联大不仅形成了完善的地质地理科学教育体系,而且借助于留学欧美为主的教学师资,引进西方先进的地质地理科学教育与学术研究,从而奠定了西北地区地质地理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3.
竺可桢教授是我国现代地理学奠基人.他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期间,首先提出结合经济建设建立新地理学的方针,在此方针指导下,以大科学观成功地组织、领导了全国性现代地理考察活动,并运用现代思维方式研究地理科学,对地理学许多领域在当代的发展提出创造性见解一从而对我国现代地理学知识结构、科学研究活动及科学实践功能三方面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以此竺可桢成为我国现代地理学奠基人一  相似文献   

4.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兼具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它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规律.地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兼具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它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问分布规律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规律。地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地理学的危机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地理学的危机与前景,1)地理学具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地球表面事物的空间关系与空间过程;2)地理学是一个庞大的学科家族,我国高校应当创设地理科学院;3)地理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地理学教育与理论建设都应和实践紧密结合.全文的中心目的在于阐明:地理学是一门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科学  相似文献   

7.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的特点。随着地理信息技术发展与研究方法变革,新时期的地理学正在向地理科学进行华丽转身,研究主题更加强调陆地表层系统的综合研究,研究范式经历着从地理学知识描述、格局与过程耦合,向复杂人地系统的模拟和预测转变。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全球战略过程中,地理学正在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在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保护、水土资源管理、地缘政治等领域拥有广阔发展前景。中国地理学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耑要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创新发展综合性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逐步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深远国际影响的地理科学体系,为中国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8.
地理课程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关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在启动的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地理课程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实施可持续发展观念教育。从地理科学的视角,通过对“以人为本”再到“以人为本”到“人地协调”和“人地整合”的地理学思想的考察论证了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地理学思想。从地理学的视角,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内部和特征是地理课程选择的依据,是地理知识转化的维度,是地理教育目的的根本指归,主张把谋求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的三者统一作为地理教育的目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地理科学正是以人与地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特别是人文地理学更是直接以资源、能源、经济、人口、城市和环境保护为其主要研究对象,故在地理教育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地理学和地理教育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本文试图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渗透的方法和具体途径三方面来阐述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地理教育中渗透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生存环境的空间分异、时间演变及人-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地理学的独特之处是“目中有人、目中有理、目中有天、目中有地”。中国自然地理要素不但类型丰富而且区域差异较大,季风湿润区、青藏高寒区以及内陆干旱区构成了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总体格局,也造就了温度与降水等气候因子的显著空间异质性。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格局决定了中国地理科学研究机构的布局,根据区域的自然地理特色,在全国范围布局了地理学研究院所15家以上,开设地理学专业的高校院系有130余家,地理学从业者超过3万人。得益于这样庞大的研究队伍,70年以来,中国地理科学研究在多个研究方向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试论地理学的发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国内外文献为根据 ,以地理学一度在中国处于停滞不前、唤不起人们应有重视的冷酷现实出发 ,认为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处于汰旧更新阶段的年青学科 ,长期以来 ,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对立 ,阻碍了地理学的交流与发展 .提出了以海纳百川的气魄批判继承东西方地理学中的优秀理论观点 ,取其精华 ,兼收并蓄 ,以发展我国的地理科学 .进而以钱学森教授提出的建立大地理科学观的构想作借鉴 ,论述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理科学发展观和地理教育观 .  相似文献   

12.
正地理学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的特点。随着地理信息技术发展与研究方法变革,新时期的地理学正在向地理科学进行华丽转身,研究主题更加强调陆地表层系统的综合研究,研究范式经历着从地理学知识描述、格局与过程藕合、向复杂人地  相似文献   

13.
数字地球对地理学的发展将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探讨了数字地球形成的背景,数字地球的内容、特点及其应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数字地球对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方法和手段、地理教育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体育和地理都将空间、空间内人与物运动及相互作用的方式作为关注点,体育文化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空间环境成为体育和地理间联系的纽带,以地理为视角,研究体育文化也成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个独特领域.采用文献法、交叉研究法,对影响体育文化形成和传播的地理学因素,体育文化发展中的地理学特性以及地理学特性对体育文化形成与传播的作用等方面加以解析得出,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空间扩散、空间组织等地理学特性,并受纬度、地形、城市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5.
计量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方法论学科,它运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分析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各种要素,获得有关地理研究的科学结论.从80年代来,我国计量地理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学者从不同区域、不同视角展开讨论.本文在国内关于计量地理学发展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发展、评价及存在问题等做了探索.  相似文献   

16.
教育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之一,它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将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继续存在的发展。长期以来,尽管人们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教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且陆续建立了多门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但是,很少有人用空间的观点或者说从地理学的视角去探索教育,很少有人就用地理学的和方法去研究教育中的问题。本文是对教育研究的地理学方法论的开创性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地理学应将地理信息作为研究对象.实现地理信息化,重新架构地理科学体系,实现地理学研究理论、方法及手段的革新,是地理学在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在信息与通信技术的推动和影响下,地理学正在发生一场新的变革.主要体现在2方面:一是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促进了地理学整体水平的提高;二是影响传统的地理时空概念,导致了地理空间的再造.笔者就信息与通信技术对地理学发展的变革性作用,从关于地理消亡论的思考、地理空间再造、新学科的出现3个角度进行分析、评述.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了电子资源在地理学教育及科研活动中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地理学科研数据库和地理教学电子资源,通过对有关资源的介绍,推动电子资源在地理科研与教学活动中得到更广泛的重视与应用。  相似文献   

20.
从八十年代初到现在,地理学已经历了两次较大的“危机”;每一次危机产生的振荡,对地理学的发展既有负面的冲击,又有正面的促进:第一次危机的结果是导致地理科学应用体系的基本建立;第二次危机则促成了师范地理教育向非师范专业的快速转化。本文从两次危机的成因分析入手,探讨了高等地理教育所面临的几个问题,明确了地理科学走向应用的主战场。作者认为:危机既是困境,同时又是机遇;地理必将成为一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重要作用的、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科学;对此,作者充满了信心和期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