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职业教育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及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急需转移,提高农民的素质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最有效转移的根本所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将对提高农民素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开发与分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和有序转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探讨,对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
农村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能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通过分析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找出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制约因素。“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农民的素质问题。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是农村的主要问题。提高农村生产力的关键是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核心是发展教育。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策是走城镇化道路。本文以盐边县的情况为例。对上述观点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曾蕾 《科技信息》2009,(28):I0078-I0079,I0081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是联系一体的,从而很容易提出以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来实现农民富裕。农村问题的实质在于人均资源不足。要解决农村问题就要把农村剩余的劳动力转移。这种转移包括内部转移和外部转移。解决好农村剩余的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的素质,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新型农民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是培养新型农民的有效形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在于培养新型农民,以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来实现农村繁荣和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城镇化的实现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与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城镇化的现状、速度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迫切需要存在着较为突出的矛盾。在城镇化进程中,需要结合我国城镇化的特点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不断创新城乡发展模式,寻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更大领域和空间,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多渠道、多形式的快速转移。  相似文献   

6.
我国就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急需扩大对农村的职业教育。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需要职业教育;另一方面,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职业教育;同时,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促进农村人口向劳动力资源转化也需要职业教育。而长期以来家庭作为职教投资主体的模式却限制了农村职教的发展。为此,必须设计真正兼顾农民利益的免费中职教育机制,并尽快向农村推广。  相似文献   

7.
为了实现农村和谐社会的建立,加大力度为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创造良好条件,文章从市场需求以及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入手,阐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对我国农民增收,"三农"问题的解决,统筹城乡发展以及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当前农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成中,普遍素质及劳动技能偏底、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人为障碍以及户籍管理制度等现实困难,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农业产业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已成为关系到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本文拟就农业产业化现实状况和农业产业化对于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在于实现农业产业化。  相似文献   

9.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分割的就业体制,束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为有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当前财政政策的选择应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为已经转移到城市就业的劳动力及其家庭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挖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潜力;在继续强化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核心问题在于农村人力资本含量的高低。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知识欠缺、专业技术缺失等人力资本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必须从人力资本视角出发,不断提高农民教育水平、增加政府投入与培训、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机制,为顺利实现劳动力转移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1.
"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城市化"则是劳动力转移的最佳途径。我国建国以来一直采用城乡分隔的管理体制,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在城市化发展模式选择上,有以大中城市发展为重心和以发展小城镇为重心两种主要观点。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不同。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城市化模式应该是既能发挥城市的集聚功能,又能很好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此,提出了"五元经济结构"的假设,我国应该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建设为辅。在大城市转移剩余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小城镇可以发展以为农服务的产业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和农村实用人才的重任。如何把农村庞大的低素质人口转换成人力资源优势,既是中等职业教育的责任,也为中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吉林省为个案,对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明确了农村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主要原因,清楚了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充分认识了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提高农民素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吉林省和谐发展的强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快农村小康社会步伐,提出了以下建议:加大农村各级政府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和《就业促进法》的力度,依靠法律手段加快办好农村职业教育的步伐;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家长要提高对举办农村职业教育的认识;贯彻《义务教育法》,努力提高农民素质,为乡村职业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农村职业教育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招生及办学模式,增加农民进入农村职业技术学校的机会;乡村职业学校的开办,有助于促进农民个人收入的增加、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大中城市转移;农村职业学校及各种农民职业培训机构应该培养农民新的国际化工业理念,加快我国传统农村向国际化产业结构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农民分化,对新农村建设产生的双重影响。指出农民分化,使农村管理逐步走向法治化;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特别是农民工工资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来源;大批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加速了城镇化进程;带来了人们社会关系和社会理念的变化,对农村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促使农民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更新思想观念和实现社会价值。同时,农民分化也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挑战性的问题:农村基层组织疲软,农村各阶层矛盾与冲突加深,农民贫富差距和农民群体消费差异性扩大化。  相似文献   

16.
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小城镇发展这一链式反应是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然而对欠发达地区而言,这一链式反应存在着许多障碍因素,研究表明,在甘肃省酒泉市域,农村产业结构和农村劳动力结构同向转化,但二者存在着明显的相位差,在实现产业结构转化的同时并没有促成劳动力在空间上聚集,致使小城镇发展普遍不足,城乡一体化受阻,为了实现这一链式反应,必须加大乡镇企业的规模化经营,改革现有户籍制度,加强现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走内涵与外延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论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把人口数量优势变为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是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劳动者素质偏低已构成阻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瓶颈因素。发展职业教育,减少素质偏低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人均土地资源相对较少。如何应对不断增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地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已成为河南省当前乃至今后长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本文分析了河南省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并探讨了其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市化发展的要求,分析了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水平,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