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网络作品著作权保护问题随着近年来的数起侵权案的审理而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网络作品属于《著作权法》保护之列,网络这种新兴媒体有其特殊性,如果一律按现行《著作权法》对其侵权行为进行调整,将对正处于发展中的网络媒体产生不利影响。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并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为解决网络作品侵权案件提供了法律依据。文中将从网络作品著作权的客体与主体,网络作品著作权的三种侵权行为类型,网络作品著作权案件的特殊问题以及加强网络作品著作权保护应注意的问题等几个方面谈几点认识,以期为司法实践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以其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交互性强等优势,被誉为继出版、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并正以其惊人的速度发展。飞速发展的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对人类现有的法律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问题便是当前我国亟需解决的一个新课题。文章拟通过对网络环境下的作品应受著作权法保护;网络作品著作权的内容;网络作品的法定许可与合理使用;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侵权责任及赔偿标准等问题的分析,同有识之士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著作权法,  相似文献   

3.
网络著作权中若干重要法律问题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著作权法领域带来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网络作品著作权的确认及网络著作权侵权等。探讨我国网络著作权法律问题上存在的一些误区和立法中的不足,是完善我国将来相关立法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阐述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含义、主体、内容和限制等。认为版权最主要的保护方式就是赋予权利人控制作品传播方式的专有权。网络时代的到来,使版权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应对网络带来的冲击,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推出应对措施,我国也在著作权法中规定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以确保版权在网络空间得到合理、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王效文 《科技信息》2012,(19):485-485,432
著作权法只保护作品的表达形式,不保护作品的思想,这一理论已经构成著作权理论的基础,该理论在实践中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对著作权法只保护作品的表达形式不保护作品思想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著作权法》第15条将电影作品定性为特殊的合作作品,并将各合作作者对电影作品享有的除署名权外的著作权法定转让给了制片人,与德国、法国的规定基本一致。对于电影作品中包含或改编的原作品而言,应适用《著作权法》第12条关于演绎作品的规定,电影作品著作权人对电影作品的利用须获得原作品著作权人的许可,这与《伯尔尼公约》的要求一致,而德国和法国则规定无须获得原作品著作权人的许可。在修改我国《著作权法》时,应对原作品著作权人和电影作品著作权人利益进行平衡后,选择适当的立法例。  相似文献   

7.
对于违禁作品的讨论迄今仍未达成共识,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学界主要争议集中在以下三点:违禁作品的概念问题、著作权问题和保护问题.违禁作品应指内容违法的作品.有学者从程序和实体、公法和私法的角度对于违禁作品所做的实证意义上的界定,客观上进一步加大了对违禁作品的保护力度.违禁作品在著作权法范围内享有完全著作权;但当作品的出版传播与公共利益相冲突时,则需要予以公法上的限制.关于违禁作品著作权的保护,应采权利行使限制说.著作权人有权主张侵犯著作人身权的精神损害赔偿,无权主张与著作财产权益相关的损失赔偿。  相似文献   

8.
著作权法保护的是作品的具体表达,既包括表达形式也包括表达内容。将提高社会的公共利益作为著作权法的立法价值基石,可以避免概念法学定性思维的短处,从而有效地筛选著作权法所保护的表达的外延。  相似文献   

9.
著作权法保护的是作品的具体表达,既包括表达形式也包括表达内容.将提高社会的公共利益作为著作权法的立法价值基石,可以避免概念法学定性思维的短处,从而有效地筛选著作权法所保护的表达的外延.  相似文献   

10.
数字环境中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变化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是各国著作权法中通行的著作权限制制度,它允许作品的传播者与使用者在某些法律规定的条件下可以不经过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而无偿使用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数字环境使得传统环境下属于合理使用的行为可能不再合理。文章主要讨论数字网络环境对合理使用制度所带来的改变,以及合理使用制度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期刊编辑侵犯著作人身权的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作人身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人身权是著作权的基础和核心。对编辑工作实践中侵犯著作人身权的行为进行详细归类分析.能引起期刊编辑们对此项工作的高度重视。期刊编辑应认真学习《著作权法》及有关法规.增强版权法律意识.消除侵权行为.避免著作权法律纠纷.切实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2.
网络作品一般既符合传统作品的构成要件,又符合法律关于网络作品的特别规定,包括上网作品和网上作品。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认定时依然要适用行为的违法性、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和主观过错这四个最基本的构成要件。网上著作权侵权主要有将网上作品下载并发表到传统媒体上、将传统作品上传到网上、链接、浏览以及网页抄袭等几种形式。  相似文献   

13.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等网络演绎作品的出现,引发法学界关于著作权的争论。众所周知,电影的著作权属于制片人。由于电影是一种合成作品,声音与动态图像是其最基本构成要素,单纯从声音或动态图像就能判断出是此电影,因此,基于声音或动态图像而产生的视频音频短剧应当属于电影演绎作品。所以说,该类短剧的作者在行使其著作权时应当遵守我国《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否则,就会侵犯电影制片人的权益。  相似文献   

14.
我国著作权法过去不承认临摹作品的著作权,修改后的著作权法对临摹的态度仍很模糊。该文从艺术自身的规律出发,结合著作权的取得条件,说明了临摹行为不是复制,临摹作品可以具有独创性,应该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临摹作品应该具有完全的著作权,但其权利应受到桌些限制。给予临摹作品完整的著作权及适当的利益保护,符合艺术规律,有利于公众和艺术品作者。在立法中应对临摹作品采取更明确和宽容的态度,以促进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15.
演绎作品是一种特殊的著作权客体。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对其著作权的归属以及行使规则规定较为简单,难以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大量关于演绎作品的著作权纠纷,尤其是涉及在其他作品基础上制作的电影作品时,情况更为复杂。2011年7月,国家版权局启动了《著作权法》的第三次修改工作,在《著作权法》修订稿中,立法者引进了"演绎作品"这一法律术语,并细化了演绎作品著作权行使的一般规则,明确利用已有作品制作的视听作品是演绎作品,并规定其特殊的行使规则。相关修改仍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修改势在必行。国家版权局公布的《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第二稿),总体上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但就视听作品的立法规范化方面,仍存在值得探讨的法律问题。围绕视听作品的定义、著作权属、著作权项和保护期限展开评析,提出相应的立法构想与对策,以期在充分尊重私权的前提下合理地协调视听作品创作者、传播者和消费者三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促进我国视听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和视听文化市场的持续繁荣。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临摹作品可否受到著作权保护的问题在学术界一直饱受争议,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修改,将"临摹"从复制的手段中剔除,这一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立法者思想的一个转变。通过对"临摹"和"复制"两个概念进行区分,进而论述独创性含义以及对作品构成要件的解析,得出临摹品具有独创性,且应受到著作权法保护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是一个"网络版权"的新时代,以网络为载体的作品传播及网络版权问题不断涌现——何为网络作品,谁拥有数字空间内传输的内容,版权人在多大程度上能控制作品之传播,怎样才能更好的保护网络版权等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对于著作权法的保护对象问题,随着著作权法律制度的不断发展,学界对此已经基本上形成定论,即著作权法保护的是作品的表现形式,而不是思想内容。这也就是所谓思想与表达“二分法”问题。但笔者认为,思想内容也应成为著作权法的保护内容,至少在一定情况下应被纳入著作权法的保护对象,即作品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容应同为其保护对象。  相似文献   

20.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著作权合理使用的制度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作为平衡著作权人与著作权使用人利益的制度,在许多国家都有相关规定。然而在网络环境下,随着技术的发展,著作权人的权利得到了不断扩张,合理使用的范围却越来越小,有人甚至认为,合理使用制度将从著作权法中消失。从著作权合理使用的制度价值及图书馆的制度价值入手,分析了在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存在的合理性,探讨了适合图书馆的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