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4 毫秒
1.
《老人与海》被誉为“描写海洋和渔夫最深刻”的文学作品。小说中,海明威将大海作为独立的生命体来描写,作为审美对象来呈现,展示了大自然的神秘莫测,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思想。从生态文学批评视角看,《老人与海》不仅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冲突,以及这种冲突给人类所带来的生存悲剧,同时也表达了海明威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  相似文献   

2.
当代西方生态文学是在生态思潮和伦理变革的张力中发展的。西方生态文学在与动物伦理、生态中心主义的碰撞与融合中,逐渐建构起动物叙事的生态维度。当代西方生态文学主要呈现出两种类型,即人与动物冲突型和人与动物亲近型。作家们通过人与动物的冲突或亲近,揭示出人类中心主义立场与生态整体主义、人类伦理与动物伦理的矛盾衍生及变化过程,由此深入到伦理道德的层面来反思当今的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我国儿童文学作家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红奶羊》进行审美评价,指出它虽描写的是动物角色,却闪耀着人格的光辉,在情节上追求传奇性,描写超常状态下的价值冲突以及结局的悲剧毁灭等,表现了作者动物小说的思考深度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4.
以小说《野性的呼唤》、《雪虎》为例,从生态批评视角重新解读杰克.伦敦的动物小说,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生态思想,即作家对人类中心主义、资本主义现代文明、人性异化和道德沦丧的反思与批判,并表现出回归自然、寻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理想。  相似文献   

5.
张秋芸  宣夙思 《科技信息》2013,(15):56-56,64
美国作家斯.奥台尔的《蓝色的海豚岛》讲述了一个土著小姑娘卡拉娜独自生活在一个外形近似海豚的孤岛上生活多年,与岛上生物从斗争到共处的生活经历。小说充分展现了作者对万物生灵的生态意识。本文以生态主义理论作为切入点,以人与自然的两种关系为出发点,探讨了小说中所揭示的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敬畏生命,期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6.
保护海洋渔业资源是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的一个具有重要经济意义和普遍生态意义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各国建立渔业法律制度,以调整本国的渔业生产关系,同时还需要政府问的相互协作,通过谋求国际保护,以调整各国意志,寻求切实的保护措施。一、海洋渔业资源的国际保护是社会经济、科技、生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海洋是人类动物蛋白质的最大供应地。据统计,有32个国家从海洋食物获取34%或更多的动物蛋白质。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情况下,海洋每年可向人类提供2亿吨鱼类,而目前每  相似文献   

7.
基于本体知识表示,构建了海洋生态本体,对海洋生态领域的概念、属性、关系等知识进行了规范化描述。建立了海洋生态领域知识规则库,用于本体知识推理。设计了一个基于JenaAPI的、支持OWL本体查询和推理的知识管理系统,实现了海洋生态知识的知识查询和初步的海洋生态危机预警功能,解决了海洋生态领域的知识共享和交互问题,为海洋生态的相关服务提供了语义层次的支撑平台。  相似文献   

8.
佛教视动物与人类同列,统称有情众生,这种众生平等的观念对中土士人长期以来奉人为宇宙的中心、视动物为人类仆从的观念冲击甚大,受此观念影响,在佛教盛行的六朝,士人在创作小说时,形成了笔下的动物报恩母题,此母题一般由动物陷入困境—人施恩—动物报恩3个链环构成,对后世小说创作影响重大。  相似文献   

9.
《海之滨》、《海洋之风》和《围绕我们的海》合称为海洋三部曲,是蕾切尔的一部重要作品,本书主要描述了蕾切尔对于海滨的生态考察。本文将从《海之滨》中作者的生态意识进行分析研究,重新认识美国经典作品中的生态意义以及相关精神。  相似文献   

10.
丛伯全 《科技资讯》2011,(15):244-244
由于工业文明的发展,地球资源遭受疯狂掠夺,生态受到严重破坏。新世纪伊始人类正不断品尝因此造成的生态恶果。在许多作家家都遇见了这样的结果如,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James Hilton)。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中创造了世外桃源的同义词——香格里拉(Shangri-La),一个和谐宁静、与世无争的生态乐园。本文作者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消》进行解读,浅议小说中所反映的人与自然间复杂的关系,强调小说蕴含的深层的生态思想内涵,旨在唤起人们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1.
面对日益严峻的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人类逐步认识到作为发展基础的自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存在极限,人类经济活动受到自然界制约,即一个有限的、非增长的、物质上封闭的生态系统的制约。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与之相关联的环境保护工作,却仍然存在着未能和谐发展的问题。本文探讨环境保护工作与经济发展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试图达到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美学在经历了重建实践本体和超越实践本体之后,似乎开始进入到对生态本体的构想之中。但目前的一些生态美学研究还具有过多的诗意想象成份,并时常陷入"人类中心"、"反人类中心"、信仰与科学等等的矛盾。生态美学否定实践和主体性的武断姿态,也使其面临关闭对人的存在进行深切理解的险途。人是感性的存在物,也是想象的、思索的、语言的、实践的存在物,最终是"关系的存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为原初和根本的,但它不是人类生存关系的整体和全部。人们无法忽视生态美学开启的新视野,但一种能够引导方向的美学无法离开人类整体生存活动的大关系和总基础。以存在为本体、以生态为视野的存在论美学或许能为试图突破认识论模式的中国当代美学开辟出一条可能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生态危机是迄今人类所面临的最大危机,影片《2012》以其独有的视角表现了有关生态危机的忧思。本文以此为例,拟从灾难影片的隐喻、人类的傲慢与愚蠢、生态危机与潜在危险、环境正义与生命伦理、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五个方面,来讨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指出危机产生的根源与消除危机的重要性,并就如何消除危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诗歌《一个拓荒者的渐趋疯狂》描写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作者通过对该诗的分析,试图展现阿特伍德的自然观和生态思想。阿特伍德在诗中对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主客二分的观念进行了批判,她还指出,人类藐视自然的行为必将导致破坏性结果,自然最终会用自己的话语向人类提出抗议。  相似文献   

15.
劳伦斯在小说《袋鼠》中不遗余力地讴歌自然,认为大自然是美的象征,它以自然神力昭示着人类的心灵和理想,确认和张扬着主体价值。书中对自然展开书写、对自然之子进行刻画、对黑暗之神深入阐述,认为自然是人存在的根基,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应该尊敬自然、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敬畏生命,体现了作者极富前瞻性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6.
文章试从生态批评理论这一崭新的视角对阿来的小说《随风飘散》中的人物——格拉进行尝试性解读。在小说《随风飘散》中,作者透过格拉这一人物对自然生态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真实生动的描写,对人生和人类文明进行了思考和探索。主要用生态批评的方法和理论对格拉这一人物进行尝试性解读,揭示作品所蕴涵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7.
《雨王汉德逊》是索尔.贝娄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一部力作。通过分析男主人公汉德逊踏上精神之旅的动机以及其途中特殊的经历和体验说明其精神之旅的意义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8.
迪尔西为福克纳笔下众多黑人形象之一,小说中的迪尔西既是作者的真实投射,又是基督的化身,用大爱托起了摇摇欲坠的康普生家族。她集各种美德于一身,是毅力、仁爱与忠心等美德的体现。小说的隐含作者是真实作者的反映,与真实作者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福克纳本人也把关爱、怜悯、同情和牺牲视作人类的普遍真理。由此可见,迪尔西与作品的隐含作者的思想规范是一致的,是故事的可靠叙述者。  相似文献   

19.
非人类小说文本因主体性的缺失一直处于匿名状态,因而在新时期写作过程中不断地被不同的修辞方式所挪用。先后被叙述为:阶级矛盾、农业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对立、生态环保问题等。直到人类中心哲学解冻后,才写出真正属于“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爱与冲突。从对新时期写作不同阶段的文本个案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一发展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20.
环境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因素,也是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镇江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建议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健全环保管理制度,增加环保经费,处理好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建议创新思维,整合资源,加快发展镇江旅游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