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美经贸摩擦对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冲击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通过推动设立亚投行、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与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积极举措,为全球治理体系的发展与改革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红利"。但2018年以来的中美经贸摩擦,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更为中国进一步深入参与  相似文献   

2.
<正>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一带一路"倡议借用古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秉持新时代的丝路精神,旨在打造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促进全球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进一步明确将"打造政  相似文献   

3.
<正>伴随"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的脚步,印度对"一带一路"日益关注,出现了争鸣,核心是印度该不该参与"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对印度是利是弊?我首先告诉印度朋友的是,"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带"或一条"路",而是具有全球意义的区域合作网络,可以用数字"1"到"8"加以概括:"1"是共建命运共同体。这不是欧盟那样以主权让渡和高度机制化为特征的共同体,而是基于和尊重各国  相似文献   

4.
百年大变局表征着全球发展和治理中的西方现代性困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是中国推动并引领全球秩序重构、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的需要,体现了百年大变局背景下中国的使命和担当。中国政府为什么能提出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全面理解这一“中国方案”的重大的历史责任和远大的创新使命,需要整体思考中国共产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的道路选择、制度优势和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5.
研究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能够科学地把握人类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是人类社会追求真正共同体的实践指南。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命题角度,以问题为导向,以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支撑,以国际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提出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下的“校企校”协同育人模式,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产生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现实依据,旨在解决全球发展难题,为世界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发展提供指引。从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和实践要求的角度分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指出要在实践中积极谋求共识,坚持同舟共济的理念,尊重多元化差异,开展协商对话与交流,塑造权责共担的责任共同体,不断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各国的交流合作搭建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网络平台。  相似文献   

7.
正世界正处于大震荡和充满挑战的时期,作为全球经济大国和地区大国,中日两国肩负重任。一方面,需要增进互信,促进两国关系良性发展,进而形成合力,夯实亚洲互联互通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有必要依托"一带一路"框架展开务实性合作,携手共促区域一体化,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中国和日本,也将在这一进程中实现自我的进一步完善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在深入思考和把握当代世界潮流、洞悉中国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提出"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非一夕之功能成,亦非一己之力能至。"这是习主席在向全球释放充满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信号时所强调的。这也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离不开全球其他国家与国际组织的共同努力。在中国向全世界发出构建人类命运共  相似文献   

9.
正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无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还是"一带一路"的推进和周边外交的实施,都需要我国对世界各大地区和各国有更精准的了解。这种了解不是关于某个区域和国家的概况性知识,而是对这些区域和国家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外交以及国民性的规律性认知。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不能适应国家新时代发展的需要。自从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后,我国不少高校增设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外语专业,未来可  相似文献   

10.
正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报告多处提及"一带一路",将"一带一路"归纳为经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定位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大举措,并赋予其作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抓手的历史重任。十九大报告对"一带一路"的浓墨重彩,以及本次大会新修订的《中  相似文献   

11.
<正>中外人文交流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创新实践。在中国成长为世界大国的进程中,外交从政治、经贸两轮驱动进一步发展为政治、经贸、人文三足鼎立。无论是推动大国关系、加强周边外交和发展中国家外交,还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文交流的作用都愈加凸显,也愈加迫切。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的进程将迎来中外之间的大互动、大交流、大沟通。但我们拿什么和世界交流?我们将为世界呈现一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研究转向的背景下,分析研究"一带一路"空间发展,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视野下"世界历史"的宏观空间理论。空间理论下"一带一路"体现着全球视野下的经济领域的合作交流互鉴、人文领域的文化沟通互鉴、绿色"一带一路"的理念实施互鉴,同时深刻地展现了人类命运共同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言论     
正事件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召开9月的G20杭州峰会刚过,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浙江。11月16-18日,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召开。大会以"创新驱动造福人类——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吸引了来自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0多名嘉宾参加。本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召开,中国率先提出构建网络命运共同体,为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正在成为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的重要领军者。  相似文献   

14.
国际科技合作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以何种合作模式进行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是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为此研究总结提出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创新共同体合作模式,主要有知识创新联盟模式、产业机构互动模式、高新技术园区协作模式、政府主导搭建的科技合作平台模式、民间促进国际科技合作发展模式以及共建产业园区带动国际科技合作模式等,并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创新共同体的实现路径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一带一路"国家覆盖欧亚大陆的世界能源经济核心地带,连接着全球主要能源消费市场,在实现全球能源安全、促进能源转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开展"一带一路"国家能源经济地理格局及空间特征分析,对于助推沿线国家实现能源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能源地理、能源消费、能源进出口、能源获取等指标体系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区域能源生产消费强度不均衡,能源生产—消费格局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及合作互补性;在能源消费结构上以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消费为主,是全球碳排放的主要集中区;在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背景下,应该持续加强能源公平性等方面研究和政策制定,进而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16.
<正>2019年4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题为《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的主旨演讲。习近平指出,共建"一带一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顺应各国人民过上更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中国的推动下,上海合作组织正在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但该组织属于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系中的哪一种?本文试图从国际协和的角度理解上合组织及其未来。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上合组织迫切需要国际协和。上合组织的大多数成员可能更容易接受国际协和为目标、为手段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国际协和及其研究在中国的国际关系史研究中,concert of powers一直被译为"大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一带一路"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是提升我国对外开放合作水平、深化科技人文交流、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的迫切需求。通过打造"一带一路"创新共同体、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发挥企业创新开放主体作用、加强创新人才国际流动等方式,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  相似文献   

19.
"一带一路"是一项筑梦世界、实现共赢发展的世界性倡议,旨在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必然愈发紧密,由此凸显高校在此过程中的重要使命,以实现民心相通的价值旨趣。该文正是基于此,开展对"一带一路"战略导向下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研究,为大学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李自国:在未来的三边关系乃至整个国际秩序构建中,中国要有"平常心"。中美博弈是长期过程,对中美关系要有底线思维,同时向好的方向谋划。其次要"守正",就是坚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尽管美国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