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人·鬼·情》被学者誉为唯一一部中国“女性电影”,它通过描绘男权社会中“女演男”的女艺术家的生活经历与心理历程,淋漓尽致地显示了现代女性面临的困境与所作的抗争。女主角寻求男性解救的过程,正是在与生命中重要的男性角色的关系中展开的。面对现实,她努力反抗,但最终不得不妥协,放弃现实中的寻求而将希望寄托于舞台上的钟馗。分析“女演男”这种“花木兰式境遇”可以透视女性在性别身份错位后的所得所失。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台湾泰雅族女作家里慕伊·阿纪的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试图从族群书写、女性悲剧命运、原住民与现代化三个方面来探析里慕伊·阿纪文学创作的特色,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3.
"美人隐喻"着重指古典诗文中主体在文化层面对女性的一种精神寄寓。《诗经·桃夭》中"桃夭"的文化隐喻,不仅喻意了"女性"是男性的附庸,夫为妻纲的文化传统,还喻意了"美人"如"君子"需内外兼修,使形貌之美与德行修养一致。从《诗经·桃夭》到《红楼梦·五美吟》,历经屈原、陶渊明、李白、辛弃疾及曹雪芹等人的书写,"美人隐喻"逐渐成为古典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文化品题,并对儒家女性观在当下的重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戴海敏 《科技信息》2010,(31):I0160-I0161
本文从《诗经·国风》里出现的花草和女性形象中归纳出两者相互间的关系,重现女性的生活场景图,试图探究女性在诗经时代的地位变迁和生活境遇。  相似文献   

5.
在被男性作家淹没的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简·奥斯丁作为其中涌现的女性作家之一,不同于当时的其他女性作家或以感伤或以骇人听闻的作品来吸引读者,而是以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以现实的笔触表达了自己的男性观,这也标志着奥斯丁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6.
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分析《简·萨默斯的日记》,从父权制下传统女性的处境、新时代独立女性的特质和新女性对女性气质的回归等三方面剖析莱辛的女性书写,指出多丽丝.莱辛对于女性解放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结合女性主义相关理论,对托马斯·哈代长篇小说中的边缘女性形象进行文本细读,揭示维多利亚时代努力追求独立、自由和快乐的女性所面临的悲剧,揭露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  相似文献   

8.
张愿贞 《科技信息》2011,(33):309-309
作为美国女性主义作家的代表,艾丽丝·沃克在其作品中无情批判男权及男性文化对女性身心的种种压迫,并反映出敏锐的女性意识。本文从女性话语权和女性意识觉醒两方面探讨沃克是如何进行女性性别建构,又是如何解构男性主体性的。  相似文献   

9.
印度现代印地语女性作家曼奴·彭达莉在其代表作《班迪》中展现了女性主义思考和成熟的女性叙事策略。她通过孩童的新颖视角,挖掘女性的内心世界并将其客观地呈现给大众。印度知识女性在传统男权社会中是处于边缘化的群体,曼奴·彭达莉巧妙地运用策略使"雪恭"这个印度知识女性的符号从社会边缘上升为小说文本的主体。她将自己对女性的关注和深刻的认识蕴藏在表层化的儿童视角中,既关注了离异家庭中儿童的遭遇,又对印度知识女性群体表现出了极大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0.
阿摩司·奥兹是一位有着女性想象自觉的作家,他在小说中塑造了具有恋父、背叛传统、单恋欧洲倾向的女性群体,该群体印证了作家对女性生存困境的理性思考:恋父行为体现了女性被支配、被操纵、主体性被剥夺的事实;女性尝试以叛逆行为实现突围,突围的力量源于父权的生产性与女性的边缘化益处;身处犹太复国主义和欧洲文化夹缝中的犹太女性产生了比男性更为强烈和持久的身份困惑与信仰危机。这些女性因承载着奥兹的个人思考而成为其对话尝试与主体间性探索的载体,成为其对自身男性、犹太人、知识分子三重身份进行确认的镜像。  相似文献   

11.
唐代诗人的佛教情结表现为多个方面,他们不仅在生活上实践着佛家的清规戒律,过着淡泊名利的日子,而且热衷于和僧人们交往,其中也包括那些具有反佛思想的诗人。唐代诗人存在着这种浓厚佛教气息的原因,是社会与个人双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诗人与佛教的这种密切关系又对唐代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唐诗走向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12.
北京大学编纂的《全宋诗》及大象出版社出版的《全宋诗订补》均失收吉安地区古代诗人龙仁夫、刘诜、刘彦章、李珏及其诗作,实属档案工作疏漏。现据《全宋诗》编纂凡例精神,对入元前即有诗作后来仕之及入元隐居不仕的四位诗人及其诗作搜罗补缀。  相似文献   

13.
论近代诗话的基本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宏阔的社会文化背景对诗话创作的影响甚为深远,立足于这一历史条件来探讨近代诗话的基本特质,可发现近代诗话呈现出明显的过渡性,其创作中渗入了复杂的价值观念,而且多有不同程度的现实关注。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探视近代诗话在中国诗话史上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4.
河汾诸老是金朝末年拱卫在元好问周围的诗坛群星。在金元之交的大动荡时期,他们的诗词中流露出远避尘世的情感。河汾诸老基于对儒家安贫乐道精神的认同和对佛老精神的体悟,在隐逸生活中寄情山水、追求宁静,在创作上苏世独立、孤高自怜。  相似文献   

15.
《韵语阳秋》是南宋初期诗话代表作之一,它的出现标志着南宋诗话创作的转向。本文试图通过剖析《韵语阳秋》在道德、文化层面的阐述,结合此期诗话创作的政治文化背景,揭示出南宋初期政治文化生态的变化对诗话创作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探究永嘉四灵诗派背后的地方诗学传统,可以发现,南宋光宁两朝温州诗坛由两大诗人群体组成:乾淳诸老而能诗者,光宗宁宗朝始以诗鸣者。前者以诗社唱和为纽带,将主流诗坛最新诗学思想带入温州;后者则吸取了前者重唐诗、讲求句律和苦吟的诗学经验。  相似文献   

17.
吴嘉纪在明清鼎革之际选择了归隐山林,吟诗终身。他隐居的东淘(今江苏省东台市)又是当时遗民聚居的地方,在那里,那些性情相投、经历相似的遗民们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他们结社于淘上,诗酒唱和,相互安慰,踟躇于乱世中。东淘遗民诗群的存在是他们的幸运,也是清初文坛上的一道风景,在清初结社运动风行的大环境下,他们也唱出了自己的遗民心声。吴嘉纪无疑是这一群体中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才和成就奠定了他的领袖地位。  相似文献   

18.
后人评论四灵的诗歌创作,多聚焦于他们师宗姚合、贾岛,此论虽道出了四灵诗歌的主要艺术渊源,但并不全面。除了师宗姚、贾之外,唐代的大历诗人、晚唐诗人及宋初的晚唐体诗人、南宋的杨万里、叶适等人都是四灵学习的对象。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学习,他们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诗风。  相似文献   

19.
在文学史上大多数人认为“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是学晚唐体,宗贾岛与姚合。但实际上他们学习的是杜甫的诗歌,宗杜而非仅仅贾、姚。他们直接学习贾岛与姚合,其目的就是为了学习杜甫。因为他们的才力与学识等决定了他们无法直接学习杜甫,但并不是像某些人认为那样不学杜甫,“抛弃杜甫”,而是间接学习。这只不过是学习杜甫、接受杜甫的特殊途径罢了。  相似文献   

20.
李白杜甫之所以成为我国古代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人第一,天才加勤奋是基础;多种思想兼收互补,以儒家思想为主是其重要因素;强烈持久的爱国主义激情则是其根本原因;长期的漫游和漂泊是其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