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陈芸 《龙岩学院学报》2003,21(Z1):55-56
浮士德的永不满足、不断追求,不同于中国的"自强不息"精神,因为它不具备东方的乐观进取心态,却有绝望的悲剧意识;浮士德的拯救意识,也不同于基督教的拯救意识.基督教从原罪出发,拯救就是赎罪,最终引导人对神的绝对信仰;而歌德对人的自救是追求人的完美与神性的结合,因此它具有悲剧性,同时也具有审美性.  相似文献   

2.
在19世纪西方的现实主义文学中,除了存在世俗人道主义外,还存在基督教人道主义精神,即以上帝的名义对人类进行关爱。而基督教人道主义又包括伦理建构和神性启示两种内涵。其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以上帝的名义关怀人,以促进道德完善为己任。而区别在于前者只是一种道德理想主义,而后者所体现的爱不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伦理学建构,而是源于人悲剧性处境的先验设定和人有限性的体现的一种神性启示,它所追求的目标是具有生存价值论意义的人性提升与超越。  相似文献   

3.
南宋遗民词人在元蒙统治下噤若寒蝉,不敢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意绪,它实际上是一种恐惧心理的体现,这种恐惧心理是他们悲剧性心灵体验的一种表现,在唐宋词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古诗十九首》独绝千古的艺术魅力在于它具有强烈的悲剧性美,悲剧性美又是诗人悲剧性的心理内容与对其独特的抒写方式完美融合而产生的美学效果。本文便是从悲剧性美产生的现实基础和艺术表现两方面入手,力求深入地挖掘《古诗十九首》深厚的美学蕴涵。  相似文献   

5.
就对文学的直接影响而言,古希腊的神话和基督教的《圣经》已经成为浸润欧美文学的不可或缺的两支伏流。提起《圣经》,不少中国读者便会因它是基督教的经书而敬而远之。诚然,《圣经》有其神秘成分,让在“不语怪、力、乱、神”的传统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觉得荒诞无稽。欧美文学一向以希伯来文学和希腊文学为其渊源。许多欧美第一流的作品,无论是诗歌、小说、戏剧或散文。它们的思想脱胎于圣经,它们的感情来源于圣经。《圣经》之于莎士比亚也同样如此。  相似文献   

6.
刘蓉  谢雪松 《科技信息》2010,(8):142-142
悲剧意识是对现实悲剧性的认识,是对现实悲剧性的一种清醒的把握。余华的小说中具有强烈的悲剧意识,本文通过对余华小说的悲剧意识解读,追溯余华小说创作的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7.
“两希文化”构成西方文化的源渊,希腊哲学原则和基督教观念这两种对立思想和张力,正是西方文化伟大成就的动因。两者接轨碰撞融合的历史原因:一是由于希腊文化能够接受基督教文化;二是希伯来文化自身内在的元素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8.
“两希文化”构成西方文化的源渊,希腊哲学原则和基督教观念这两种对立思想和张力,正是西方文化伟大成就的动因。两者接轨碰撞融合的历史原因:一是由于希腊文化能够接受基督教文化;二是希伯来文化自身内在的元素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9.
《孔雀胆》是郭沫若戏剧中争议较多的作品,尤其是如何看它的悲剧性主题和悲怜美学风格。《孔雀胆》的复杂性主要表现是因为它具有丰富的宗教意蕴,从而使其呈现为人性美与恶的较量以及善的毁灭。同时,整个戏剧情势和氛围都被一种宗教性预言和理想所规范和笼罩。  相似文献   

10.
叶德运同志: 你来信问:“犹太教、天主教、基督教是不是同一种宗教?它们之间有区别吗?”对你所提问题,现简复如下: 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一个教派。基督教和犹太教不是同一种宗教,但也有某些历史渊源。犹太教是犹太人的宗教。它远在基督教产生以前数世纪就流行于巴勒斯坦一带。犹太教是一神教,这个神名叫耶和华。教民笃信神话中所传耶和华神将派遣  相似文献   

11.
4世纪初,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基督教成为世界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具有标志性的重要事件.因此,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基督教的动机成为世界史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纵现中外学者的观点,主要分为信仰动机论和政治动机论.本文通过分析当时基督教对人们信仰、及其在现实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影响,认为信仰与政治因素构成了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基督教动机中的两个必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2.
龙华民系明末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1597年始在韶州传教达十余年之久。利玛窦死后担任天主教在华负责人,曾持与利氏不同的传教方针,不过后来在遭遇挫折后有所改变,后来又到山东传教。他著有《圣撒若法行实》、《地震解》等多部中文著作,又参与了《崇祯历书》的编纂、校订工作,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死后葬于北京。  相似文献   

13.
近十年来,随着“沈从文研究”、“《边城》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边城》爱情悲剧性原因的关注和探讨也十分热烈,多有创新。这方面的观点经过梳理可归纳为孤独说、误会说、天命说、义利冲突说、本能与道德冲突说、文化冲突说、恋父情结说、主动选择说和寻找平衡说等九种。  相似文献   

14.
英国前浪漫主义诗人柯尔律治长期以来没有得到中国学界的重视,而从其诗歌所创造的想象性艺术空间、其诗中所展示的心理性意象及其诗歌所展示的悲剧性精神来说,他在英国诗歌与世界诗歌史上应有一流的地位.本文从其诗歌艺术品质构成的三个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重新研究柯尔律治是有其文学史意义的.本文是本次“柯尔律治诗歌研究”专栏的开篇.  相似文献   

15.
秦伟 《韶关学院学报》2007,28(8):120-121
《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作品的内容都取材于民间故事,都属于标题性音乐作品,作品曲式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对造成悲剧原因的展示有着明显区别,主、副部主题的表现和运用截然相反,音乐的主基调有较大差异,作品的整体风格迥异。  相似文献   

16.
屈原和司马迁分别是战国末期楚国和西汉武帝时期的文学家。他们身上都弥漫着深沉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集中体现在他们的悲剧命运和他们对待悲剧命运的态度这两个方面。屈原的悲剧是乱世之悲。司马迁的悲剧是盛世之悲。两人的悲剧实质上都是源于个人人格与黑暗势力的冲突。面对悲剧命运,屈原选择了自沉汨罗,以死“殉道”;司马迁则选择了忍辱著书,用生“矢志”。他们都在“发愤”中发泄了自己的情感,并最终寻求到了各自的解脱。  相似文献   

17.
认识悲剧,有以亚里斯多德等为代表的"认识论"和以叔本华等为代表的"主体论"的观点."文化-主体论",确立了从本体论上解读悲剧的双向视角,即从生命过程与历史进程的双向共振看悲剧的本质,从个体超越与社会制约的两极合力看悲剧的原因,从文化差异与人生态度的二面一体看悲剧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Thomas Hardy' s understanding of tragedy was in devel-opment owing to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The de-velopment illustrated itself clearly in his four representa-tive tragic novels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The Mayor ofCasterbridge, Tess of the D' Urbervilles and Jude theObscure, especially in the four principal characters Eusta-cia, Henchard, Tess and Jude of the novels. The paperattempts to elucidate that Thomas Hardy manag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is developing understanding of trag-edy, to describe Eustacia as a "tragedy of fate", Hen-chard as a "tragedy of character", Tess and Jude as"tragedies of society". The paper is composed of four  相似文献   

19.
刘珊 《科技信息》2007,(19):150-150,157
The Road Not Taken is one of the best known poems by Robert Frost.Simple and beautiful in form,it is profound in meaning.It reflects the tragedy of human beings as a whole and also the personal tragedy of the poet himself,and as a consequence,it is tinted with an exotic sense of tragic beauty.  相似文献   

20.
徐渭《四声猿》题名寓有悲意,以浓深凄凉的悲剧意识为主线连成整体。《狂鼓史》为现实悲剧:祢衡向曹操复仇是作者利用传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大众心理作幻想式的精神安慰,非现实可行之路。《玉禅师》为人性悲剧:以清修廿余载的玉通禅师无法摆脱“情”和“复仇”两大人类普遍心理暗示尘世凡人更难以摆脱,而“情”和“复仇”恰是悲剧的根源。《雌木兰》为妇女悲剧:特定条件成全了女英雄花木兰,但除去特定条件,木兰就像广大封建社会妇女一样成为悲剧的牺牲品。《女状元》为官宦悲剧:徐渭以女子自比是基于传统文人心态,但官宦的终点是禁锢个人的聪明才智,成为奴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