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刘勰主编的《心雕龙》对陶渊明及其作品只字不提,主要是由于青年时代的刘勰,无论在人生观还是学观上同陶渊明都是格格不入的,尽管刘勰也主张“通变”运日新,也重视采,但他强烈的宗经思想使他的学思想和价值取向,相对地说比较保守,而萧统不仅在他主编的《选》中选录陶渊明诗八首、辞一首,而且还编了《陶渊明集》,并亲自撰写了《陶渊明集序》、《陶渊明传》,在《序》、《传》中对陶渊明作了很高评价,这是由于萧统虽贵为太子,但所处宫廷重重矛盾的环境,使他向往身心自由的理想社会,这与平淡自然、志趣高远的陶渊明诗作思想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晚唐诗人曹邺在诗歌意象、体裁选择和思想情趣等方面效仿陶渊明,其诗形成了"高古奥逸"的风格,在历代效陶诗中颇引人注目。分析其原因,首先,是曹邺个人对陶诗的主观选择;其次,他与陶渊明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与社会背景;第三,他与陶渊明的思想皆杂糅儒、道,能够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他能平安地走完自己的一生,于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安平乐道是他的为人准则,崇尚自然是他对人生的更深刻的思考。研究陶渊明安平乐道的思想,对今天建立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周静 《井冈山学院学报》2007,28(7M):31-33,38
晚唐诗人曹邺在诗歌意象、体载选择和思想情趣等方面效仿陶渊明,其诗形成了“高古奥逸”的风格。在历代效陶诗中颇引人注目。分析其原因,首先,是曹邺个人对陶诗的主观选择;其次,他与陶渊明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与社会背景;第三,他与陶渊明的思想皆杂糅儒、道,能够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属于第一流诗人,他的许多著名诗赋为人所欣赏,而他的文学作品不只在中国得到重视,在外国也很受重视,韩国对他的作品进行深入研究,且屡见成果。可见陶渊明的文学作品对人类有着普遍性的内涵与价値,但对陶渊明人生观与自由思想的研究不多。从陶渊明的作品分析出"珍惜生命的人生观""及时行乐的人生观""行善为乐的人生观"和"追求自由的人生观"等思想,并阐述了陶渊明人生观的核心——"自由"。  相似文献   

6.
在儒释道开始合流的时代,陶渊明的"纯儒"思想显得曲高和寡,而在动乱时代的诗人,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从而陶渊明毅然地走上归隐田园之路。归隐后的生活虽并不总是美好,他的心境有时也并不平静,然而,陶渊明终究是过上了适性的生活。归隐田园是他获得内心平静的无悔选择。  相似文献   

7.
万颖 《科技信息》2010,(28):311-311,313
崇尚自由是陶渊明和苏轼的共同特点之一,从文学方面来说,陶诗和苏词颇有相似之处。然而,苏轼的绘画思想中表达出的对自由的理解和追求方式,与陶渊明有着明显的不同。词发展到宋朝成为一种可以抒发豪情壮志的文体,绘画则是文人心理情绪的浮现,更能体现出作者最真实的心理感受。苏轼绘画思想中的自由倾向更接近他的真实想法,本文从苏轼的绘画思想入手,从四个方面讨论苏轼与陶渊明对自由的不同诠释和追求,进而在对比中分析陶渊明和苏轼对自由不同的追求方式,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由思想的蕴含。  相似文献   

8.
举例子证明陶渊明斗争的特点;从他所处的时代、他的思想和人格特征三个方面分析他采取此种 斗争方式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对于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笔者认为这决非是他心甘情愿的。陶渊明的骨子里浸润着儒家入世的思想,只是混乱黑暗的时代、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率性任真的性格、因穷守节的心志,猛志干进的受挫,迫使他不得已选择了归隐山林这条人生路。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诗文创作在艺术上具有独特风格和极高的造诣。陶渊明的美学思想是以“率真自然”为基础的,“率真”为其核心,“自然”为其主旨,有选择地继承了老庄崇真尚朴的积极思想,他的诗歌寓神奇于平淡,寓丰韵于质朴,并不乏悲壮激烈、慷慨高昂之作。  相似文献   

11.
王夏秀 《吉安师专学报》2004,25(B12):201-202
举例子证明陶渊明斗争的特点;从他所处的时代、他的思想和人格特征三个方面分析他采取此种斗争方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不仅是田园诗人,也是一位思想家.陶渊明的诗描写田园自然风光的有很多,其诗风自然、朴素天成,追求会意自适的超然境界,而自有深意.陶渊明思想的核心是崇尚自然、随顺自然,并运用到人生和社会的各个方面.陶渊明的思想、生活和诗歌都追求自然之境.  相似文献   

13.
杨天芬 《科技信息》2008,(19):180-180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他一生中三仕三隐,最终在四十一岁的时候选择了完全归隐的道路。陶渊明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士人出仕与归隐的人生矛盾,并且将之升华为一种平凡而又超越的诗境。在他的归隐中我们看到了诗化的归隐,归隐如诗般有意境和耐人寻味。从他的思想方面我们看到了他诗意的境界;在他的诗文内容中悟到人生的真意;在他诗文的意境中寻到了他淡泊的足迹。  相似文献   

14.
六朝时期,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青年时期,人类的思想刚刚开始觉醒,没有成熟的环境和思想可以认识理解陶渊明的智慧,陶渊明不被接受显然是合情合理的。即便有像钟嵘这样的伯乐能够发现陶渊明,也是流于表面的认识,加之受到整个时代思潮的影响,因此《诗品》中将陶渊明置之于中品符合钟嵘本意,这也是文化大环境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提到田园诗,陶渊明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陶渊明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坛有着崇高的声望,这不仅因为他开创了田园诗,亦是由于他具有强烈的回归意识和光明峻洁的人格.陶渊明对精神家园的寻找和歌颂感染了一代代文人骚客.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相当重要的代表性作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为人爽直,安贫乐道。他的作品淳美平淡,物我相融,他和他的作品给后人以无穷的力量和启迪。陶渊明创作的田园诗不仅富于情趣,而且富于理趣。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陶渊明仕途五进五出期间的思想变化的分析,旨在阐述陶渊明由立志报国到归隐田园的思想矛盾斗争过程,还原陶渊明由从仕到归隐的真实背景,揭示陶渊明人生追求转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伟大诗人陶渊明他生活在一个险恶动乱的时代,又是玄学、佛教、老庄非常活跃的时代。而且,他的故乡江州浔阳又是“道教、佛教、经、玄学各种思潮互相矛盾斗争的典型地区。”陶渊明不可能不受其影响,所以,他说点什么“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话,有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趣,那不是不可理解的。如抓住乐天知命篱下采菊而发挥说他逃避消极,那是不应该的。或似乎只有如此说他思想复杂才算全面,那是多余的顾虑。其实,陶渊明归居田园后的处世态度是积极的严肃的,他是在新的人生旅途上积极奋进,表现出不屈和坚强的可贵精神。靖节先生说过:“我闻为善,庆自己蹈。彼苍何偏,而不斯报!”这是他为“闻喜则乐”而早逝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 ,东晋末年的大诗人 ,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对陶渊明思想特征的探讨一向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忧患是构成陶渊明复杂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忧患感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 ,是人类一种极其普遍而深广的心理情绪。它是人类在外来祸患、困厄之中 ,由于心灵 (愿望和意志 )同现实 (自然的与社会的 )矛盾对抗所产生的一种危机感和失落感。这种忧患感来自个体心灵同现实在矛盾对抗中的失败。正是这种忧患感极大影响着陶渊明的生活和诗歌创作。本文从探讨陶渊明忧患感的思想出发 ,试图对其饮酒、归隐躬耕的意图以及独特的诗歌艺术形成作些新…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作为诗人而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自有其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文章在欣赏陶诗的同时,以历史的眼光审视陶渊明的生活世界,领略陶渊明的精神境界,探究陶渊明的思想特质,理解陶渊明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无疑会为解读陶诗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