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祁门红茶Keemun(中国) 祁门红茶,简称祁红,是我国传统功夫红茶的珍品,为历史名茶,出产于19世纪后期,是世界三大高香茶之一,有“茶中英豪”、“群芳最”、“王子茶”等美誉.祁门红茶依其品质高低分为1~7级,主要产于安徽省祁门县,与其毗邻的石台、至东、黟县及贵池等县也有少量生产,主要出口英国、荷兰、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多年来一直是我国的国事礼茶.  相似文献   

2.
祁门红茶Keemun(中国)祁门红茶,简称祁红,是我国传统功夫红茶的珍品,为历史名茶,出产于19世纪后期,是世界三大高香茶之一,有茶中英豪、群芳最、王子茶等美誉。祁门红茶依其品质高低分为1~7级,主要产于安徽省祁门县,与其毗邻的石台、至东、黟县及贵池等县也有少量生产,主要出口英国、荷兰、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多年来一直是我国的国事礼茶。  相似文献   

3.
茶叶的命名 茶叶命名也是茶叶分类的重要程序之一,可以将命名与分类联系在一起,如工夫红茶,“工夫”是命名,“红茶”是分类;再如茉莉银针,“茉莉”是分类,“银针”是命名. 目前,我国茶叶的命名主要有以下儿种依据:按茶叶外形的不同命名,如瓜片、雀舌、松针、毛峰、毛尖等;按制茶技术的不同命名,如炒青、烘青、蒸青、晒青、工夫茶、窖花茶等;按茶树品种的不同命名,如乌龙、水仙、铁观音、毛蟹、奇兰等;按采摘时期的不同命名,如明前茶、雨前茶、春尖、秋香、冬片等;按茶叶色、香、味等特征命名,如霍山黄芽、敬亭绿雪是形容其干茶色;平阳黄汤是形容其汤色;云南十里香、舒城兰花香和安溪香橼是形容其香气;泉州绿豆绿、安溪桃仁、江华苦难茶是形容其滋味.  相似文献   

4.
酸枣叶茶     
正酸枣树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生于山坡、旷野或路旁,主要产于我国北方地区,以太行山脉的野生酸枣质量最佳。酸枣树不仅果实能吃,连叶子都是很不错的中药材,能当作茶叶泡水喝,人们称之为"茶中新贵"。酸枣叶茶是以酸枣树的叶子为主要材料制作而成的茶叶,茶色黄绿明亮、茶香醇厚自然,具有镇静安神、降低血压、延缓衰老等功效。  相似文献   

5.
茶名知多少     
俗话说:香茶喝到老,茶名记不了。我国茶叶品种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有500余种。目前,一般以制法为基础,结合品质特点和外形差异进行分类有绿茶、红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等几大类。绿茶绿茶的特点是“绿叶绿汤”。其制法经过杀青、揉捻、干燥三道工序,以龙井茶和碧螺春茶最负盛名。龙井茶产于杭州西湖的狮峰、五云山、虎跑山、龙井。茶的品质是形如雀舌,色泽翠绿,香馥浓烈,茶味鲜爽,具有“形美、色绿、香郁、味醇”四绝,是茶中极品。碧螺春茶产于江苏太湖洞庭东山碧螺峰。茶叶外形像烫过的头发一样卷曲成螺,白嫩的茸毛遍布,叶底嫩如雀舌。…  相似文献   

6.
林国强 《科学通报》1984,29(5):306-306
枣粘虫Ancylis(Anchylopera)sativa Liu是我国红枣产区的主要害虫之一,发生代数多,虫口密度大,抗药性强,危害芽、花、果、叶等。已经证明雌虫释放性信息素引诱雄虫达到交配的目的,本文报道枣粘虫性信息素的结构鉴定。  相似文献   

7.
复方沙棘对小鼠骨髓细胞微笑微核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兴昌  阮家超 《自然杂志》2000,22(3):185-185
复方沙棘由沙棘油、沙棘浸膏、酶解珍珠粉、酪蛋白等配制组成,以沙棘成熟果实为主料.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系胡颓子科沙棘属,属藏蒙医习用药材,富含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微量元素,以及黄酮、有机酸、甾醇、生物碱等物质,是一种营养和药用价值都很高的野生植物.临床应用表明:复方沙棘具有比较全面的生理活性,能调节免疫功能,改善冠状动脉血供,降低过氧化脂质,并具有抗氧化和延  相似文献   

8.
正不少中国人都误认为抹茶是"舶来品",是一种气质很模糊的茶,它既本土又异域。其实,抹茶的源头在中国(古时称为"末茶"),南宋时期,茶籽和"末茶"这一饮茶法被和尚荣西带回了日本,后来的日本"茶圣"千利休创立了"抹茶道",抹茶因此闻名世界。如今的日本,抹茶主要用于日本传统茶道,普通人很少在日常生活中饮用抹茶,他们更青睐抹茶食品。这倒和中国极其相似,不少中国人喜欢抹茶,就是从抹茶蛋糕、星巴克的抹茶星冰乐开始的。只不过中国人吃到嘴里  相似文献   

9.
斑豆(pinto bean),一种巴西人的主要食品不久便能抗击具有极大破坏力的金色花叶病毒。在米饭或"费约果"式餐食的主食组合里,豆类是最具巴西烹饪特点的食品。巴西人对豆类植物如此喜爱,它的需求常常超过国内的供应力。以致于政府不得不从阿根廷、玻利维亚  相似文献   

10.
黄芪茶     
正黄芪,又名黄耆,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黄芪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山西大同浑源是"中国黄芪之乡"。据史料记载,早在1500多年前的北魏时期,浑源就有刨黄芪入药的历史,元朝得到大面积发展,清代则作为贡品进献朝廷。目前当地开发有黄芪叶茶、黄芪普洱茶、黄芪枸杞茶、黄芪红枣茶等拼配茶产品。现代研究证实,黄芪具有明显的利尿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并可调节血糖、抗疲劳、抗细胞衰老,有保护心脏、降血压、降血脂等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将茶鲜叶加工成为成品茶,通常需要经过初制加工和精制加工两个阶段.茶叶初制加工是茶叶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对成品茶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茶叶按初加工方法的不同,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红茶等六大茶类. 绿茶初制加工 绿茶是我国主要茶类之一.绿茶生产几乎遍及全国所有产茶省,其中浙江、安徽、江西和湖南4省为主要产区,浙江绿茶产量居全国首位.不同种类绿茶的加工工艺为: 炒青绿茶:杀青→揉捻→炒干. 烘青绿茶:杀青→揉捻→烘干. 蒸青绿茶:蒸汽杀青→粗揉→中揉→精揉→烘干.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是茶的起源地,喝茶对于中国人来说实在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不过时间退回到300年前,在中国平常可见的红茶,到了英国却是只有上流社会才能享用的珍品。而从17世纪开始,英国人引领了下午茶的潮流,如今,这股下午茶风潮更是席卷全球。甚至在习主席到访英国时,查尔斯王子  相似文献   

13.
<正>你知道享誉世界的英国下午茶是来自中国吗?你知道红茶的发现是因为一次偶然的兵荒马乱吗?下面就和我们一起走进红茶的世界吧。数字说明一切每年,全世界共消耗9000亿杯红茶。可以说红茶是世界上最流行、最大众、最受人们喜爱的饮料。同时,红茶又显示出很强的兼容性,它可以搭配各种香  相似文献   

14.
对于市场上出现的各式各样的饮料,专家对茶饮料、果饮料给予很高的评价。单纯就成分分析而言,市场上常见的其他几类饮料的健康价值如下:瓶装水饮料:以补充人体水分为主要功能。矿泉水能提供一定的微量元素;纯净水因缺少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微量元素和有益菌类而不宜经常饮用。茶  相似文献   

15.
生态学中所讲的食物链主要有两类:牧草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这里是指前者,即植物(第一性生产者)、温血草食动物(第一级消费者)、温血肉食动物(第二级消费者)、……,这一类食物链有三四个营养级的最为常见.最普通的牧草食物链有三大类:(1)植物(茎、叶)——鼠类、兔类——猛禽或小型肉食动物(如狐、鼬、貂等);(2)植物(叶、果)——雀类、鸟类——猛禽或小型肉食兽;(3)植物——有蹄类——猛兽类.  相似文献   

16.
柿叶茶     
正柿叶茶产于山西,是以柿叶为原材料,经过科学加工精制而成的茶叶。中条山北麓生产的柿叶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常年光照充足,无污染,昼夜温差大,形成了特别适合柿树生长的气候,为生产柿叶茶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市面上的柿叶茶有的拼入茶叶,也有的不拼茶叶。柿叶茶的主要特点是富含维生素C,对治疗高血压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正>时下,在谈到食品问题时,"化学"在有些人心目中几乎成了贬义词。其实,化学是食品科学的重要科学基础。众所周知,人体所需的六大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它们本身就是化学物质,其名称也是典型的化学名词。我们熟悉的食品和食品配料,如氯化钠(食盐)、蔗糖、葡萄糖、果糖、木糖醇、碳酸氢钠(小苏打)、谷氨酸钠(味精)、氯化镁(卤水的主要成分)等都是典型的化学物质。食品的营养与安全是食品之本。食品的营养离不开化学。各种营养物  相似文献   

18.
口不择食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的品质、颜色、香味,防止食品变质,满足加工工艺要求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物质或天然物质。目前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大多是化学合成物质,品种繁多,主要有防腐剂、抗氧化剂、香精香料和色素等。  相似文献   

19.
连翘果实入药,叶做茶,为山西道地药材之一.作者就山西野生连翘资源面临的问题,提出开展连翘资源专项调查、将连翘列入山西森林经营品种目录、设立连翘自然保护区等科学的方法,确保连翘资源得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20.
自唐宋以来,经川、陕.滇入藏的三条路,大以川藏路为主,它以今天的康定为起点,经巴塘、八宿入藏,既是连接西藏和内地的军事要道,也是连接西藏和内地民间交往和贸易的生命线。它蜿蜒在崎岖的崇山峻岭之中。西藏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如丝棉织品、盐、茶等,都是从内地运去的,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牦牛和马队,所以那一条条山路便被称为“茶马道”。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川藏、青藏等多条公路的修通,原来的茶马道 多被废弃,于是,“茶 马道”变成了“茶马古 道”。2000年10月,我 有幸赴西藏边坝考察 时,竟在无意中重走了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