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是各种学术复兴的时代,在经学方面.今文经学的复兴是以清中叶常州学派的兴起为标志的。常州学派的产生,有着特定的社会和历史原因,并对后来学术界的很多思想都有很大的影响,对当时的封建社会思想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清代嘉庆、道光之际,是中国学术发展的转折时期.其标志是理学经世学派的崛起和今文经学的复兴.湖湘理学经世派反对为考证而考证的乾嘉学风,主张以理学进行道德教化,同时讲求治世才能,以免理学空疏之讥.今文经学重新解释儒家圣道,为变法改革寻找理论根据.这两种学术思潮的路向不同,但都主张学术要关心现实、经世致用,都是基于乾嘉学术的困境和社会现实的危机而形成的,并对晚清社会带来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整个清代二百六十余年间,随着末期封建社会的社会政治运动的发展,各个学派的各种学术思潮登上论坛,出现一个异常活跃的时期。在这个时期  相似文献   

4.
“兴奋剂”一词最早出现在非洲土著民族的宗教仪式上,称DOP。后来,一名探险家把该词带回欧洲,并将兴奋、镇痛、麻醉等药物统称为兴奋剂。1870年“兴奋剂”一词已载入不列颠词典。据考证,古罗马时代就已有人在决斗时使用兴奋剂。也有人说在公元前3世纪的古代竞技运动中,运动员就开始食用可以增加力量的菌类植物。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以“浙东学派”作为南宋浙江东部地区各学派的总称。其中最主要的学派共有三家,一称金华学派,以吕祖谦为代表,为南宋时颇有影响的理学学派,其学术观点是“不主一说”,兼取所长,基本倾向陆九渊心学,又赞成朱熹以理为哲学最高范畴的观点,还接受了永嘉、永康学派某些事功观点,首创经世致用说;二为以薛季宣、陈傅良和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倡功利之说,反对空谈道德性命之说,主张通过事功来把握义理,笃信“六经之学,竞业为本”,提倡“以利和义”;三是永嘉学派,以陈亮为代表,最大特点是谈王说霸,倡事功之学,提倡“义利双行,王霸并用”之说,具有务实不务虚的学风。三家学派虽都提倡经世致用之学,都有务实学风,然又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存在重大分歧,因此,各以自己的独特风格著称于世。  相似文献   

6.
春秋战国时期,最能反映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和历史发展趋势的“法治”思潮,逐渐成为这一历史时代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思潮。这表现在:“法治”思想成为各诸侯国革新运动的旗帜;“法治”思潮的主要先导和推动者管仲、子产、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李斯、韩非等大都得以当政;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有的学派人士转而成为法家大师,有的颇具“法治”精神。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法治”思潮有着巨大的进步作用。  相似文献   

7.
理初学派,是清代嘉道时期思想领域颇具影响的一个学术流派,该派的创始人为皖派著名学者俞正燮。理初学派以俞正燮、程恩泽为首,其他核心成员有汪文台、汤球、程鸿诏等。该派在历史地理研究上既承续乾嘉学派,又独具特色。他们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考据,但又能将考据学与“经世致用”相结合,在边疆地理学和地名学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成绩,为清代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OK”一词对人们来说并不陌生,世界上大多数人都会说“OK”,也都知道“OK”的意思。但是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则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早在1565年,在英国人的遗嘱中就出现这个词。有人说,它起源于美国内战时期,讲德语的美国人说“OK”表示“OBER KOMMANPO”(最高统帅),当时美国有过这一军衔。有人说,某个德国新闻记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发愤书”理论在清代的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1.鲜明的时代性。清初,许多作家借“发愤”说发民族之义愤;鸦片战争以后,发仇恨帝国主义、振兴中华民族之感情。2.范围的拓宽。不少作从学理论与创作实践的结合上,把它应用于小说创作中。3.“发愤”之作冲破“中和”思想,表现出与世抗争的精神。清代发愤说,对“五四”以后的新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三百多年前的明末清初时期,云南出现了一位杰出的诗人陈翼叔。他的诗带有鲜明的反抗民族压迫的精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下层人民的疾苦。对于他的诗,当时及后来滇内外一些文人学士曾经给过很高评价,例如,清初“性灵派”著名诗人袁枚就曾说过:“云南蒙化有陈把总翼叔即景《春夜》云:‘斜月低于树,远山高过天’。从军《边行》云:‘壮士从来有热血,深秋不必送寒衣’。有如此才而隐于百夫长,可叹也”。(看《重刊明遗老陈翼叔先生诗全集》中《宁瘦居诗评》)四川游僧朱中囷说陈的诗“竟不得传于中原,孰知滇中犹有忠义之士,风雅之人也!”(《是何庵集跋》)还有人  相似文献   

11.
纵观《桃花扇》全剧,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表现出轻“情”重“节”、抑“情”扬“节”的特点。可以说,《桃花扇》一剧是以“情”为主线,以“节”为旨归。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其中既有时代原因,也受当时社会思潮、作家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清初,李二曲坚持实学方向,重建清代儒学“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其“明体适用”的理论与学风,包括重实学、重实用、重实践,不务空谈的学风;强调悔过自新、道德自觉自律的高尚品德;独善其身、安贫乐道、不慕名利、阐明正学的素养;独立自得、刚正不阿、与民同心的伟大人格等。  相似文献   

13.
清初诸城遗民张石民与《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及剧中人物张瑶星都有交往,而石民弟子解琢章又曾被孔尚任“馆之岸堂”,并在《桃花扇》传奇初脱稿后“亲为按节终卷”。本文考证了这一段鲜为人知的史实,并指出《桃花扇》所写的“兴亡之感,”实际就是当时遗民的“无限心事”。  相似文献   

14.
“法的历史学派”是产生于18世纪末、盛行于19世纪初的德国的一个学派。当时有一种流行的看法,认为这个学派是对18世纪的“轻佻精神”的一种反动,因而对它的社会作用持肯定态度。对此马克思指出:“这种看法的普遍性和看法的真实性恰好成反比”,因为“唯一的轻佻的东西”恰恰就是法的历史学派自己。(《马恩全集》第一卷第97页)。  相似文献   

15.
帽子琐谈     
多姿多彩的帽子,是人类服饰衣着的重要部分。帽子究竟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说它源远流长恐不为过,仅在中国帽子就有几千年历史。远在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有用绳子束发的习惯,后来束发的绳子又演变成巾,这恐怕就是帽子的“雏形”了。中国有句成语“冠冕堂皇”,冠与冕就是古时候的帽子。当时的帽类五花八门,可分为冠、冕、弁、盔、笠、帻巾、幞头等,相传都是由扎发的巾演变而来的。后来,经过世代相传改进,古时的扎发巾逐渐普及为今天多种多样的帽子。古时候的人对戴帽子是很讲究的,不仅出门时要先正冠,而且孔子的门生子路曾说“君子死,冠不免”。即使在今天戴帽也是件隆重的事。世界上不少国家与民族在戴帽上有许多讲究。  相似文献   

16.
蔡谋 《厦门科技》2006,(5):38-42
众所周知,历史上曾出现过影响深远的“制海权”时代以及后来的“制空权”时代,而今有人说,世界将进入“制脑权”的新时代,其实,不论是制海权,还是制空权都离不开入的智慧,制脑权更是讲到本质中去了,那就是人才起决定性作用,因此。这个新时代——将是人才时代。  相似文献   

17.
关于《切韵》音系的性质,音韵学家历来看法不一,六十年代初曾有一批学者就此问题展开过一次大讨论,随后周祖漠的“读书音说”得到诸多学者的认同。根据《切韵》时代的相关记载及语音发展史实,《切韵》所反映的音系是读书音的观点是最有根据的,这个读书音音系首先是一个规定性的“纸上音系”,同时又是一个口耳相传的“纸上音系”,当时的洛阳音有成为其音系基础的可能,但是体现在实际语音中,并无真正的标准音,“南腔北调”是当时唯一的事实。  相似文献   

18.
关于解缙文毅这个谥号的赠授时间,历来说法不一,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成化说、万历说二说。但是,目前各种关于解缙谥号赠授时间的说法都是有问题的。实际上,解缙文毅之谥号是南明弘光朝(1644-1645)追赠的。清初文人编写的《明史稿》和《明史》中均未提及解缙之谥号,解缙文毅谥号获得清代官方认可大抵是康熙后期以后的事情。从解缙一生行事来看,文毅之号,其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19.
清初江西出现三大学派,即宁都易堂九子、南丰程山学派、星子髻山七隐。易堂学风以砥砺廉节、讲求世务为主。魏禧倡导经世致用,讲求实学,不囿于明代心学,提出"积理练识"、"明理适用"。南丰谢文洊讲学程山,以张载主敬之旨为本;星子宋之盛讲学髻山,"以明道为宗,识仁为要"。本文分述三派中的主要人物学术观点、特征,以及学术活动,着重记叙三派代表人物在程山的会讲活动,并比较三山学派学术异同。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文学史上,恐怕没有任何一部作品象《红楼梦》这样,在读者中间存在着如此严重的分歧!许许多多的“家事”说,如“故相明珠家事”,“和珅家事”、“傅恒家事”、“金陵张侯家事”、“顺治与董鄂妃故事”,……还有“自传”说,这仅仅是有关小说题材的种种争议,其中甚至有上万字的考证.《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更是莫衷一是.不少论者把作品的主题与客观意义混为一谈.而所谓“客观意义”往往加上自己的臆测.一部作品在读者中间存在争议,本来无可非议,但是,我们看到,随着时代的变化,《红楼梦》的思想性也在发生变化.人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某种需要,给《红楼梦》下断语.尤其是文化革命以来,把《红楼梦》说成“伟大的政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