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州龙宫喀斯特地貌发育与洞穴成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龙宫水系主要由东、西两支组成,两支流之间在一年中又根据季节不同而通过地表溢流或地下伏流相串通。挽近以来由于新构造强烈抬升、河流强烈下切,喀斯特地貌回春发育,由北而南呈现峰林溶原→峰林谷地(盆地)→峰丛谷地(洼地)的系列更替。龙宫地区洞穴成因及发育与地下河系变迁密切相关,上层洞呈潜流型水平穿洞的特点;中下层洞往往相连,洞顶钟乳石发育、底部为现代地下河床,追踪构造薄弱带垂向下蚀,具有明显的裂隙洞特征  相似文献   

2.
贵州首次发现的古人类头骨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2年在贵州桐梓县发现古人类化石以来,陆续在水城、兴义又有所发现,但均是下颌骨和一些牙齿。1982年10月,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贵州省博物馆、普定县文化馆组成的联合发掘队,对普定县穿洞进行第三次发掘。发现一个较为完整的人类头骨化石,这是贵州首次发现的较为完整的人类头骨化石。  相似文献   

3.
当前国际岩溶洞穴学界研究热点——袁道先院士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16届国际洞穴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speleology,ICS)于2013年7月21日至29日在捷克举行,大会内容涉及洞穴及岩溶研究史、洞穴生物、洞穴调查开发与环境保护、岩溶气候及古气候记录、岩溶发生学等方面。当前国际岩溶洞穴科技创新的若干亮点有岩溶洞穴微生物、洞穴古水文重建、深源溶蚀作用岩溶(Hypogene karst)、水下洞穴次生沉积物(Phreatic overgrowths on speleothems,POS)与海平面变化、洞穴气候与古气候记录、锶(Sr)的地球化学运移、洞穴保护理念的发展、非碳酸盐岩洞穴中的碳酸盐岩次生沉积物的形成和古气候记录、洞穴雾气循环、冰川地区岩溶洞穴的形成机理等内容。通过大会的参与,意识到目前中国相关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中国洞穴探险队伍较少,且没有形成规模,不利于岩溶科学知识的推广;同时中国岩溶洞穴研究学者的研究范围基本上都局限在地表或已探明洞穴,几无擅长探洞者,这大大限制了洞内岩溶科学问题的发现和研究工作的开展,是中国岩溶研究领域的一大缺憾。二是在探索岩溶形态发育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机理及研究技术方面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差距。ICS是世界各国岩溶洞穴学研究者进行交流的大舞台,提交成果、口头展板报告、开设展台、广泛参与活动是展示本国岩溶洞穴学研究成果、研究水平和实力,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但中国学者对此次大会重视程度不够,表现为提交研究成果少、口头报告展板报告少、没有开设展台等,这与中国丰富岩溶资源现状极不相称。建议国内广大岩溶洞穴研究者做好准备,积极参与2017年的第17届ICS,力争取得较大突破,为树立中国岩溶大国、强国形象而努力。  相似文献   

4.
第16届国际洞穴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speleology,ICS)于2013年7月21日至29日在捷克举行,大会内容涉及洞穴及岩溶研究史、洞穴生物、洞穴调查开发与环境保护、岩溶气候及古气候记录、岩溶发生学等方面。当前国际岩溶洞穴科技创新的若干亮点有岩溶洞穴微生物、洞穴古水文重建、深源溶蚀作用岩溶(Hypogene karst)、水下洞穴次生沉积物(Phreatic overgrowths on speleothems,POS)与海平面变化、洞穴气候与古气候记录、锶(Sr)的地球化学运移、洞穴保护理念的发展、非碳酸盐岩洞穴中的碳酸盐岩次生沉积物的形成和古气候记录、洞穴雾气循环、冰川地区岩溶洞穴的形成机理等内容。通过大会的参与,意识到目前中国相关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中国洞穴探险队伍较少,且没有形成规模,不利于岩溶科学知识的推广;同时中国岩溶洞穴研究学者的研究范围基本上都局限在地表或已探明洞穴,几无擅长探洞者,这大大限制了洞内岩溶科学问题的发现和研究工作的开展,是中国岩溶研究领域的一大缺憾。二是在探索岩溶形态发育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机理及研究技术方面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差距。ICS是世界各国岩溶洞穴学研究者进行交流的大舞台,提交成果、口头展板报告、开设展台、广泛参与活动是展示本国岩溶洞穴学研究成果、研究水平和实力,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但中国学者对此次大会重视程度不够,表现为提交研究成果少、口头报告展板报告少、没有开设展台等,这与中国丰富岩溶资源现状极不相称。建议国内广大岩溶洞穴研究者做好准备,积极参与2017年的第17届ICS,力争取得较大突破,为树立中国岩溶大国、强国形象而努力。
  相似文献   

5.
贵州普定县穿洞古人类化石及其文化遗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论述贵州普定县穿洞考古研究的结果。研究表明,该洞保留有旧石器晚期至新石器早、中期古人类文化遗物。从发现的头骨化石分析,该头骨为距今约10000—15000年的男性老年人,年龄在50—60岁之间,属蒙古人种,文化遗物有旧器晚期的,中石器时期的和新石器时期的,其特点既保留有我国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特征,又具有自身发展特色,但更多的是继承桐梓岩灰洞和水城硝灰洞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考察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断龙乡猛虎洞更新世哺乳动物群骨化石断裂痕迹的状态与原因,探索湘西地区古人类活动的遗迹.方法 观测哺乳动物群骨化石断裂痕迹剖面的形态结构,以区别食肉类动物群的咬痕与人类打造的印迹.结果 经40件东方剑齿象、中国犀、鹿等残骨化石标本断裂痕迹剖面的观测,发现有部分骨化石断裂剖面圆钝,似啮齿动物的咬痕,但大部分骨化石断端剖面呈锥形切削改造,有的双面削刮呈锐利器型,有的存在明显打击或铲刮的 “印记”,初步认为属早期人类制作骨器的遗迹.结论 结合地理环境和地学结构分析,猛虎洞可能属晚更新世(10~5)万年前旧石器人类穴居的营地或系同生代古脊椎动物的遗址.  相似文献   

7.
近期 ,由我校文博学院赵丛苍副教授率领的考古发掘小组在陕南城固县宝山镇宝山村 ,发掘出一处商代遗址。这证明汉水上游地区早在夏商时期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活动区域 ,是近年来我国夏商考古的重大发现。宝山遗址位于汉水以北的城固县宝山镇一个面积不大 ,但突兀而出的塬上 ,北依秦岭 ,南邻汉水 ,是一个土地肥沃、风景秀丽的风水宝地。在发掘出的遗址上 ,房屋基址平面一般为长方形 ,多为木骨泥墙形式 ,结构清楚 ,保存良好。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烧烤遗存。此类坑一般呈圆形 ,直径多为 2 m左右 ,深 50 cm上下 ,坑内皆有较厚的烧骨、灰烬和陶、…  相似文献   

8.
广西岩溶景观特征及其形成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西岩溶景观主要分布于桂东北、桂中、桂西北和桂西南地区,有峰丛、峰林、孤峰、丘陵、天生桥、石林、象形山、崖壁、洞穴及各类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地下河、穿洞、洼(谷)地、漏斗、坡立谷、盆地、地表河、峡谷、天坑、天窗、竖井、瀑布、泉、湖泊、湿地等类型齐全、形态典型的岩溶景观,囊括所有岩溶景观的类型。它们主要以中上寒武统至中三叠统的碳酸盐岩为物质基础,首先以地表河流域(如红水河、柳江、漓江等)为主线,其次以岩溶地貌区划特征为区域划分标准,然后以所处行政区和所处流域位置(如上、中、下游)为辅线,呈线状有序、集中分布于各典型岩溶景观区及岩溶景区/公园/景点内。它们或以峰丛-峰林,或以岩溶风景河段,或以天坑群,或以地下河天窗群,或以峰丛平原,或以洞穴,或以天生桥,或以跨国瀑布等为核心,组合成多个特色突出,形态优美、珍稀、雄伟、典型,且类型齐全的流域岩溶景观带,并形成独具广西特色的"岛链式"岩溶景观分布格局。它们是全球亚热带岩溶地貌及景观典型集中发育区和杰出范例,是目前世界上展现塔状峰丛-峰林、锥状峰丛、高峰丛深洼地、峰林/孤峰平原、洞穴、天坑、天窗、地下河、天生桥、岩溶风景河段、瀑布、崖壁等岩溶景观美景最杰出的代表地,堪称全球"洞穴天坑之窗,地下河天窗之王,天生桥瀑布之奇,风景河段之美,峰丛峰林之魂"。同时,自晚三叠世以来,广西各区域(即各岩溶孤岛)的碳酸盐岩地层相继出露地表,分别进入各自的岩溶地貌/景观形成演化时代,历经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等不同方向、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岩溶过程,分别形成峰丛-峰林、地下河洞穴、天坑-天窗-天生桥等各类典型的岩溶景观;并按时间序列和区域分异特征,以广西各岩溶区以及它们内部各岩溶地带相互之间水力联系的演变及区域地壳的间歇性隆升为时间界限和主线,将广西岩溶的形成演化过程划分为初始阶段(晚三叠世以来,碳酸盐岩地层出露,不同岩溶区始于不同地质时期)→雏形阶段(分轴型离散岛屿式成景过程,不同岩溶区始于不同地质时期)→重要发育阶段(主轴型离散岛屿式,不同岩溶区始于不同地质时期;集合型岛屿式成景过程,中更新世中晚期至全新世)→现代岩溶阶段(全新世以来至今)等4大成景阶段,分别表现出不同的成景过程、特征和机制,总体可概括为分轴型、主轴型、离散型、集合型等4种岛屿式成景机制,并将其成景模式归纳为"岛链式成景模式"。  相似文献   

9.
正织金洞——贵州首个世界地质公园、中国最美的旅游洞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国家自然遗产、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中国最美的旅游洞穴第一名、中国十大著名洞穴、中国自然生态十大迷宫榜首、国际旅游洞穴协会成员……织金洞,被誉为"行星上一大奇观","天下第一洞"、"岩溶博物馆"、"世界第一流的喀斯特景观"。洞内景观琳琅满目,流金溢彩,千"塔"万"佛",万千气象:"金塔之城"雄伟壮观,"雪压青松"傲立挺拔,"铁山云雾"缥缈若仙,"寂静群山"神秘莫测;这里,有金碧辉煌的"灵霄殿",磅礴而下的"百尺垂帘",纤细玲珑的"卷曲石",深奥难穷的"广寒宫",珠光玑点的"霸王盔",气势恢宏的两百余米"大壁画"  相似文献   

10.
塔河油田岩溶型碳酸盐岩缝洞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塔北隆起奥陶系碳酸盐岩经过上亿年的岩溶作用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溶洞和裂缝,成为复杂的储集体,位于该隆起中心部位的塔河油田就是在这样的储集体内发现了上十亿吨的石油储量。针对缝洞成因及其空间展布问题,通过对现代岩溶和古岩溶的地质考察,精细分析研究区地质、测井和地震等资料,提出表层岩溶带、渗流岩溶带和径流岩溶带划分方案,并且定义出每个岩溶带缝洞成因类型及其发育特征,建立缝洞结构模式;同时分析不同岩溶带缝洞充填物性质,为岩溶型碳酸盐岩储集空间描述和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黑线姬鼠、锡金小家鼠和高山姬鼠洞穴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9~1991年间笔者在黔西北地区调查农田鼠害时,共挖掘剖析黑线姬鼠洞穴48个,锡金小家鼠洞穴24个,高山姬鼠洞穴9个.这3种鼠类的洞穴基本结对均主要由巢明、明洞和暗洞组成,但无便食结构,也未发现有储粮仓及所储藏的粮食。区别这3种鼠类洞穴结构的主要特点是洞口和洞道的排列位置。  相似文献   

12.
《科技潮》2004,(5):54-54
周口店遗址博物馆位于北京城西南约50公里,是举世闻名的北京人遗址所在地,被称为“北京人之家”。周口店地区迄今为止发现了27个古人类、古文化和古脊椎动物的化石集中点,周口店因化石埋藏之密集,出土古人类化石及其伴生动物化石、文化遗物之丰富而震惊世界。1987年12月11日,周口店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猿人洞即北京猿人遗址。从大约五、六十万年起,北京猿人在这里断断续续地生活到约二十万年前。这个遗址发现于1921年,1927年开始系统发掘,共发现了近200件人类化石(代表40个猿人个体),上万件石器、数层灰烬层和近20…  相似文献   

13.
洞穴学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洞穴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我国是一个喀斯特(Karst,又称作岩溶)分布广泛的国家,喀斯特出露在120万平方公里以上,占国士陆地面积的1/7。我国还具有多种多样的喀斯特类型,特别是连续分布面积达50万平方公里的南方峰林喀斯特,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的高寒喀斯特,在世界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喀斯特现象中,最受人类关注和能引起人们极大兴趣与想象力的则是洞穴(caves)。洞穴是指人们可直接进入或进行探测的地下空间。广义的洞穴有自然洞和人工洞两大类。分布最广,数量最多,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研究内容最丰富的则是形成于可溶…  相似文献   

14.
经过1977年和1995年的考察和发掘证实,陕西洛南龙牙洞是一个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1995年~1996年又对其北洞进行试掘,发现许多石制品及化石。近洞底部有未经变动的石制品富集层。从多方面研究认识到,龙牙北洞是一个原位遗址;是洛南直立人生产石器的场地;迫使当时古人类弃洞他迁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洪水泛滥。  相似文献   

15.
盘县──这个在中国地图上很小的一个园点,目前许多的中外专家、学者纷至沓来,吸引他们的不是因为盘县地下埋藏的煤海,而是因为这里有一个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1993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的盘县大洞遗址.(一)偶然的发现盘县大洞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特区城东南49公里的珠东乡十里坪村,地理坐标为北纬25o37’38’,东经104°44’,是一个发育于石联系厚层灰岩的巨大溶洞。洞口北东851它的宽如多米,高月余米,洞厅均宽35米,纵深AN米,面积达8000平方米.在洞厅对米处有一巨大石柱,几乎将洞口封住.洞内一占寺庙依柱而…  相似文献   

16.
韩联宪 《大自然》2009,(3):40-43
很多年前就听说在贵州织金县发现了一个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地质沉积物齐全多样的大型溶洞——织金洞。织金洞一经发现很快就成为贵州著名的旅游景点,近几年先后被列为国家级著名风景名胜区、世界地质遗产、国家地质公园、中国最美的旅游洞穴等。笔者最近因在贵州省境内从事燕子洞的分布与调查,终于有机会一睹织金洞的风采。  相似文献   

17.
山南邦嘎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新发现与初步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林辉 《西藏大学学报》2001,16(4):50-51,56
邦嗄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山南地区琼结县下水乡,现存遗址面积约3000平方米,遗址呈条状形分布,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30米,海拔3900米。该遗址于20世纪80年代由原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全区文物普查时发现。2000年9月至10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博物馆及山南文物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一次田野考古考察与发掘,获得了重大考古发现。邦嘎遗址是继拉萨曲贡遗址、山南贡嘎昌果沟遗址在西藏腹心地区雅砻河谷地带发现的另一重要的史前遗址,其在西藏考古学的学术地位和文物保护、研究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为进一步了解遗址的文化内涵,对遗址的性质、绝对年代、分布范围、地层堆积、出土物类型学等方面获得进一步的科学认识,联合考古队于2001年5月至6月进行了第三次科学的田野考古发掘。在此,本文将对此次发掘情况做个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8.
出土于法国的旧石器时代的犸象牙雕刻我国是洞穴研究的古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2,400年以前的《山海经·山经》。那时候,古人仅仅是对洞穴现象作初步描述,直到十九世纪西方文化涌入,我国的洞穴考古研究才步入了启蒙阶段。首开记录的是英国学者欧文(R·O wen),他于1870年研究了出土于四川万县盐井沟洞穴的中国犀、中国貘、东方剑齿象等哺乳动物化石。然而有计划、有组织的洞穴考古,是从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的。这就是人们熟悉的周口店北京猿人洞的发掘和北京猿人的发现。从那以后,考古学家裴文中、贾兰坡等又迈开了新的步伐,他们走出北…  相似文献   

19.
李锋 《大自然》2010,(3):48-49
广西的喀斯特地貌非常发育,石灰岩山体中常常有岩溶洞穴。200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金昌柱研究员在崇左市板栗乡木榄山智人洞内发现了一件古人类下颌骨,其显示出解剖学上现代智人的特征,对于研究现代人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旧石器考古学家高星非常关注含人类化石的堆积中是否有石器等文化遗物,于是让陈福友与笔者加入了金昌柱老师的考察队。2008年11月19日,考察队来到主要工作地点——广西崇左生态园。  相似文献   

20.
重庆中梁山岩溶槽谷地区分布有数量众多的岩溶洞穴,重庆师范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在2009—2010年对这些洞穴进行了系统调查。在太平洞、黄桷洞等地点,采集到中更新世晚期的东方剑齿象、大熊猫、水鹿、野猪等动物化石,同时获得非常丰富的小型哺乳动物化石。在小型哺乳动物化石中以鼯鼠科化石材料最为丰富,采集到的鼯鼠科化石主要包括4属4种,分别为矮飞鼠属优矮飞鼠(Petinomys electilis)、旧大陆飞鼠属小飞鼠(Petinomys volans)、巨飞鼠属灰鼯鼠(Petinomys xanthotis)、橙足鼯鼠属复齿鼯鼠(Trogopterus xanthipes)。优矮飞鼠化石材料中发现有1件左上颌,改变了此前中国只有该动物下颌骨化石材料的状况。灰鼯鼠的形体偏大,表现出该物种在演化上存在地区差异。中梁山复齿鼯鼠的P4最大,原尖粗壮,中附尖和前附脊发达;腭骨与上颌骨的分界线接近M2的中部,这些特征与中国所发现的复齿鼯鼠化石材料特点一致。中梁山鼯鼠科化石材料兼有北方种与南方印度马来亚种,前者如小飞鼠(Petinomys volans),后者如优矮飞鼠(Petinomys electilis)。这些不同生境的动物种类同时出现于中梁山地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与当地曾经频繁的冷暖气候更迭有关,一方面也与该地川岭交错、岩溶地貌发育、地形复杂多样的地形环境有关。中梁山丰富的鼯鼠科化石,证明中国西南地区是鼯鼠演化与迁徙交流的重要地区,同时也是欧亚大陆北方动物群与南方动物群重要交流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