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6 毫秒
1.
科尔沁南部系指西拉木伦河以南、教来河以东、西辽河以西、养畜牧河以北的科尔沁沙地。大青沟地区则位于科尔沁南部科左后旗及库仑旗境内,面积334.1平方公里。本区土地沙漠化的研究,前人做了不少工作,但对沙漠化土地地表形态的特征及其发育过程的专门研究还未见到。鉴于此,笔者撰写了此文。  相似文献   

2.
苏杨 《科技资讯》2004,(3):42-44
喜哉   国家林业局曾为三北工程25年的成就给出了以下统计数字:共完成造林2350万公顷,新增森林覆盖率5个百分点;使2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了有效的治理,我国最大的沙地--科尔沁沙地实现了沙漠化逆转;使4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使65%的农田得到了有效保护.该工程为改善三北地区的生态状况和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做出了积极贡献.   ……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在科尔沁沙地沙质天然草场进行连续牧压梯度试验,主要得出如下结论: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植被盖度,地下生物量迅速下降,连续强度牧压下沙漠化在短期内(3~7个月)强烈发展;随着牧压的增加,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的比值呈上升趋势,土壤含水量也上升;放牧造成的沙漠化在初期阶段相对容易治理。  相似文献   

4.
不同放牧强度下天然沙质草场植物群落分异特征及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在科尔沁沙地沙质天然草场进行连续牧压梯度试验,主要得出如下结论: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植被盖度,地下生物量迅速下降,连续强度牧压下沙漠化在短期内(3 ̄7个月)强烈发展;随着牧压的增加,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的比值呈上升趋势,土壤含水量也上升;放牧造成的沙漠化在初期阶段相对容易治理。  相似文献   

5.
沈阳市西北部靠近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南缘,有康平、法库、新民、辽中四个县(市)属于荒漠化危害区,沙化土地面积47多万公顷。1994年起,沈阳市林业局对康法地区沙漠化土地进行了全面规划,同时把新民、辽中的16个乡镇也划入康法防沙治沙工程规划,制定了《沈阳市康法地区防沙治沙工程建设规划》。多年来,围绕防风固沙绿化沈阳的工作中心,林业工作者不断创新和推进辽蒙边界带防风固沙生态建设工程,为沈阳市建起了一道绿色屏障。  相似文献   

6.
利用成数统计方法,对河西走廊2008—2012年连续5年的沙漠化样线调查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沙漠化土地面积呈递减趋势,沙漠化程度呈减轻趋势,但局部地区仍在恶化,与沙漠化土地宏观监测变化趋势一致。究其原因,气候变化是土地沙漠化逆转的主要因素;生态工程建设是沙漠化土地减少重要因素;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导致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开垦、弃耕是土地沙漠化的主要推动因素;过度放牧造成土地沙漠化的现象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7.
科尔沁沙地现状及沙产业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科尔沁沙地的沙化成因,地理位置分布、地形、土壤、气候条件等;科尔沁沙地沙化现状及治理现状,以及经过多年治理取得的成效。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防风固沙功能区进行研究,了解其成因和现状,并根据相关准则对沙漠化进行现场评价,选取气候因素及地质背景作为生态因子,分析区域沙漠化敏感性程度、少数民族地区沙漠化的土地类型和面积,依据沙漠化直接影响人口数量来评价防风固沙重要性,并划分了对四类少数民族防风固沙功能区,同时分析了功能区的主要特点及存在的沙漠化问题,提出了防风固沙的政策体系和技术体系,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北魏以来的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史料考证,提出以下观点:1)北魏时浑善达克、科尔沁两个地区已有沙漠存在,当时称石漠、松漠或大漠;2)辽初至辽末科尔沁沙地沙化程度及分布情况与现代相似;3)元代浑善达克沙地之南北宽度及景观与现代相同;4)20世纪50年代以来沙漠化正过程的主因是草原过度放牧;5)治沙的最佳选项是建设人工草场及围封天然草场,退牧还草.  相似文献   

10.
陕北神木地区沙漠化动态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神木地区的1∶5万生态地质填图,以实际调查为基础,结合20世纪80年代、2000年等不同时期的航空、航天信息资料和历史文字、图形、图表等对神木地区沙质荒漠化(简称沙漠化)的特点、影响因素、动态演化趋势进行了分析,认为地质因素是沙漠化的内因,是沙漠化的物质基础,气候和人类经济活动是沙漠化的外因,影响着神木地区沙漠化的进程与速度.以地质因子调查为基础,以卫星遥感技术为手段,初步查明了沙漠化的物质来源、分布特点,并建立了神木地区沙漠化动态分析模型;分别编制了20世纪80年代及2000年两个时段的沙漠分布图,总结了20年间神木地区沙漠化发展趋势,将该地区沙漠化演化类型划分为逆转型、扩大型、活化型和无明显变化型.神木地区以逆转型为主导,表现在流动沙丘及半固定沙丘的面积逐步减少,而固定沙丘的范围在快速扩大,其变化速率分别为-5.725、-9.603和16.218 km2/a.对神木地区今后沙漠化演化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并根据研究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沙漠化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沙质荒漠化灾害监测评价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沙质荒漠化灾害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选择科尔沁和毛乌素两个典型的农牧交错带作为研究区,基于沙质荒漠化灾害背景(图象、图形和统计)GIS数据库,对沙质荒漠化灾害进行判别、预测及对灾情进行综合评估的建模研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我国沙质荒漠化灾害监测综合评价模型。运用该模型对上述两个试验区的沙质荒漠化灾害进行模拟与分析,结果表明:乌审旗、抗锦旗为沙质荒漠化极重度区,奈曼、库伦、开鲁为重度区,昌图县为中度区,通辽为轻度区,对沙质荒漠化影响大小依次为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沙质荒漠化灾害危险度评价的结果表明,在毛乌素地区的南部灾害严重,危险度为重度,西部程度较轻,为中度偏轻,东部与北部程度稍重,为中度偏重,但乌审旗的沙质荒漠化灾害程度被低估了,应为重度。  相似文献   

12.
借助RS和GIS技术提取了科尔泌沙地典型地区不同时期流动沙丘的空间分布信息,通过对景观数量和形状破碎化指数的计算分析,探讨了科尔泌沙地的主景观要素流动沙丘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趋势和及其对沙漠化过程的响应.结果表明:流动沙丘景观数量破碎化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趋势呈波动下降趋势,其中 1974年在破碎化程度最高,1958年和1998年相对最低,这一变化趋势与同期的沙漠化过程呈线性正相关.流动沙丘景观形状破碎化指数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呈直线型逐渐增加的趋势,表明科尔泌沙地近40年来的各种土地利用过程的变化对流动沙丘斑块形状的影响都起促进作用.从形状破碎化与沙漠化的相互关系来看,随沙漠化程度的增加将导致形状破碎化指数的降低.总的来看,在科尔泌沙地景观中,干扰过程的交替使流动沙丘景观数量破碎化指数呈下降趋势,使形状破碎化的程度呈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新疆和田地区土地沙漠化原因及其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沙漠化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新疆和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环境灾害多发,土地沙漠化不断加剧,沙进人退的形势日趋严峻,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从多个侧面阐述了该地区土地沙漠化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近15年来呼伦贝尔沙地土地沙漠化发展及其驱动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2001—2015年MODIS NDVI遥感数据反演了呼伦贝尔沙地近15年来植被覆盖度和沙漠化土地的空间格局与变化.结果表明:2001年以来呼伦贝尔沙地土地沙漠化总体有所减弱,但年际变化显著.其中:2001—2007年沙漠化土地以扩张为主;2007—2013年随植被覆盖缓慢恢复,沙漠化逐渐逆转;2013—2015年沙漠化有所加剧.降水量年际变化是该区沙漠化逆转或加剧最重要的驱动力.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未来几十年内该区沙漠化具有正过程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科尔沁沙地范围确定及风沙地貌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尔沁沙地范围的界定,目前尚未达成共识.本文利用Landsat8OLI影像和ASTER GDEM数据,采用水系流域分割方法,划定科尔沁沙地的自然地理范围.并提取了各类沙丘分布信息,对沙丘格局特征和形态示量做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科尔沁沙地面积64 387.22km2,风沙覆盖面积37 381.00km2.风沙地貌分布及格局具有一定规律性,沙丘类型自西向东、自南向北趋于简单,并主要分布在西辽河干、支流沿岸的冲积平原上,不同河谷形态、走向其两侧沙丘发育呈现差异性,河流对沙地发育演化及维持其平衡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基于地质统计学影像纹理的海南矿区荒漠化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年来,由于对钛矿的无序开采,使得海南岛东部出现大面积的土地荒漠化.采用遥感的手段进行跟踪监测,合理地授予采矿权,组织适当的复垦,是解决当地荒漠化的有效途径.基于不同沙地类型在地表空间结构上的差异,提出将基于地质统计学的影像纹理应用到荒漠化监测中,通过变异函数纹理来加大各种不同类别沙地间的区别,提高样本选择的分离度.结果表明,运用变异函数纹理结合光谱波段的最大似然分类方法能够很好地界定海滩沙地和内陆荒漠地的等级,最高分类精度达到92.4%,证明了基于地质统计学的影像纹理在实现该地区遥感荒漠化监测方面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保护冷蒿草原对防止沙质草原沙漠化作用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保护冷蒿草原对防止沙漠化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草原退化和沙质草原的沙漠化在其演替进程的前一半是完全一样的 ,对沙质草原来说 ,到了冷蒿阶段如果不注意保护令其继续破坏 ,由于植被盖度下降 ,地表裸露而极易受到风蚀、水蚀作用 ,形成沙漠化土地 ,因此 ,冷蒿阶段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 .其重要性反映在两个方面 :其一 ,由于种群表现出较强的补偿生长的能力 ,因此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只要合理调整草地的利用方式和利用季节 ,就有可能维持冷蒿群落的状况并有可能向生产力更高阶段恢复 ;其二 ,对于沙质草原来说 ,这是由草原退化向草原沙化转变的临界阶段 ,保护冷蒿群落对防止沙漠化的发生和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对研究区1987年及2000年TM影象图进行了系统解译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关数据库,并以空间叠加法得出了研究区景观类型转移矩阵.在此基础上应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和推测了科尔沁沙地东南部坨甸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趋势,揭示了其内在的动态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Sandy desertification: Borne on the wind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andy desertification is both an inherently interesting bioscience and geoscience topic and an important topic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food security. It has therefore increasingly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public, in addition to researchers,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on sandy desertification, research progress in understanding the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processes involved in sandy desertific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wind activity in determining the increases and decreases in sandy desertification. Based on this review of current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s and processes of sandy desertification, combining geological and biological sciences appears likely to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is complex system, thereby providing a more holistic understanding of sandy desertification at a range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scales.  相似文献   

20.
通过野外调查研究,作者提出我国东部干旱地区的沙漠早在有史记载以前的第四纪地质时期就已存在.晚更新世以来沙漠几经流沙(?)半固定、固定沙丘一系列正、逆变迁过程.人类历史时期以来出现的沙漠化,只是沙漠长期演变过程最近经历的一个发展阶段;沙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总的看来,自然因素是第一位的.在全国干旱—半干旱区范围内沙漠的变迁和沙漠化的形成,在时间上是可以对比的,基本上是同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