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村落的生成和发展承载着地域的文化和精神,村落的保护是地域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基础。本研究以徽州传统村落碧山村为研究对象,从田野调查入手,借鉴文化生态的学科范式与理论方法,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精神3个层面分析古村落文化的生成。解析构成碧山村文化的景观基因,从而探讨其村落和建筑布局的由来与保护。从关键文化基因的甄别和动态化的保护管理提出了古村落的保护建议,为实现碧山村乃至徽州其他古村落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古村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精神文化的物质体现.山西古村落作为北方中原文化的典型代表,集中展现了其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和精神信仰,尽管全国有着数以千计的古村落,但单独对个别省份的研究和分析尚未形成趋势.本文在实地考察重点村落的基础上,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主要列举了山西三大古村落的分布情况,并分析其形成和延续的各种原因,为进一步保护三晋乃至全国的古村落提供借鉴和经验.  相似文献   

3.
邹林芳 《科技资讯》2007,(31):203-204
从其特征和特色要素出发,阐述了优秀的人类文明的产物--古村落的价值,分析其在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协调上遇到的两难境况旅游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士村落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导致了给当地的整体风貌遭受建设性破坏等负面影响;通过对案例的实地考察,研究如何在经济利益与遗产保护冲突时进行协调与处理,以实现遗产保护与旅游业的"双赢"与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李孜沫 《江西科学》2020,38(4):475-482,536
古村落是散落在中国大地上的"明珠",研究和解读古村落是科学阐释"美丽中国"和"留住乡愁"战略的应有之义。以江西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镇)和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探讨古村落的时空演化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江西省有352个形成于历史时期的古村落,其中经济社会繁荣和移民大量迁入的唐、宋、明三代是古村落发展的黄金期,并具有由赣北、赣中向赣南拓展的空间时序; 2)江西省古村落在空间上呈集聚型分布,并在赣中、赣北形成3大高密度组团,且历代新增古村落的分布重心具有"一路向南"的迁移轨迹; 3)江西省古村落是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的基础性效应与经济、交通等人文因素的关键性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并对当前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5.
传统古村落日益成为了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但不合时宜的发展措施可能会给古村落旅游带来相当的负面影响.本文以江西婺源古村落开发为实证对象,通过对游客进行实地调查、同类景区调查对比的基础上,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旅游人类学理论,指出当前婺源古村落旅游开发的核心矛盾主要有古村落景观遗产的地方性要求与景观现代性的矛盾、古村落景观遗产的真实性与商业化氛围的矛盾等三方面;提出了"有远见地保护古村落遗产的地方性、建立真实性与商业性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立保护式开发的良性循环机制"三大对策,试图探寻一种能促使三大效益协调开发的方式与途径,促进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广大农村,现在还有不少极具价值的古村落,在进行新农村规划时应予以注意.本文结合湖北省仙桃市郑场镇渔泛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中古村落的保护方式进行探索,提出了"一村两制"的规划方法,将古村落的保护与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相融合,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古村落是记录历史的"活化石",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保存着许多的历史文化信息,沿袭着绚丽的民族文化基因,承造了丰富的传统体育文化.随着多元文化的交融,古村落传统体育陷入保护困境.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梳理出古村落传统体育保护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研究认为,在古村落传统体育保护的过程中,应秉承原真生态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整体保护原则、多方协调原则、创新保护原则、资本运作原则、活态保护原则和数字化保护原则等.  相似文献   

8.
古村落具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和原生态的民风民俗,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山西省古村落遗存较多,但却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与保护,文章仅以列入省级以上的历史文化名村为重点,从古村落特点、旅游吸引功能、旅游开发与保护等方面对山西省古村落旅游开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历史城区作为城市的记忆,不仅包括有形的建筑空间形态,还包括蕴含无形的文化内涵的场所精神.如何在历史变化中,将具有的深层次意义、能表达场所特质的场所精神传承下去,是历史地段保护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文章以场所精神理论为切入点,分析场所精神的影响因素表征,重新审视拉萨老城区的保护与创新.  相似文献   

10.
古村落保护必然牵涉到居住空间的认同,若村落主体对居住空间不能形成某种认同,古村落保护注定无功而返。旧房子与新房子并存的现实逼迫保护者或研究者要正视其背后的情感认同错位,以及错位产生的历史情境。传统民居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是可以相携而行的。对古村落历史感的创造性重构若能尊重村落历史文化和村落主体,所谓旅游式开发不失为一种保护思路。  相似文献   

11.
对闽金二地50余个市、县、区300余个村庄的调研发现,福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存在古村空巢,开发资源资本产权主体不明,保护修缮资金综合监理不到位,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元素缺失等问题。建立健全古村落文化资源保护验收监理机制,强化古村落村民即为文化遗产资源资本产权主体的意识,转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资金投入方式,发展农业休闲文化产业和村属小学教育,可有效促进古村落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古村落遗存数量多,空间分布地域特色显著,对古村落旅游开发与保护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山西省古村落空间分布及其形成背景要素的分析,阐明古村落空间分布特征,揭示不同区域古村落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从而为充分开发利用古村落遗产资源,因地制宜地实施古村落旅游开发与保护提供依据,促进古村落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依托文化意象要素,探索场所精神重建下文化遗产保护与游憩体系的耦合策略,更好地传承场所文化和场所精神。方法使用野外调查、查阅文献与逻辑推理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原真性、场所精神与游憩体系的逻辑关系实质是对文化遗产内在价值的共识与契合,文化遗产保护与游憩体系耦合式发展是传承文化的有效路径。结论注重场所精神,优化遗产游憩空间体系,对于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浮梁古村落是浮梁数千年农耕文化的结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在全国各地的迅速推进,古村落及其文化的保护和开发越来越受到各地有关部门、相关人士的重视和关注。本文阐述了浮梁古村落现状,探讨了古村落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浮梁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5.
早期中国工人运动红色遗产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其代表性样本的安源工人运动红色遗产,更是具有丰富而又独特的传承和保护价值。当前传承和保护这一红色遗产,应当坚守"红色遗产自信",营造这一红色遗产的"场所精神",构建其"文化路线"的整体性保护网络,开展其数字化的"文化换装",启动相应的地方立法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6.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传统村落建筑单元的场所精神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重塑古建筑单元的场所精神,以安徽省休宁县三槐堂为例,指出其在文化传承困难、风貌破碎丢失、功能退化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风貌保护、文化传承、功能再现的策略并辅以监测保护、人与建筑互动的措施,最终实现传统村落建筑单元的场所精神重塑。  相似文献   

17.
徽州古村落中"人"的流失,致使徽州古村落面临徽州文化艺术的没落、徽派建筑人文价值的消退与多元化产业开发滞后的困境.文章分析其成因,基于人本思考,探索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古村落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其科学保护问题成为学界研究热点.以江西丰城白马寨村为例,从有形文化实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村落文化空间等方面,对古村落的文化生态系统整体性保护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对村落保护与开发策略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9.
根据古村落旅游是我国特色的文化旅游之一,其资源内涵丰富、吸引力强,产品结构和特色符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的趋势,重点分析了我国古村落旅游景点景区开发和保护现状.分析认为:古村落旅游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旅游产品不成熟、旅游规划水平低、旅游资源保护不力、经营管理体制混乱、旅游宣传不足、旅游意识观念落后、人力资源短缺等方面.依据陕西省旅游资源普查所获基本数据,以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古村落旅游为例,提出了对古村落旅游产品深度开发与加强旅游资源保护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受到普遍关注。本文以我国历史文化名村江西省严台村为例,阐述古村落文化遗产的概念,对严台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特色进行分析,结合严台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对严台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提出了几点的建议,以期为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