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混合润滑状态下渐开线直齿轮啮合效率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齿轮通常在混合润滑状态下工作的实际情况,对齿轮啮合面进行受力分析,结合弹流润滑和边界润滑两种摩擦系数,建立了混合润滑状态下的动态摩擦系数数学模型.建立了以瞬时压力角为变量的齿轮滑动摩擦功耗和滚动摩擦功耗数学模型,避免了现有的沿啮合线积分的功耗模型存在原理误差的问题.最后,对提出的混合润滑状态下渐开线直齿轮啮合功耗进行仿真,并与弹流润滑仿真、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验证了混合润滑状态下渐开线直齿轮摩擦系数模型以及啮合效率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应弄清轧辊与带材间的润滑特性以揭示其润滑机理。这些因素会影响轧制力和带材轧后表面质量,已用好几种方法进行了研究。第一种方法是根据轧制理论计算摩擦系数,钢板冷轧时的润滑特性可从摩擦系数与工艺参数的关系中掌握。不过,多数轧制理论均建立在常摩擦系数假设的基础上。对于入口处轧辊和带材之间建立润滑剂薄膜的情况下该假设是不正确的。这就使得很难系统地掌握润滑特性和估计轧后带材表面质量。  相似文献   

3.
水润滑塑料合金轴承摩擦性能实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由于粘度极小,很难形成流体动力润滑,通过实验发现水润滑塑料合金轴承在运转时有较小的摩擦系数。影响摩擦系数的因素主要是转速、载荷、间隙,运用方差分析和正交实验,分析各因素对摩擦系数影响的显著性和效果,并列出各因素对摩擦系的影响曲线,对曲线进行研究后发现,塑料合金轴承运转时由于塑料合金的弹性变形而产生了弹流润滑。  相似文献   

4.
基于非牛顿弹性流体动力润滑(弹流润滑)点接触问题的数值求解方法,对深沟球轴承滚动体与滚道椭圆接触的稳态与瞬态润滑问题进行了分析.依据油膜压力与油膜厚度的数值计算结果,讨论了接触表面粗糙度、表面几何形态(粗糙表面峰谷高度)、滑滚比、接触力以及滚动速度等参数的改变对润滑深沟球轴承摩擦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粗糙度的改变对摩擦系数的影响较小;粗糙度一定时,表面几何形态的差别对摩擦系数影响较小;摩擦系数随着滑滚比的提高而增大;接触力与滚动速度的提高导致摩擦系数增大.  相似文献   

5.
使用立式万能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铜箔在无润滑、水润滑、基础油和CFO润滑油条件下的摩擦磨损行为以及接触压力和铜箔厚度对摩擦副摩擦磨损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无润滑、水润滑、基础油和CFO润滑油介质下,接触压力为0.15MPa、转速为100r/min时,铜箔平均摩擦系数分别为0.572、0.457、0.274、0.205,基础油和CFO润滑油具有显著的润滑效果;摩擦系数随接触压力的增大而减小,磨损率随接触压力的增大而增大,磨损率在接触压力为0.3MPa附近存在明显的上升折点。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计入轴承内表面微沟槽形貌的水润滑轴承混合润滑(Mixed-EHDL)数值计算模型,着重研究了不同运行工况下,半椭圆形、矩形、等腰三角形、左三角形、右三角形等多种微沟槽形貌对水润滑轴承混合润滑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所有微沟槽形貌中,混合润滑性能与承载性能优劣排序依次为右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左三角形、半椭圆形、矩形;在弹流润滑阶段,微沟槽形貌对水润滑轴承摩擦系数几乎无影响,而在混合润滑阶段,不同微沟槽形貌下接触载荷以及摩擦系数之间的差异随转速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最后趋于统一的规律性;在承载区,由于沟槽内水膜增压能力以及抽吸作用的不同引起了水润滑轴承混合润滑性能的差异,其中右三角形表现最优,而矩形最差.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润滑组元MoS_2、石墨、BN、PbO等对铁基摩擦材料摩擦性能的影响,也研究了摩擦系数与速度、压力、温度;磨损量与压力的关系以及摩擦系数的稳定性。并用润滑组元的结构特性解释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8.
建立低速重载条件下水润滑轴承有限元模型,应用Abaqus/Explicit模块分析不同摩擦系数、载荷、转速对水润滑轴承瞬态特性的影响规律,确定轴承的振动频率和振动加速度有效值,并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摩擦系数越大,系统的振动幅值越高,振动噪声的分布越大,系统的稳定性越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载荷的增加,轴承系统的振动增大;转速对水润滑轴承振动频率的影响较小,但系统的振动加速度随着速度的增大而增大.有限元分析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为研究水润滑轴承的振动噪声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局部磨损和空化效应对径向滑动轴承混合润滑性能的影响,基于平均Reynolds方程及JFO空化边界条件建立了计入局部磨损的轴承混合润滑模型,通过数值求解研究了不同磨损深度对轴承油膜厚度分布、平均流体动压力分布、轴心位置和Stribeck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局部磨损显著改变了油膜厚度分布和平均流体动压力分布;大磨损深度导致轴心位置改变,偏离原来设计;小磨损深度降低了轴承混合润滑阶段的摩擦系数,且能以更低的速度从混合润滑过渡到流体动压润滑;摩擦系数随着磨损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滑动速度、正压力、润滑油牌号等对黄铜在润滑状态下摩擦系数的影响,指出目前常用设计手册所推荐的摩擦系数的局限性,认为组成运动副的零件的材料不宜都采用黄铜,以及在回转运动副中黄铜不宜作为被包容件的材料。  相似文献   

11.
从高水基流体(简称HWBF)和矿物油微观结构的根本差异出发,研究了HWBF润滑机理,提出了胶团-滚动润滑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对HWBF实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解释.指出:用胶体与表面化学的方法加工具有一定粘弹性的“微米级滚珠”——胶团,作为摩擦副的新型润滑材料,使其运动形式由滑动转变为滚动,可达到大幅度降低摩擦系数和能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盘式制动器铜基摩擦片与制动盘的摩擦制动特性,分析了盘式制动器制动原理。通过对铜基摩擦片的摩擦特性进行实验,探讨了不同制动速度以及制动压力下摩擦系数和磨损率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制动压力为30 N时,摩擦系数随时间逐渐增大并趋于稳定,稳定后的平均值为0.46;磨损率随制动压力增加而增加,随制动速度的增加而减小;此外,制动压力为30 N、制动速度为80 mm/min时,达到实验中的最佳制动效果。  相似文献   

13.
通过X射线衍射相分析、光电子谱分析及金相分析等手段,对B4C在铁基摩擦材料中的作用及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B4C在铁基摩擦材料加压烧结过程中能与铁发生反应,生成一种新相Fe2B.在摩擦磨损过程中,加入的B4C并没有直接起到摩擦组元的作用,而是通过生成的Fe2B起作用.在一般负荷工作条件下,Fe2B主要起摩擦组元的作用;在重负荷工作条件下,Fe-Fe2B共晶体起润滑组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轧制变形区油膜的形成入手,研究了铝材冷轧中基础油的润滑作用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变形区油膜的形成及所处的润滑状态受基础油的类型、粘度、轧制速度及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变形区油膜厚度与润滑作用密切相关,但油膜过厚会导致磨擦因数过小,不利于添加剂作用的发挥和轧后铝板表面质量的提高.因此,变形区处于混合润滑状态时其参数为最佳  相似文献   

15.
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和纳米摩擦试验机分别考察了6种分散剂对基础油中纳米二硫化钼(MoS_2)颗粒的分散稳定性和油品的减摩性能,并采用红外光谱(FTIR)分析了分散剂与MoS_2纳米颗粒的接枝作用机理.试验结果表明,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TS)和山梨醇油酸酯(SPAN 80)分散剂因含有极性较强的官能团,与MoS_2接枝后能够形成牢固的化学键,不仅表现出突出的分散稳定效果,而且能大幅降低纳米MoS_2基础油的摩擦系数,而其他4种分散剂中的官能团极性较弱,与MoS_2纳米颗粒的化学键合作用较弱,容易在摩擦外力作用下破坏,导致油品的摩擦系数增加.  相似文献   

16.
非线性基础隔离结构振动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采用基础隔离的建筑结构为研究对象,以摩擦摆作为隔离支撑进行振动主动控制研究.为便于控制方法的设计,把振动方程中隔离系统的非线性部分作为外激励.在状态方程和控制力求解方面,提出了一种实用的双状态方程法.为了降低隔离系统的响应,提出以层间响应作为输出的LQG控制策略.此外,为了提高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在控制器设计中引入了相对稳定性矩阵.在Kalman滤波器设计方面,采用了第三代基础建筑物所定义的方式.最后给出了仿真分析与试验对比.  相似文献   

17.
带有耗能器的基底滑动结构隔震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带有基底滑动隔震系统及耗能器系统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三种情况下的数学模型,推导了有关公式,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研究了一座四层建筑物在ElCentro地震波作用下的位移响应,加速度响应、层间剪力响应等,考虑了不同摩擦系数、不同加速度峰值及附加耗能器不同参数时对结构隔震效果的影响。并与相应的线生结构进行了比较,通过计算分析,得出结构隔震和耗能的有关结论。  相似文献   

18.
张敏江  于江  郭超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32):13417-13424
基于一种本文提出的考虑摩擦的PPR内聚力模型,采用试验与数值模拟方法,针对无机结合料稳定基层沥青路面层间连接薄弱,引起的层间滑移、拥包等病害的问题进行研究。首先,通过直接剪切试验测试沥青面层和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基层之间的连接特性,包括:抗剪强度、摩擦系数、剪切位移-剪切应力关系。然后,对层间连接效果进行数值模拟仿真分析,并与试验结果进行比对。结果表明:在法向荷载作用下,层间剪切应力随位移的增大分为三个阶段:剪切应力强化阶段、软化阶段、残余阶段,数值分析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程度较高,证明PPR内聚力模型能够准确的描述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剪切行为,也能准确的预测法向荷载作用下复合试件的抗剪强度,在涉及层间行为的路面结构计算中此模型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地下爆炸波冲击下隔震连续梁桥动力响应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地下隧道内意外爆炸所引起的地下爆炸波的冲击作用,对带有摩擦摆支座的隔震连续梁桥进行动力响应分析,同时考虑土与桥墩基础以及桥台之间的动力相互作用.在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中,采用有限元、无穷元和梁元等多种数值模型相耦合的方法建立了由地下隧道及其周围包含河道的有限土区、远场半无限土区以及跨越河道的摩擦摆支座连续梁桥等3部分构成的整体计算模型;在摩擦摆支座隔震分析中,提出了连续摩擦力模型以取代库仑摩擦力模型,从而避免跟踪啮合滑移的过渡边界并可减小计算误差.通过数值仿真以及与Lysmer透射边界法和修正阻尼透射边界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所建立的耦合方法的有效性;通过与板式橡胶支座和刚性球铰支座的隔震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摩擦摆支座连续梁桥的顺桥向隔震效果以及不同参数对隔震效果的影响.分析结果为城市地下隧道及桥梁的抗爆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底摩擦模型法的发展和应用,底摩擦模型同重力场中的岩土体的相似原理,以及模型及相似材料的参数选择。认为底摩擦模型法使用方便、经济、结果可靠,是研究岩土工程问题的一个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