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5 毫秒
1.
张宝宏  张涛 《应用科技》2005,32(5):58-60
为了提高锌空气电池的锌电极利用率,将固化胶A与保水剂B按一定质量比配比将锌粉粘结成型,按照AA型(普通5号电池)的外形尺寸组装成电池,用恒阻(10n)连续放电,截止到终止电压0.9V,放电时间达到27h,锌电极利用率达到59.9%,是同型号的普通锌锰电池规定放电时间的2倍以上,试验得到当固化胶A占锌粉的质量分数为1.5%,保水剂B占1%时,电池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2.
德国慕尼黑大学和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研究人员,联合研发新型锂-硫电池取得重大进展。研究人员应用纳米技术对锂-硫电池技术进行重大改进,使用碳纳米微粒构成多孔电极,使吸附硫的能力大大增强,使电池达到最高的性能,未来有望替代目前的锂离子电池。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全站仪使用的镍镉电池、镍氢电池、锂电池的主要特点及其正确使用方法,从而达到延长电池使用寿命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今日科技》2012,(7):46-46
手机使用一段时间,因记忆效应或老化的原因,待机时间会越来越短,这时暂不更换新电池,将电池取出,用餐巾纸包起来(可吸水)装入塑料袋内裹紧,放进电冰箱冷冻三天后取出,常温下放两天后,再充足电,又可重新达到新电池80%以上的电容量。  相似文献   

5.
刘梅 《天津科技》2004,31(6):13
本市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卷绕式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产业化已规模投产。通过锂离子电池扩建工程的建设,年底将达到2亿只锂电池年生产能力,天津力神公司将跻身世界锂电企业前五强。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现有钛酸锂电池在低温下电池容量衰减和充放电过程中的电池胀气问题,从电池内外部结构和制备工艺流程两方面提出新型钛酸锂电池结构设计.在电池内部模仿电容式结构,融合电容器的物理储能方式和蓄能电池的化学储能方式,提升电池在低温环境下的充放电性能.在制备工艺上采取柱形锂离子电池含浸新技术,提高含浸效率,减少电池内部水分,部分解决电池胀气问题,并进行相关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新型钛酸锂电池容量保持率可在9 548次充放电循环下达到92.5%,低温环境下电池容量保持率大于75%,该方法有效提升了钛酸锂电池性能.  相似文献   

7.
通过掺杂过渡金属元素铌(Nb)和改进合成方法,成功得到了电池充电截至电压为4.3V和4.35V时稳定的正极材料LiCoO2,其初始放电比容量分别达到157.5mAh/g(四个抽样电池的平均值,下同)和163.7mAh/g,比目前普遍使用的充电截至电压为4.2V的LiCoO2正极材料的比容量(约140mAh/g)高出12%和16%以上。以1C倍率充放电200周后,容量保持率大于95%,显示出良好的循环性能。过充安全测试结果表明其达到现行安全标准。此类LiCoO2材料的应用将有望较大幅度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说明拓宽电池的使用电压范围也可能不失为提高电池比能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索在空气中制备高效率ZnO纳米纤维:P3HT:PCBM杂化太阳能电池的方法(简称ZnO:P3HT:PCBM电池),通过调控ZnO纳米纤维的纺丝时间,制备了效率达到2.94%的ZnO:P3HT:PCBM杂化太阳能电池。系统研究了纳米纤维的制备时间对电池光电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SEM)、电化学阻抗分析研究了ZnO纳米纤维的微观形貌及电池中的载流子传导特性。  相似文献   

9.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s)是一种清洁高效的发电技术,在分布式发电站、家庭热电联供以及电动汽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SOFCs性能的快速衰减导致运行寿命缩短,阻碍了其商业化进程。本文旨在研究运行条件对SOFCs性能衰减和阳极微观结构演变的影响规律,给电池性能和稳定性的优化提供理论指导。本文研究了不同运行温度、放电电流密度、运行时间对电池端电压、极化阻抗以及微观结构的影响,解析了阳极微观结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电池放电初期会经历一个快速的衰减期,然后达到稳定状态。大电流密度放电会增加阳极的极化,从而加剧电池初期的衰减率。通过电池阻抗的解析发现初期衰减主要来自于阳极极化电阻的增加。通过阳极微观结构解析,发现阳极与电解质界面活性区域中的Ni催化剂的流失是导致电池运行初期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经过初期快速衰减后,电池性能趋于稳定,在恒流放电工况下运行3000 h,极化电阻增长率仅为0.17%/kh。通过阳极微观结构的三维重构解析可知,在经历初期快速衰减后,电池阳极微观结构的变化较小,电池稳定性较好。未来的研究重点将聚焦在提高电池在复杂工况下的耐久性,并通过调控阳极组成和微观结构抑制电池性能的快速退化。  相似文献   

10.
今后15至20年,电池消费将朝多样化和多层次发展,以家庭消费为主体的趋向日益明显。随着家庭电器具的小型化,对小型、微型和高功率电池的需求将明显增加。具体预测如下:1990年,我国半导体收音机的社会保有量为2亿7000万台,平均每4人一台,按每台年耗用电池12只计算,年需电池30多亿只。到2000年,预计全国约有3亿6&X:)万户家庭,按每户平均拥有两件用电器具(包括收录音机、电动玩具、电动剃胡刀、照相机、计算器等),每件用电器具每年耗用6只电池计算,约需电池43亿9200万只。到2000年,我国电子手表的社会保有量预计达到3亿5000…  相似文献   

11.
邹连荣  韩文伟  陈猛  解晶莹 《应用科技》2007,34(5):57-60,64
通过对额定容量为10Ah电池的研究,评价了电池的比能量、高低温放电性能、循环性能及电池内阻等.实验表明,电池的能量密度超过150Wh/kg;室温与50℃的对比实验表明,随着放电倍率的增大,50℃时放电平台电压下降得更快;-10℃、-20℃及-30℃时电池放电容量分别为初始容量的97.1%、91.7%及83.3%;0.5C倍率充放电1000次循环后,电池容量仍为初始容量的86.6%;以25%、30%及40%放电深度模拟低轨道卫星做循环寿命实验,表现出良好的循环性能,已达到航天用锂离子电池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部科技》2009,8(23):8-8
[宁波材料研究所]中科院宁波材料所SOFC团队建立了中国第一条平板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单电池中试实验生产线,生产面积为10×10cm2~15×15cm2的单电池,年产能达到20000片。生产的单电池销往丹麦、瑞士、英国、美国、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等地区。单电池最大功率在850℃达到90W,在750℃达到50W(活性面积10×10cm2)。  相似文献   

13.
采用熔融态金属锂与高纯硼粉复合制备了锂硼复合材料并应用于固态电解质(Li6.4La3Zr1.4Ta0.6O12, LLZTO)制作对称电池,对比研究了锂硼复合固态对称电池与锂金属固态对称电池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锂硼复合固态电池界面阻抗(约6 Ω/cm2)小于金属锂固态电池的界面阻抗(约103 Ω/cm2),说明锂硼复合电极和固态电解质接触良好;在400 μA/cm2的电流密度下进行充放电测试,锂硼复合固态对称电池可以稳定循环250次以上,而金属锂固态电池很快失效;锂硼复合固态对称电池在0.1 mAh保持容量下的临界电流密度达到2 700 μA/cm2,在0.1 mA/cm2电流密度下的面容量可达12 mAh/cm2。研究表明该锂硼复合固态对称电池具有优异的循环性能。  相似文献   

14.
婕妤 《创新科技》2011,(9):50-51
根据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官网发布的《2010-2011年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研究年度报告》称,2010年全球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达到870亿元,其中,中国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达到250亿元。在这么巨大的资本市场,不少政府和企业都早已紧紧盯上,竞相争抢行业的高地,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暗自进行,风云乍起……  相似文献   

15.
电化学法处理二硝基重氮酚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柱式装置利用微电池法处理二硝基重氮酚(NNDP)废水,通过实验找出了最佳实验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对废水COD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0%以上,处理后废水的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6.
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通过计算机三维模拟技术,对影响电堆功率密度的关键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大规模液流电池系统的设计方法及其规模放大技术。具体如下:通过建立液流电池三维非等温模型,揭示了电池内部的热源变化与温度分布特性,研究了孔隙率、流量对热源及温度变化的影响;通过容量衰减模型,准确预测容量的衰减程度;利用多目标优化的理论建立大规模电池多系统耦合设计的方法,提出了液流电池的监测、报警、保护体系,进而发展了液流电池规模放大理论体系。基于上述理论研究进行试制工作,开发的单电池能量效率达到81.8%(200mA/cm~2),开发的22kW电堆经过550个循环,电池性能没有衰减,开发的352kW/700kW·h液流电池单元直流侧能量效率达到73.8%,交流侧系统效率达到68.2%。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原子层沉积技术在硅表面沉积氧化铝作为钝化层、掺铝氧化锌薄膜作为透明电极,应用于有金字塔结构和黑硅结构的光伏电池上。通过反射光谱、电流-电压曲线、外量子效率等测试,比较平面硅、金字塔绒面硅和黑硅三种不同结构电池的光电性能。通过在金字塔结构表面沉积10个循环氧化铝作为钝化层,180 nm掺铝氧化锌作为透明电极,光电转换效率达到11.23%,短路电流28.72 mA/cm2,开路电压0.548 V,填充因子0.71。相比于没有钝化层和掺铝氧化锌薄膜的样品,电池各方面性能都得到提高。将该钝化层和透明电极应用于黑硅电池上获得了8.89%的光电转换效率。证明掺铝氧化锌作为透明电极、氧化铝作为钝化层,对微纳结构电池性能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出三维多孔的石墨烯(3D-rGO),将不同质量分数的3D-rGO添加到负极活性物质中,制备出铅炭电池,并研究其电化学性能. 结果表明,随着3D-rGO质量分数的增加,在高倍率部分荷电状态(HRPSoC)下,不同电池的循环寿命先增大后减小,其中添加3D-rGO质量分数为1.0%的电池在HRPSoC下的循环性能最好,其初始放电容量(0.05C, 185.36 mAh/g)比普通蓄电池(161.94 mAh/g)高14.46%. 循环寿命达到26 425次,比普通铅酸电池的寿命(8 142次)延长了224%.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比实验,研究了用Au和Ni作为背电极对CdTe太阳电池性能的影响和机理.用Ni替代Au作为背电极后的CdTe太阳电池短路电流密度有所增加,最大增幅达到40.31%,导致电池的转换效率增加,最大增幅达到30.57%.分析认为,用Ni替代Au作为背电极后能提高短路电流密度的主要原因在于光生电流密度大大增加.用Ni替代Au作为CdTe太阳电池的背电极,可以将电池的转换效率提高至少一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0.
单质硫具有高理论比容量、丰富的储量、低成本和环境友好的特点,由硫正极和金属锂负极组成的锂硫电池能量密度可以达到1 000 Wh/kg以上.然而,硫的绝缘性、穿梭效应和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剧变等限制了锂硫电池的应用.要同时解决这3个问题,合理的硫载体材料设计是关键.结合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报道,综述锂硫电池硫载体材料及其相应的电化学性能,展望硫载体材料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