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区域市场一体化加速了不同地区间的要素流动,有力地促进了各地经济的增长.通过构建上海市对外经济开放指标,以及上海与长三角其他省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市场整合指标,对上海对外经济开放、区域市场整合与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上海与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市场整合对整个上海的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是非线性的,而且上海与区域市场联动性发展的重要性程度已经逐渐高于传统依赖外向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由此提出,上海既要有对外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也要有对内跨区域联合、共同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2.
开放型经济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下创新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构建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区域创新系统规划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分析了我国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通过对开放型经济体系、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创新系统之间内在关系的剖析,提出新型区域创新系统规划与建设的目标、关键点与实施路径。包括三方面①创新系统边界的空间延展;②创新系统的二维开放;③以总体观为指导,注重双层面创新。  相似文献   

3.
龚健 《奇闻怪事》2010,(1):36-39
2009年8月30日,国务院批准《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规划》,标志着我国参与以图们江为中心的东北亚区域国际合作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也标志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又一重大战略举措的实施,对吉林省、东北区域经济乃至东北亚国际合作都将产生巨大影响。本文从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深入论述长吉图开发开放带在东北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三沿”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重点从“向沿海倾斜”实行大门户开放的区域增长极突破,实现我国区域经济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协调发展的转型,从改革开放试验区增长核突破,走外向型经济发展之路,从“增加对外开放城市”突破,走有序梯次开放开发之路。“沿江开发”与“承东启西”是邓小平推进区域经济腹地开发、实施主轴发展战略的大举措。沿边后发协同战略是邓小平对区域经济梯度推进理论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珠三角产业集群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余少波 《广东科技》2005,(11):30-31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两大潮流日益深化,合作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我国融入区域合作潮流的步伐也逐步加快,在扩大地区之间开放领域和开放程度基础上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区域合作全面铺开.随着内地九省(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9+2)政府联合签署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的逐步落实和深化,一个充满活力、富于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泛珠三角”正以独特的魅力展现在世人面前.作为这一大区域中的核心区域,珠三角地区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竞争挑战.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战略目标,开放和区内经济重心的转移三方面,提出对山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和优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盟国际口岸空间运输优化布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区域经济合作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加强与东盟经济合作势在必行.以云南省的16个国家口岸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口岸运输的分布及其交流特征,指出了口岸运输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运用首位联接强度模型,计算了口岸间的联系度,据此将口岸区域空间组合划分为中缅、中越两大系统,得出了优先发展区域,为云南省"桥头堡"和"沿边开放开发试验区"的建设与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对广西加强对东盟等重点区域开放合作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一步发展,以及提出以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为重点的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思路的背景下,广西应升华发展理念,努力创造开放合作新优势,扩大文化教育交流,积极推进政府改革,优化合作发展环境,从而主动融入多区域合作,促进广西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2015年10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全国首个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这意味着苏州工业园区再度承担起全国开发区改革试验、开放创新的探路先锋重任。双重优势国家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实际上是要综合利用国家关于自贸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双重政策优势,探索外向型经济发达区域的转型升级之路。其核心有二:一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使已经建成的外向型经济更深入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参与经济升级;二是构建国际化的开放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0.
经济增长极理论在中国的运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增长极理论是一种非均衡发展理论,如今已成为发展经济学中关于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发展政策,都发挥了明显的指导作用。介绍了国内学者对增长极理论在中国的具体运用的研究情况,包括在特定的开放区域对经济增长极的研究、在欠发达地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的研究以及关于经济增长极的总体战略布局和设想。  相似文献   

11.
新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阐述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和原则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模式 ,即促北扶南 ,南北拓展 ;梯度推进 ,中心辐射 ;重点突破 ,纵深配置 ;双轴为主 ,全线开发 ;双向开放 ,完善市场 ;名牌战略 ,区域特色 ;兵地融合 ,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面对当前国家向西开放的政策指引,甘肃更是要积极发挥自身向西开放的固有优势,积极扩大自身在向西开放中的影响,不断加深对外开放的程度,积极打造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以此开放为契机,促进对外来要素的引进与吸收,促进甘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社会转型跨越,促进甘肃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而为拉平国家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对于促进国家整体经济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努力融入"一带一路"规划,加快推进中国面向西开放门户建设,构建沿边开放经济带,带动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  相似文献   

13.
任何一个区域都是开放的,它与外界存在环境承载力和压力的流通和交换。区域内的资源、环境容量、经济和技术是可以相互弥补彼此的不足。为了能定量地计算区域内外承载力和压力的流通和交换,以及区域内的资源、环境容量、经济和技术之间的互补性,本文明确了相对环境承载力与压力的计算思路,建立了相应的计算公式。以武汉市为例说明相对环境承载...  相似文献   

14.
东北地区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对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六大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着眼,继东南沿海开发开放和西部大开发之后做出的又一个重大战略决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日益加剧,东北亚地区将成为世界上备受瞩目的地区之一。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过程中,东北地区无疑是我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打造区位品牌是发展我国区域经济的重要措施。尊重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吉林省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建设中,应积极开展和推进该地区的区位品牌建设,这对于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在说明区位品牌涵义的基础上,阐明构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区位品牌的意义,提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区位品牌建设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既有体制和政策原因,又有各个地区自身因素.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大力发展区域市场.首先要扫除体制障碍;其次要明确中央和地方的权利和义务,要真正做到政企分开,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实现区域开放;最后,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动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桥头堡战略是推进我国向西南开放、实现睦邻友好的战略需要。计划经济背景下的西南协调会开创了我国跨省区市经济合作的先河,对整个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作为计划经济产物的协调会合作机制问题日益突出,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特别是西南桥头堡战略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新要求,合作机制问题日益成为制约西南经济合作发展的新瓶颈。因此,如何创新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并与桥头堡战略进行完美对接则是协调会今后面临的战略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对外经济开放思想是其中的主要内容,邓小平指出对外经济开放是全方位的,相互的开放,中国对外经济的最终目标是使中国经济成为开放经济,全面认识邓小平的对外经济开放思想,无论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理论,还是对于指导我国的对外经济开放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口容量是近年来地理学和人口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传统的研究方法往往把人口容量支持系统局限于关闭区域不可移动的自然资源,如耕地等,忽视与外界的物能交换,而这种交换在现代开放经济条件下对区域人口容量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人多地少,物能交换频率的沪苏锡常城市连绵区为例,考察了开放条件下区际补给对耕地资源人口容量的影响,并就有关的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以有助于人口容量理论的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人口容量是近年来地理学和人口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传统的研究方法往往把人口容量支持系统局限于关闭区域不可移动的自然资源,如耕地等,忽视与外界的物能交换,而这种交换在现代开放经济条件下对区域人口容量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人多地少、物能交换频繁的沪苏锡常城市连绵区为例,考察了开放条件下区际补给对耕地资源人口容量的影响,并就有关的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以有助于人口容量理论的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