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选用果壳、煤质、木质、椰壳(粉末)和椰壳(颗粒)活性炭,分别进行酸化、碱化和盐化改性,选出对于氨氮吸附效果最好的炭,进行最佳吸附条件(改性浓度、投加量、吸附时间)实验的研究,并分析不同pH值和不同初始氨氮浓度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碱化颗粒态椰壳对于氨氮的吸附效果最好,NaOH最佳改性浓度为1 mol/L,最佳吸附时间为6 h。对于氨氮浓度为20 mg/L的废水,最佳投加量为5 g,吸附率可达到60%。pH对于氨氮吸附总体影响不大,但pH=6左右较好。废水低初始浓度条件下,活性炭对于氨氮吸附率随着氨氮浓度增大而减小。高浓度下,随氨氮浓度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2.
黄河兰州段氨氮降解系数的测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黄河兰州段氨氮的降解规律进行了室内模拟实验研究,采用稳态一维降解模型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出氨氮的室内降解系数为0.014d-1,并根据黄河兰州段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温度和坡度修正,计算出黄河兰州段不同水期时的氨氮降解系数.  相似文献   

3.
北京地区不同类型土壤的吸附和降解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静态条件下,研究了北京地区4种不同类型土壤对氨氮和有机物的吸附和降解效果,在室内进行了15℃和24℃情况下的静态吸附实验,以及室内静态降解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氨氮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吸附过程基本符合线性模式,有机物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吸附过程基本符合指数模式,黏土和重粉质黏土试样对氨氮和有机物的吸附规律都是随着温度升高吸附量反而下降,氨氮和有机物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模式.  相似文献   

4.
用层次分析法评价青白江区长流河水质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青白江区长流河的农水局和古城桥断面监测点采样水质进行分析,根据流域内的水环境现状、流域内水污染物排放特点,分别选取了CODCr、氨氮和总氮3个指标进行计算.结果表明:长流河常年氨氮和总氮严重超标,不同水期氨氮和总氮的污染指数均大于CODCr,总氮污染最严重,大于氨氮,且远远大于CODCr.因此,氨氮治理是长流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污染源控制工程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沸石去除废水中氨氮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对用天然沸石和用NaCl再生处理后的沸石去除不同氨氮浓度不中的氨氮的实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沸石和再生沸石对含氨氮废水有一定去除效果,其去除原理主要沸石以非离子氨的吸附作用和与离子氨的离子交换作用,且前者总强于后者。  相似文献   

6.
蚌埠市三水厂地处淮河中段,其水源为淮河水。该水厂因低负荷运行及滤池生物降解作用等原因对氨氮去除率较高,但当原水氨氮超过2Mg/L时,则不能保证出水氨氮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0.5Mg/L)。针对这种现状,结合淮河原水有机物较高的现状,为避免加氯衍生物的形成,我们进行了滤后水折点加氯氧化去除氨氮的研究实验。实验总结了原水受不同氨氮浓度污染时,去除氨氮所需加氯的数据,作为生产实践应急处理使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等温吸附、吸附动力学实验分别研究了泥灰页岩、黑色页岩、蜂窝煤渣和河砂等不同填料对城市生活污水中氨氮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4种不同填料对氨氮的吸附量均随着氨氮起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且各填料对氨氮的最大吸附量大小次序依次为蜂窝煤渣(1.02 mg/g)泥灰页岩(0.86 mg/g)黑色页岩(0.77 mg/g)河砂(0.74 mg/g).当进水中氨氮浓度低于50 mg/L时,氨氮去除率随着进水氨氮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进水中氨氮浓度大于50 mg/L时,氨氮去除率随进水氨氮浓度的增加逐渐降低.4种填料对氨氮的吸附是快速吸附、缓慢平衡的过程.研究表明,蜂窝煤渣更适合作为人工湿地污水去除氨氮的填料.  相似文献   

8.
通过厌氧-好氧交替工艺培养好氧颗粒污泥,采用成熟好氧颗粒污泥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对不同pH、反应时间、进水浓度条件下好氧颗粒污泥微生物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进水氨氮浓度较高(460 mg/L)、pH为7~8、温度20℃左右的条件下,稳定运行15天,氨氮的去除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赵凯  李永海  韩梅 《科技资讯》2012,(33):147-147
通过对不同行业氨氮废水的处理方法进行介绍,总结了氨氮浓度从1000~5000 mg/L废水的物化法和生物法去除效果,并对各处理工艺的原理、研究现状、所需条件、存在问题等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0.
刘宁锴  张琪 《科技资讯》2013,(35):129-130
氨氮是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和畜禽养殖排放的主要污染物,绝大多数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都有氨氮的排放标准.由于行业差异很大,在不同的行业排放标准中氨氮的允许排放浓度相差很大,仅用一个相对误差标准判断氨氮在线监测仪器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对不同的企业来说有失公允,也体现不出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电化学氧化法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化学氧化对模拟高氨氮废水进行预处理,考察了不同电极材料、电流密度、氯离子浓度和pH值等因素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电流密度和氯离子浓度有利于氨氮的去除,试验得到的适宜电解氧化条件为:电流密度15mA/cm3,氯离子浓度4000mg/L,采用Ti/RuO2~IrO2电极为阳极,电解2h。当初始氨氮浓度...  相似文献   

12.
天然沸石吸附氨氮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江苏镇江天然沸石为实验原料,在不同影响因素条件下,对含有氨氮的水样进行交换吸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天然沸石对氨氮的吸附是快速吸附、缓慢平衡的过程;天然沸石粒径减小,有利于沸石对氨氮的交换吸附;pH对天然沸石吸附氨氮的影响较大,pH为7时有利于氨氮的交换吸附;随着沸石用量的增加,单位质量天然沸石的氨氮交换量减小.最佳工艺条件为:沸石粒径>60~80目,pH7左右,沸石投加量50 g/L,反应30 min.  相似文献   

13.
高氨氮废水处理技术方法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介绍各类氨氮废水处理技术及其原理,包括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适用范围、高浓度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通过对比分析,明确不同类型高氨氮废水处理的选择方法,为治理高氨氮废水提供一条便捷的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4.
氨氮对斑马鱼2种代谢酶类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斑马鱼(Brachyclanio rerio)为实验材料,用氯化铵模拟水体中氨氮进行急性毒性实验.得到24,4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26,114,105,101 mg/L.在96 h LC50以下,设6个质量浓度梯度,进行24 h氨氮胁迫,之后测定斑马鱼不同组织中的过氧化氢酶(CATase),腺三磷酸酶(ATPase)活性.结果表明,各类酶活的变化与氨氮质量浓度都呈一定相关性,随着氨氮质量浓度增大,ATP酶活性受到显著抑制,CAT酶呈曲线变化.  相似文献   

15.
在微污染水中,研究了粉状沸石吸附氨氮的影响因素及曝气对沸石解析的效果.结果表明,在15 min内,沸石对氨氮去除率达到66%,沸石对低浓度氨氮的平均去除率为74%.在不同阳离子共存下,K 使氨氮去除率能降低56%;水中各阳离子共存时沸石对氨氮去除率却下降了36%,初始氨氮浓度越低,阳离子对沸石吸附氨氮抑制作用越明显.纯曝气对沸石解析氨氮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黄飞云 《科技信息》2010,(3):I0363-I0364
依据准好氧填埋的原理构建了准好氧填埋模拟试验装置。在填埋不同区域内布设渗滤液采样器定期进行渗滤液采样,并对渗滤液进行水质分析.分析指标包括COD、总氮、氨氮、硝态氮和亚硝态氯等。结果表明,由于受氧气浓度、氨氮浓度等的影响,不同区域内反硝化类型是不同的。好氧和准好氧区域内以好氧反硝化为主,厌氧区域内以传统厌氧反硝化为主,同时研究表明高浓度氨氮对好氧反硝化的抑制作用小于对传统厌氧反硝化的抑制。  相似文献   

17.
用纳氏试剂比色法分析水样中的氨氮含量时,样品的酸碱度对氨氮的测定结果有明显影响。该文对水样以硼酸作吸收液进行蒸馏预处理后,调节经硼酸吸收后的水样pH值,并分别在不同pH值下测定氨氮含量。研究结果表明,以NaOH调节经硼酸吸收后的水样p H值在11.0~12.5,氨氮测定的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氨氮吹脱效率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不同因素对氨氮吹脱效率的影响程度以及最佳工艺运行参数,采用填料为排列规整的聚丙烯阶梯环的吹脱塔进行正交吹脱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氨氮吹脱效率的影响因素顺序为:pH〉气液比〉水力负荷〉氨氮负荷;在水温为27-30℃、气温为25-27℃、进水氨氮负荷为24.46-80.38 kg/m2.m3,pH=11.0、气液比为3 300、水力负荷为2.25 m3/m2.h时,能得到较好的吹脱效果,出水氨氮浓度均低于20 mg/L,氨氮去除率均能达到98%以上.  相似文献   

19.
针对某电厂粉煤灰,采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改性,用于对某石化厂有机废水吸附处理实验,考察了不同加入量和不同温度下的处理效果,分别测定COD和氨氮的去除率,评定改性后粉煤灰的处理效果,同时与颗粒状活性炭的吸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加入量在15-20 g/L时处理效果达到最佳。随着温度的升高,这些吸附材料的吸附能力都是先增加后减小,在20℃左右达到最佳值,且温度对粉煤灰去除氨氮的影响要比对去除COD的影响显著得多。采用NaCO3混合焙烧,H2SO4酸化改性的粉煤灰处理效果最佳,COD去除率可达到76.9%,比改性前提高了9.8%,氨氮去除率可达35.9%,比改性前提高了32.8%,且比同样含量的活性炭对氨氮的去除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20.
采用氯化-紫外联合处理工艺进行处理氨氮废水,研究了不同因素对于氨氮废水的脱除效果。研究结果显示,氨氮的脱除率与水中氯氮的质量比、辐照的剂量、水体酸碱度等相关程度较大,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当氯氮的质量比为2.9∶1,254 nm紫外光辐照强度为120 mJ/cm2·60 s,酸碱度为8.0的条件下,氨氮的脱除率达到78.15%,且产生的消毒污染物为相同浓度下折点氯化法的35.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