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以“现实的生活”为立足点,建立唯物史观,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活”概念有多种内涵,其中生产实践是人生活的本质;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鲍威尔、施蒂纳、费尔巴哈之所以没有建立起正确的历史观,是因为不懂得实践就是生活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源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本人经历了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立场的转变,其自由观也实现了“消极自由”到“积极自由”的转变。《共产党宣言》中的“自由人联合体”集中表达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积极自由”的构想,同时其主体是“现实中的个人”,因而马克思主义“积极自由”观作为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价值理想,由自由人联合体的物质基础、作为自由的实现方式的无产阶级工人运动以及自由时间为其提供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科学自由观体现了马克思全部理论的价值取向。它在对历史上自由观的超越和扬弃中,经历了从理性原则下的精神自由到作为人的本质异化扬弃的自觉自由、从人本主义的自由观到实践基础上的现实的科学的自由观的演变。马克思的科学自由观是实践的自由观、唯物主义的自由观、辩证的自由观、具体的历史的自由观。马克思对自由的追求与超越,是马克思思想演变的内在动内。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设想蕴含的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思想对于当代后发式国家寻找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具有重大启示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当时是从俄国公社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上来考虑社会制度层面的跨越的。生产力之所以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在于现代世界历史的出现。在当代,后发式国家拥有了世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平台,可以吸收世界先进生产力的文明成果从而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当代中国的当务之息是必须充分利用世界先进生产力来改造自己,从而实现我国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地提出了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伟大战略构想。这一构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设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杰斐逊的自由观的内涵,它的幻灭经历,它的内在悖论。并通过比较研究东方哲人的自由神髓,揭示了东西方哲人的自由观的异同。笔者认为:在人类社会,只要人还要吃饭、穿衣并依赖这个社会来生存,个人就必须接受社会规范。杰斐逊和孔子、恩格斯一样,在对待历史现象和个人行为时都表现出了较大的宽容态度。这正是东西方哲人留给全人类的丰厚遗产。  相似文献   

6.
论精神环境及其他王树彬,蒋国华(一)马克思1843年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说:“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接着在1845年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他们关于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的著名论断,即“人创造环境,同时环...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卡尔·马克思哲学与佩鲁的《新发展观》的比较研究,从七个方面漫谈了佩鲁的《新发展观》基本思想,并着重从哲学层面分析了佩鲁的以人的“自由个性”和“丰富潜能”为中心的“新发展观”,最后提出了笔者十多年来所创意的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轴心的“信息·生态·人道新文明观”。  相似文献   

8.
网络虚拟存在是不同于传统现实存在的一种新的存在方式,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的历史性存在理论在当今时代的体现和展开,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的存在”理论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现实存在是网络虚拟存在的基础和前提,网络虚拟存在是对现实存在的延伸和拓展。人在虚拟网络境遇下的发展是对“现实的个人”的发展的完善。  相似文献   

9.
康德将自由的实现寄托于人遵循纯粹理性规定,依照道德律令行事.为了确保人能实现自由,康德不得不公设"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然而,将自由寄托于来世,将上帝迎接回来也就意味康德自由观的现实生命力就此窒息.马克思继承了康德哲学的宝贵遗产,并立足于现实世界对其进行了积极反思.马克思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反思"人是目的",指出人的自由在于人的最高本质的恢复;从"物质生产实践"反思"道德实践",将自由的实现落实在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从"自由王国"反思"目的王国",认为人的自由将会在自由王国中实现.不同于康德的纯形式自由观,马克思以感性活动的人为出发点,立足于物质生产实践,找到了实现自由的途径,完成了对康德自由观内在困境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恩格斯与《资本论》的关系问题,是《资本论》创作和传播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活经历与学术理路的细致考察,不难发现,恩格斯自始至终都参与了《资本论》的创作与传播过程.在《资本论》问世前,恩格斯一直在敦促和资助马克思完成创作,并启发和影响着马克思的写作;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一方面费尽心力地编校和出版《资本论》的后续几卷,另一方面则通过论著保卫和发扬着《资本论》.因此,可以说,在《资本论》的创作和传播过程中,马克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资本论》带有马克思的“印记”,也印有恩格斯的“标签”.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关于新闻自由的观点更应是我们学习和实践的对象,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改进现行新闻体制中出现的弊端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马克思新闻出版自由观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文章将在回顾马克思新闻出版自由观历史沿革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新闻出版界的现状,分别从新闻出版自由的"思想的普遍独立性"、新闻出版自由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及新闻出版自由的相对性三个方面加以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2.
译者的话     
对于“马克思所遗留下来的极其重要的数学手稿”(《反杜林论》),恩格斯极为重视。但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都未能发表。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书信中,也包含与数学手稿有关的内容。1881年8月18日恩格斯在给马克思的信中说:“研究了你的数学手稿”,“我向你祝贺”。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同一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中 ,对唯物辩证的同一观的内涵作了大量的探讨。之后 ,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都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上发展了这一理论。本文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同一观的特点及其形成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4.
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彻底批判了黑格尔“绝对观念”的客观唯心主义,从而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批判了费尔巴哈直观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从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上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三大领域,都作出了既唯物义辩证的科学说明。故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三个重要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是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5.
100多年前,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说道:“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力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可以说恩格斯这一经典论断为科学在历史发展中的角色和地位作了准确定位。历史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在世界历史上,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科学技术是居于人类文明之前列的。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世界著名的中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有一部研究专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美国有一位记者在李约瑟这一研究的基础上再进行比较,便惊奇的发现,早期世界上重大的科技发明有一半来源于中国!马可·波罗从中国带回煤块的传奇故事让人记忆犹新:在蒙…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我党近年提出来的“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为纲领,从卡尔.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实践人道主义”哲学的高度,讨论了“以人为本”的哲学本性。同时批判了以“拜物主义”为“教义”的“以物为本”的历史观,揭露了这种历史观对当下我国的社会发展的极其严重的危害。文章充分肯定了卡尔.马克思的“以人为本”的“实践人本主义”对我国和人类的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进而呼吁“马克思不能丢”。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很多专家和学者对马克思的劳动观与汉娜·阿伦特的行动观、自由观,以及他们对于政治的不同理解进行了很多深刻、深层次的比较和论述。汉娜·阿伦特在她的著作《人的境况》中深刻的论述了她的行动观,而马克思也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劳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性活动。本文也旨在阐释马克思的劳动观与阿伦特的行动观,比较两位伟大的哲学家对于人的本质的不同理解,指出阿伦特对马克思劳动理论的误读。  相似文献   

18.
世界古代各民族在所处的原始氏族制解体后,是否按照同一道路进入文明社会?这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建立唯物史观的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便予以注意了。到了1881年马克思在其著作《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明白指出:“有些部落在地理上是如此隔绝,以致独自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执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有一个认识过程。早在青年时代,马克思把人的本质规定为“自我意识”、理性,并具体化为自由。认为“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并以此衡量国家制度的好坏和现实的是非。离开青年黑格尔派后,马克思深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影响,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文简称《手稿》)中,提出了“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  相似文献   

20.
波普尔和马克思的国家观具有重大分歧,表现为对国家本质、国家职能、国家未来命运的不同认识.二人国家观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不同的社会历史观基础.波普尔的国家观在对马克思国家观的批判之外,也表现出对马克思一些观点的认同.他的国家观因此也呈现出形式自由和实质自由、权力限制与国家干预、经济现实与政治幻想之间的矛盾.他们的国家观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家与社会、国家和自由的关系、界定国家的权力和职能范围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