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重要地区之一,其中广泛发育的碰撞—后碰撞岩浆岩记录了新生代以来印度大陆岩石圈向北俯冲的全过程以及拉萨地块在碰撞-后碰撞之后的岩浆作用类型.基于对措勘—赛利普地区新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及Sr、Nd同位素资料的分析,表明火山岩中以明显富碱和高钾为特征;Sr同位素呈递增而Nd同位素呈递...  相似文献   

2.
樊春  王二七 《自然科学进展》2004,14(10):1189-1193
滇西高黎贡山构成三江构造带的西边界,其新生代构造一般被认为是受南北向右行走滑运动的控制.而我们新近在其南段发现大量的南北向左行剪切构造形迹,剪切带近直立,宽度至少10km,切过山体内的各个构造单元.这些构造形迹正好分布在高黎贡山发生向南西转折之处,因此可确定该断裂带发生过较大规模的顺时针旋转运动,形成时间要比其右旋走滑运动晚,可能发生在晚新生代(<11Ma).根据这种认识,可以推测该断裂曾经是印度板块东边界断层-实皆断裂的一部分,后因地壳的旋转运动而被遗弃了.这个新发现对揭示高黎贡山新生代陆内变形特征,反演印度与欧亚大陆相互作用过程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根据粘性流体动力学旋转圆筒间流动理论分析地球边界层湍流级串,并用于探讨中国大陆动力学问题。因最近135Ma以来地球自转减慢,印度大陆向北漂移和俯冲,以及太平洋整体逆时针旋转和澳大利亚Ω涡环拟序结构向内扫掠,从而形成了中国及邻区若干涡旋系。  相似文献   

4.
自新生代以来,西昆仑地区发生强烈的构造变形和隆升,其初始隆升和末次快速隆升的时限仍是有待探讨的重大问题。本文沿西昆仑北缘采集一系列砂岩样品,利用裂变径迹分析方法探讨了西昆仑北缘新生代的冷却历史。结合裂变径迹年龄和径迹长度分布进行分析,可以将6个磷灰石样品分为2组。3个磷灰石样品的径迹年龄远小于所在地层的年龄。平均径迹长度为(12.0±2.3)~(12.6±1.3)μm,呈不对称单峰形态,反映样品缓慢地通过部分退火带;另外3个磷灰石样品径迹年龄与各自地层的沉积年龄接近,平均径迹长度介于(10.7±2.3)~(11.4±1.3)μm,呈现双峰或混合分布的特征,表明沉积后发生部分退火。热史模拟显示,自晚白垩世以来,西昆仑山北缘共经历了3期抬升冷却事件。晚始新世(40~30 Ma),受早期印度板块向古亚洲大陆板块俯冲碰撞的影响,西昆仑山北缘已经开始隆升;晚渐新世―早中新世(25~15 Ma)是西昆仑乃至青藏高原重要的隆升时期;最后一轮强烈隆升则发生在距今5~3 Ma以来,冷却速率最高达15℃/Ma,剥蚀速率相当于600m/my。电子自旋共振测试揭示了早中新世(15 Ma)和晚上新世以来(2.6~0.63 Ma)两期强烈的构造变形和热液活动,更进一步限定了西昆仑最后一期强烈隆升在2.6 Ma以来。  相似文献   

5.
藏北新生代火山岩系列的地球化学及成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始新世(45Ma)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支来,藏北新生代火山活动相当频敏,在空间上自南向北随时间早晚依次形成了羌塘、可可西里和喀喇昆仑-玉门3个火山岩带,依岩石组合和地球化学特征可划分为5个火山岩系列:(1)钠质碱性玄武岩系列;(2)白榴石碧玄岩-响岩系列;(3)高钾钙碱性系列;(4)可可西里钾玄岩系列;(5)喀喇昆仑-玉门钾玄岩系列,通过对各系列火山岩成因的研究,可以作为了解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岩石圈物质组成、壳幔结构以及高压隆升机制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陆及其东南沿海现时地壳运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全球学位系统(GPS)测量建立了刻划中国大陆内部西藏、川滇、甘青、新疆、华南、华北和黑龙江7个块体的现时运动模型,给出的速度场(1994~1996)与震源机制“P”应力轴场和地质学模型总体相符,显示印度板块碰撞和太平洋俯冲带对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的共同作用,从数百万年前一直继续到今日.还建立了福建及其邻近海块体内部变形模型,给出速度场与主应变率场(1995~1997),发现华南地块体除整体向东南方向推进外,其内部还存在着一种指向大陆NW向的推挤和NE向的扩张运动.与此同时,跨断层形变测量(1982~1998)也揭示出,NE向断层呈压性运动,NW向断层呈张性运动.空间与地面测量及震源机制解共同证实,现时应力场主压应力方位为NW(NWW)—SE(SEE).向NW方向运动的菲律宾海板块对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碰撞推挤作用,目前仍在继续进行中.  相似文献   

7.
攀西地区早白垩世以来地壳抬升运动的裂变径迹年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扬于板块西缘攀枝花一西昌地区麻粒岩中锆石和磷灰石的裂变径迹(FT)年龄测定,首次研究和报道了该区中一新生代地壳的低温热历史和抬升运动过程,分析显示,锆石FT年龄为143.8—68.4Ma;磷灰石FT年龄为24.1—12.8Ma.磷灰石FT平均长度的变化范围在10.54—13.20μm.研究表明,攀西地区从早白垩世到白垩纪末期地壳抬升是十分缓慢的,抬升速率仅为46—51m/Ma;但从第三纪开始地壳抬升运动明显加快,抬升速率达208-391m/Ma.这可能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效应.  相似文献   

8.
受印度和欧亚板块碰撞影响,西南三江地区新生代以来发育一系列大型走滑剪切带。为了确定其中碧罗雪山-崇山-澜沧江剪切带的剪切属性和时限,对崇山剪切带大理永平县永保桥地区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考察和室内分析,观测资料表明其左行走滑剪切特征明显。同时,获得崇山剪切带内混合岩化长英质脉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4.6 ± 2.0 Ma,表明该带在晚渐新世处于走滑剪切深熔阶段。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在新生代剪压应变分解条件下,碧罗雪山北段、碧罗雪山至崇山段、澜沧江段分别具有右行走滑、左行走滑和右行走滑特征。  相似文献   

9.
平衡剖面反映的柴西新生代变形对青藏高原隆升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达木盆地为一中新生代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盆内中新生代地层发育很好地记录了印度一欧亚板块自约55Ma以来碰撞传到高原北缘的地质事件.在最新的高精度磁性地层绝对年代控制下,通过盆内西部五条北东-南西向地震大剖面,用平衡剖面方法恢复了新生代以来盆地因两大板块碰撞而引起的地壳收敛缩短量.结果显示:在宏观上柴西地区存在两个相对快速收缩期:早始新世-渐新世和晚中新世或上新世-现今(E_(1+2)末-N_1,43.80~22.00Ma和N~2_2或N_2~3-现今,8.20或2.65~0Ma)和两个相对较弱收缩期:中生代末-早始新世和渐新世-晚中新世(M_z-E_(1+2)初期,65.00~43.80Ma和N_1末-N~2_2,22.00~2.65Ma)以及两个主要的断裂活动期次,早期路乐河组末-下干柴沟组上段时期(E_(1+2)-E_3~2)和晚期上油砂山组至今(N~2_2-Q).在微观上,盆地内部受自身断裂活动的控制,发育了独特的形态.表明在印欧板块碰撞高原隆升的早期,柴西地区就开始变形响应,随后盆地在整个新生代发展过程中,都处于板块碰撞高原隆升的大环境影响下而发生整体的变形缩短,同时自身的断裂活动控制了盆地的微观形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及相邻区域岩石圈结构及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陆及邻近陆域海域是晚古生代以来由多个较小的板块或地块汇聚形成的.中生代亚洲东部岩石圈拉张解体和减薄.古新世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引起地壳缩短隆升,形成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造山带.根据中国大陆及相邻区域天然地震、人工地震及其他地学资料, 采用多学科多手段进行反演.对沉积层、地壳、岩石圈厚度进行研究,探讨中国大陆及相邻陆域海域岩石圈结构特征及深部动力学问题.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国大陆多年来的GPS速度数据和地震矩张量数据,在充分考虑大陆内部构造活动的基础上,联合反演研究了中国大陆主要块体的欧拉运动参数。将两种观测数据的相对权比同欧拉参数一同作为反演参数,利用联合反演模型和优化方法,合理地提取了观测数据中的块体运动信息。研究结果表明:(1)7个亚板块表现出复杂的运动和变形格局,以南北带为分界线,西部从南向北逐渐减弱,西藏亚板块中构造块体的欧拉矢量转速平均约为0.551°/Ma,新疆亚板块中各构造块体的欧拉矢量转速平均约为0.267°/Ma;南北带西部多数块体的运动明显大于东部,华北亚板块的欧拉矢量转速平均约为0.251°/Ma,华南亚板块约为0.283°/Ma。(2)中国大陆地壳的形变具有明显的整体形变趋势,同时亚板块或构造块体之间又表现出构造运动的区域性和差异性。(3)在联合反演中,GPS资料主要作用在于确定地壳运动的现时性,地震矩的作用主要是确定运动的趋势性。利用两种观测数据进行联合反演,可最大限度地提取块体运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鲁西隆起中-新生代伸展构造演化的模拟试验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对鲁西隆起伸展构造特征进行研究,并根据相似理论建立相关试验模型,对鲁西隆起晚中生代以来的伸展构造的发育演化进行构造物理模拟.结果表明:鲁西隆起晚中生代以来的伸展裂陷作用主要经历了晚侏罗-早白垩世、新生代两个阶段,新生代又分为古近纪古新世-始新世初期(65~53 Ma)、早始新世-晚始新世(53~39 Ma)和始新世末期-渐新世(39~23.5 Ma)3个时期,各个时期与研究区伸展构造的主要发育时期相符;物理模拟试验证实泰山在新生代有两次快速抬升,分别为始新世(45 Ma)和渐新世(23 Ma);伸展构造的形成归因于晚中生代和古近纪近南北向大规模的伸展作用,其深部背景主要为晚侏罗世以来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及速度的改变、郯庐断裂带的走滑活动、新生代印欧板块的碰撞以及幔源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13.
 南海在距今34 Ma之前的始新世从陆地变为海洋,古水深不断加深,至距今24 Ma之前的中新世/渐新世之交,由于T60构造运动,南海海盆整体进入深海环境。但是,自中新世以来随着吕宋岛弧向欧亚板块碰撞,南海海盆的半封闭程度在距今10.0、6.5、3.0和1.2 Ma之前加剧,导致南海深部海水只能来自巴士海峡海槛深度2600 m以浅的太平洋。此后,巴士海峡两侧的南海与太平洋深部海水交换,由于全球海平面变化,呈现冰期/间冰期模式。  相似文献   

14.
用板块构造理论对柴达木盆地及相邻地区的地质构造演化进行了论述,并划分出华北板块、塔里木板块、秦祁昆板块与巴颜喀拉-扬子板块四部分,各部分先后于早古生代时期、晚古生代后期及中生代早期由其间发育的深断裂-缝合带相拼接。中新生代时期印度板块向北碰撞、俯冲于西藏板块之下,第三纪中晚期俯冲作用加剧,柴达木地区随着青藏高原整体迅速隆升而陷落,形成了柴达木构造断陷盆地。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郯庐断裂带的演化动力学--多力源多时期分段作用模式.早-中侏罗世,扬子与华北地块碰撞后的持续会聚力、古太平洋板块的挤压力(安第斯型)联合作用于郯庐断裂带,产生了左旋压扭活动.晚侏罗世,西太平洋型的古太平洋板块挤压力作用机制率先作用于中国大陆边缘的北部地区,并一直持续到古近纪.其在郯庐断裂带中、北段诱发出上地幔上涌力,使其产生了右旋拉张活动;郯庐断裂带南段直至晚白垩世才受到这种机制作用.晚新生代以来,西太平洋俯冲带后退,上地幔上涌力作用已退到边缘海地区,郯庐断裂带全段受到边缘海地区上地幔上涌力诱发的次级挤压作用力,形成了右旋挤压活动.  相似文献   

16.
利用研究区的地震勘探资料对辽西凹陷北部断裂体系进行分析,发现区内存在典型的走滑断层,这些走滑断裂均在前新生界基底收敛于新生代辽西凹陷中心部位,应该为先存基底断层在新生代始新世沙河街组三段沉积以来(40 Ma左右)右旋走滑再活动的产物。其与辽河西部凹陷内新生代郯庐右旋走滑断层可较好地延伸走向相连或平行相接,在活动时间和展布特征上与辽河拗陷陆上部分及辽东凹陷内的新生代郯庐右旋走滑断层均具有很好的走向连续一致性,这表明40 Ma以来,郯庐断裂带在整个辽河拗陷均具有东西两支平行展布的特征,且该特征应源于郯庐断裂带在该区前新生代东西两支的发育模式。区内走滑断层的存在,在凹陷内部形成系列洼中隆构造构成的中央构造带,这一构造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力圈闭发育区带。  相似文献   

17.
滇缅泰构造域及特殊的新生代火山活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滇缅泰构造域的复杂构造,并讨论了该区特殊的新生代火山活动。 滇缅泰构造域介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由许多微板块拼合而成,经历了复杂的分裂与碰撞的历史。该构造域的晚新生代火山明显地不同于弧—沟系统的火山,而是陆—陆聚敛后又经分裂与再挤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研究最新进展和构造发展的阶段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逆冲推覆构造、走滑构造、伸展构造3个方面对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内的新生代(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之后)构造最新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基于这些资料,提出青藏高原内部变形的3个阶段:始新世(50~33 Ma),青藏地区总体呈刚性,变形集中在造山带的南北周缘;渐新世-中新世初(33~22 Ma),高原中西部以逆冲断层形式的散布式挤压变形,以东部大型走滑断层为边界的块体挤出与块体旋转3种变形方式共存;中新世初至今(22~0 Ma),高原块体的强度进一步变弱,以遍及高原整体的连续散布变形为主,出现共轭走滑断层与伸展构造.认为南北走向的地堑(正断层)是同样处于东西伸展应力体系下的藏中共轭走滑断层向造山带南北延伸扩展的产物.此外,还对造山带内会聚量的调节方式进行了定量的分析和估算.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东北部地处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南与中朝板块相邻。元古代—古生代期间历经西伯利亚板块的向南增生、地体拼贴、“中东亚洋”关闭和西伯利亚-中朝板块的对接碰撞形成统一欧亚板块等一系列构造事件,形成规模巨大的兴安-内蒙古地槽褶皱系(大陆边缘造山带)。中新生代主要受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运动的影响,表现为陆内造山作用,形成三种性质不同的叠合盆地。  相似文献   

20.
沈亮 《大自然》2011,(4):18-20
青藏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独特地理单元,素有“世界屋脊”之称。自大约500万年前的上新世以来,在欧亚大陆板块和印度大陆板块的碰撞挤压作用下,青藏高原先后数次隆升,如今最高峰海拔已达8844.43米,成为全球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形成时间最短的高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