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应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白菜苗端细胞的超微结构表明:白菜营养苗端含有原分生组织,一般分生组织和基本组织;而生殖顶端只由一般分生组织和基本组织构成。生殖顶端细胞中出现了大量的同心环状潴泡和晶体结构,这是与营养苗端细胞超微结构上的重大差别,反映了营养苗端和生殖顶端细胞的代谢活动不同。  相似文献   

2.
芦苇苗端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变化及淀粉消长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苇营养苗端在发育过程中始终保持原套原体结构,原套由两层细胞组成。叶原基发生的最初标志是对原基发生位点的两层原套细胞首先进行平周分裂.叶舌发生始于苗端倒数第10间隔期幼对内侧,由幼叶原表皮细胞及其内侧的基本分生组织细胞共同发育而来。最初的腋芽原基发生于苗端倒数第3间隔期幼叶叶腋内.发生早期出现壳状区结构.壳状区原分生组织表面两层细胞由两层原套细胞衍生而来,不仅能进行垂周分裂,还能进行平周分裂。休眠前夕,芦苇营养苗端的原始细胞区还可通过PAS加铁矾苏木精染色显示出来.芦苇营养苗端的淀粉消长规律与其分区结构以及苗端的器官发生均有密切的相关性.越冬前夕,芦苇冬芽生长锥、幼叶中所积累的大量淀粉粒及幼叶中所积累的油滴均有助于增强冬芽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3.
对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pekinensis(Brassica Pekinensis Rupr.)个体发育过程中顶端解剖结构的观察发现:白菜顶端在胚胎期及萌发期是原套——原体结构;幼苗期逐渐变成分区结构。由五区组成:原套、亚外套、中央母细胞区、形成层状细胞区和肋状分生组织区。结球早期苗端变成生殖顶端,但呈潜伏状态;这种顶端结构中,没有形成层状细胞区。结球后期,潜伏的生殖顶端略有延长并分化明显的花原基;顶端分生组织中有活跃分裂能力的细胞构成一个倒园锥体的形状。以上观察说明:顶端结构是随个体发育的不同时期而变化的,每种结构和顶端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莲座期形成层状细胞区和肋状分生组织区的配合活动,使顶端直径增加,并把已形成的叶原基移向外围。当新陈代谢类型发生变化的时候,内部解剖构造的变化比新的外貌形态特征出现得早。虽然结球期顶端变成生殖顶端,但是由于这时的生殖端呈潜伏状态,营养物质可用于球叶的生长。因此,我们认为:结球和花端分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描述了结球白菜苗瑞细胞中淀粉粒的含量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是: 结球白菜苗端在分化和形成叶原基的过程中,淀粉粒主要积累于肋状分生组织细胞中,且随苗端产生叶原基活动的加强而增多;随营养苗端向生殖苗端的转化,其淀粉粒的含量明显减少,转化完成后的生殖苗端细胞中,极少见到淀粉粒。由此可见,淀粉物质的积累和变化与叶原基的分化形成及白菜包心结球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茭白生育过程可分为四个时期:萌发期、分蘖期、苗端增粗期、休眠期。生长锥在各阶段始终保持原套—原体结构,原套两层细胞。叶原基发生的最初标志是原套细胞在叶原基发生位点上的平周分裂。最初的腋芽原基发生在苗端倒数第3间隔期所形成的幼叶叶腋内,发生的早期出现壳状区结构,促仗腋芽原基外突。不定根发生的最早阶段约在苗端倒数第5节间的上部,起源于幼茎外围堆管束的外侧一层薄壁细胞。茭瓜是茎的变态,它的侧生腋芽退化,没有膨大。茭瓜的膨大可归因于:基本组织的细胞分裂、细胞体积增大和胞间隙扩大等。茭白苗端的淀粉分布及消长规律与苗端的分区结构和器官发生都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芝麻的茎端具有明显的原套、原体结构和细胞组织学的分区界线。这种结构特点在双间隔期的晚期表现得最为突出。茎端的高度和宽度随着叶龄的增加而略有加大,但高、宽比则基本上无变化、茎的原表皮由原套的最外层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皮层母细胞由周缘区的较外侧及原套的内层细胞分化发育而来,髓母主要由肋状分生组织区的细胞产生,但也有少部分来源于周缘区的内侧细胞。原形成层在顶端分生组织之下叶原基起源的地方发生。在某一原形成层束内,最早分化的是原生韧皮部,其次是原生木质部,后生木质部分化最晚。  相似文献   

7.
北方山溪鲵端脑细胞构筑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H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了北方山溪鲵(Batrachuperustibetanus)端脑的细胞构筑.山溪鲵嗅球位于大脑半球的腹外侧缘,从外向内可分6层结构,依次为神经纤维层、小球层、外丛状层、僧帽细胞层、内丛状层、颗粒细胞层.未见副嗅球.大脑内发育最好的结构是原始海马,其次是原始梨状区.纹状体以纹状体突为界,分为内、外侧两部.端脑内细胞从形态和大小上分化较为单一.并就上述结构与无尾两栖类、中国大鲵做了比较,以表明山溪鲵端脑结构在神经系统演化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齿蕊十大功劳茎端分生组织细胞中的前片层体为立体的规则菱形网状拟晶格结构。黄化质体内的前片层体同白色体内的前片层体相比较,在质体的发育转变过程中略有差别。黄化质体内扁平囊泡是由前片层体四周向外伸展,而白色体中扁平囊泡形成则受到淀粉粒的限制,穿行于淀粉复合体的间隙中。对白色体内前片层体的超微结构形成和变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蔺草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原套由2层细胞组成.包围着内部细胞群—原体.叶原基发生的最初标志是苗端侧面下表皮层细胞的平周分裂。苗中有1个轴及6个节,每节上有1张具鞘的叶.苗中有两个芽,“主芽”由第2叶的叶腋产生,另1个是侧芽由第3叶叶腋产生.合轴分枝.第1—2节是匍匐状,第3—6节直立.茎杆仲长是因居间分生组织活动及细胞增宽与延长的结果.茎杆的不同部位结构有差异.维管束数目自基部向顶部逐渐减少,而髓部空腔宽度则是下部狭,上部宽.割梢及设网支撑可获丰产.  相似文献   

10.
作者对刺桐原形成层向维管形成层转化的研究表明,刺桐的维管形成层为叠生形成层,由分散的、排列成环的原形成层束转化而来,其转化过程是渐进的。在初生生长的很早阶段就出现了长、短两类细胞,即原初的纺锤状原始细胞和原初的射线原始细胞。它们分别发育转化为维管形成层中的纺锤状原始细胞和射线原始细胞。在转化过程中,长细胞的端壁由平截转变为尖削,短细胞则由短的长方形转变成近等径的多边形。原初的射线原始细胞和射线原始细胞皆含有淀粉粒,纺锤状原始细胞的叠生状态直到次生生长出现以后才由于连续的径向垂周分裂而获得。在1-4年生枝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射线高度减小,宽度增加。射线原始细胞可以伸长而转变成纺锤状原始细胞,从而将轴向的高射线隔分成矮射线,纺锤状原始细胞也可以由于横分裂而产生新的射线。纺锤状原始细胞的长度一般为170-290μm;射线原始细胞的长度一般为28-53μm。两种细胞都有多核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11.
克氏原螯虾触角腺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对克氏原螯虾触角腺进行了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触角腺可分为端囊、迷路和肾管三部分,端囊部分的细胞呈柱状,细胞核位于基部;迷路部分细胞也呈柱状,其顶端具刷状缘,核位于细胞的基部或中部,迷路部分可分为二个亚区;肾管部分的细胞呈柱状或较为扁平,核位于细胞的中部或靠近细胞顶端,肾管部分可分为三个不同亚区。  相似文献   

12.
野金丝桃分泌囊和分泌细胞球的结构与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野金丝桃的地上器官中存在着透明的和不透明的两类腺体,前为分泌囊,后为分泌细胞球。在叶片中,它们都起源于板状分生组织的单个原始细胞。当它分裂成为4个原始细胞后,其中,一部分继续分裂增殖形成多细胞团,以后其中央的细胞分化为分泌细胞,外层的细胞则分化为鞘细胞,成为分泌细胞球;另一部分则在4个原始细胞中央产生裂隙,以后原始细胞垂周分裂增加数目,裂隙扩大,从而形成一层上皮细胞围绕分泌腔而构成的裂生分泌囊,其外为一层来源不同的鞘细胞。分泌囊和分泌细胞球各有其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蒲菜营养器官的形态结构。蒲菜不定根根冠、皮怃、维管柱起源于顶端分组织中各自大独立的3层原始细胞,表皮与皮层起源于共同的原始细胞,不定根具根毛,维管束为多原型。生长锥原套为2层,茎的维管束均分散在基本组织中,分为中央维管束和周围维管束,蒲叶两面均具栅栏组织,为等面叶,两表皮气孔器密度相似。  相似文献   

14.
通过大量的叶柄外植体培养系统切片观察及悬浮细胞和平板培养证明,胡萝卜体细胞胚一般是由单个胚性细胞分裂经2,3,4细胞的原胚阶段发育为胚状体的,进一步证明了其单细胞的起源。实验中也观察到有由愈伤组织细胞团内部的多个细胞共同形成胚状体的现象,和文献中所述的多细胞起源十分类似。  相似文献   

15.
乌梢蛇十二指肠粘膜上皮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乌梢蛇 (Zaocysdhumnades)十二指肠粘膜上皮的组织结构 .结果 :粘膜皱褶较复杂 ,主褶程“Z”字形 ,主褶上有许多不规则的侧突分支吻合成网 ,无十二指肠腺形成 .粘膜上皮为单层或假复层上皮 ,主要由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 ,两者数量比约为 2∶1.柱状细胞顶部胞质含较多的直径约 0 .16 μm的小颗粒 ,细胞表面有密集的微绒毛 ,部分微绒毛具分叉 .杯状细胞上部充满直径约 1.9μm的大粘原颗粒 ,PAS反应呈强阳性 .本文认为 :乌梢蛇十二指肠粘膜皱褶的复杂程度高以及粘膜上皮的杯状细胞丰富与其整吞猎物的捕食习性相适应  相似文献   

16.
利用扫描电镜及组织学方法观察了石刁柏(Asparagus of ficinalis)的花药愈伤组织及由该愈伤组织产生的根、茎和胚状体。愈伤组织可分为三种,其表面形态及将来的发育方向都有差异。胚状体有内、外两种起源方式,胚状体的发生是不同步的,其发育顺序及结构与合子胚大体相似,有少数胚状体形成了植株。茎端最早是在愈伤组织表层产生,茎端具典型的原套原体结构,原套细胞仅一层。培养产生的根、茎与自然生长的根、茎在形态结构上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紫萁小菇与天麻种子共培养时可刺激种子萌发形成原球茎 .菌丝自胚柄端柄状细胞侵入天麻种子原胚 ,分布于天麻原球茎基部的柄状细胞 ,外皮层细胞和内皮层细胞内 .菌丝外围环绕着一层原球茎细胞质膜和电子透明物质 ,这一界面是原球茎与真菌相互作用的产物 ,两者间的物质转运发生在这个界面上 .菌丝在外皮层细胞中形成菌丝结 ,在内皮层细胞中则被消化 ,形成扁化、衰败的菌丝或菌丝团块 .含有衰败菌丝的原球茎细胞可被菌丝重新定植 ,新近定植的菌丝又被原球茎细胞消化 .  相似文献   

18.
静止中心(QC)形成和干细胞区特化是植物根尖分生组织确立的标志。静止中心位于根尖分生组织中心,干细胞围绕在静止中心细胞周围。依赖于生长素的PLT途径和不依赖于生长素的SCR/SHR途径共同发挥维持静止中心细胞稳定的作用。静止中心和干细胞区的柱干细胞之间存在类似于WUS/CLV3的WOX5/ACR4/CLE40的反馈抑制调节途径,该调节途径维持着静止中心细胞和柱干细胞之间的平衡。静止中心和其他类型干细胞之间也可能存在类似的反馈抑制调节途径。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等植物激素信号在根干细胞功能发挥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与各种基因一起组成根分生组织干细胞调控网络。  相似文献   

19.
玉兰油细胞发育和挥发油产生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超薄切片和透射电镜研究了玉兰(Magnolia denudata Dest.)油细胞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成熟油细胞的结构特征是具有3层细胞壁--初生纤维素壁层、木栓质化壁层和内纤维素壁层,杯形构造,特化的胞间连丝和油囊,油细胞发育过程可划分为初生纤维素壁层、木栓质化壁层形成和内纤维素壁层形成3个阶段,其挥发油在细胞质和质体内合成。在油细胞发育早期,挥发油就以小滴形式开始在细胞质中产生,然后逐渐与油囊融合直接贮入油囊,与此同时,质体中也合成嗜锇物质,以后随质体解体进入细胞质中,再通过杯形构造积累入油囊。油囊中积累的油经OsO4染色后呈灰色,可分为两层,外层较内层,可能与油的两种来源有关。  相似文献   

20.
美洲黑杨维管形成层活动周期可分为休眠期、恢复活动期、活动期和转化期4个时期。休眠期维管形成层区约由3层细胞组成,细胞壁较厚,细胞内具有大量小液泡,其内包含一些电子密度较高的物质;细胞质内充满了游离的核糖核蛋白体,脂粒圆球形,散布在小液泡之间;内质网光滑型,多为短片状,只有近质膜处才呈网格状;线粒体内嵴不清晰,高尔基体数量较少,一般由3~5层扁平囊组成,周围未分泌形成高尔基小泡。恢复活动期维管形成层的细胞壁变薄,细胞内逐渐形成大液泡,内含物降解,细胞质的电子透明度增高。活动期维管形成层区细胞层数可达8~9层,细胞壁非常薄,细胞高度液泡化,细胞质和细胞核贴壁分布,或通过原生质索悬垂在细胞的某一位置,细胞器结构清晰,细胞质膜大量内折,与壁物质的形成有关。转化期维管形成层区细胞停止分裂,细胞壁逐渐增厚,液泡数目增多,体积减小,细胞开始积累淀粉、脂类和蛋白质等类物质。休眠期和活动期细胞超微结构特征相反,而恢复活动期与转化期细胞结构特征相似,互为可逆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