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哈罗德·品特的戏剧《回家》在“威胁喜剧”的创作基础上更进一步,从对一个不健全的现代家庭生活的刻画入手对现代西方“精神荒原”进行了深度剖析。而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和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运用于《回家》一剧进行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女主人公露丝经过一番唇枪舌战后实现了由妓女到丰饶女神的转变,并使原本畸形的家庭完成了生命意识的回归,这与英国小说家D.H.劳伦斯对生命意识的讴歌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2.
“家庭”是阿瑟·密勒戏剧艺术的灵魂,是他透视现代生活的眼睛,他的作品几乎都和家庭题材有关。代表作《推销员之死》以家庭为轴心,揭示了现代美国社会普通家庭和普通人所面临的种种社会问题,包容了传统戏剧主题和现代戏剧主题的许多层面:艺术上它有机地聚合了传统艺术技巧和现代舞台艺术手段,成为美国现代戏剧艺术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这座文学迷宫,引得笔者为其痴迷,因为: 一、具有真、善、美三者合一的特性。首先,因其对贵族家庭生活的剖析而具有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达到至真的境界。其次,用宗教的情怀让宝玉成为悟道出世者,而达到至善的境界。再次,用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对生命自由与永恒去关怀与追求,从而趋于至美境界。 二、大序曲前五回中:“护宫府”对应于贵族家庭的衰亡;《好了歌》及注对应于尘世人生的虚无;红楼梦十二曲则对应于生命之美的毁灭。这些又从另一方面证明了真、善、美三者合一的特性。 这样,《红楼梦》具有了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人类精神的三者合一,在世界掀起“红学”。  相似文献   

4.
勃莱特·阿施利是海明威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女主人公。长期以来,她被评定为“魔女”和“坏女人”。本文以小说《太阳照常升起》文本为中心,对勃莱特·阿施利这个女性形象作重新分析,指出她实际上是海明威笔下父权社会里的一位具有反叛意识的不幸受害者。  相似文献   

5.
<正> 读完何孝充先生撰写的“梅花奖应运而生、因势而变”(见《中国戏剧》2002年第10期)。首先应感谢何先生对创办“中国戏剧梅花奖”的初衷、规模、影响进行了详细和全面的说明,使戏剧工作爱好者和关心戏剧事业的观众对“梅花奖”设立的来龙去脉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海德格尔、萨特等存在主义生命哲学的视角重新审视萧红三大文本 ,论述了生与死的轮回 :《生死场》 ;时间意识的觉醒 :《后花园》 ;孤独、寂寞的生存体验与反抗绝望的生存勇气 :《呼兰河传》。萧红文本具有丰富的存在思想 ,在许多方面暗合于存在主义的生命哲学 ,但表达的却是自己独异的生命体悟。萧红也由此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鲁迅之后的又一位存在主义的文学创作大家  相似文献   

7.
以“孙少平”为焦点,从积极的“个人奋斗”及其道德性、与“物化”对峙的精神独立意识、生存境遇与深在的生命价值哲学、“传统情感与“现代理性”的悖立与整合等等方面,对《平凡的世界》隐在的、深刻的“价值图式”作初步的叙事分析。  相似文献   

8.
作为现代话剧的源头,早期戏剧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它首先冲破了传统的大团圆结局,并试图建立以人物死去为结局的反团圆结局,体现了近代知识分子悲剧意识的觉醒.从“团圆之趣”到“人物之死”,传统戏剧的圆形结构被突破了,人们对戏剧乃至叙事文学的鉴赏情趣发生了改变。早期戏剧为现代悲剧的崛起作出了勇敢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城堡》表现了现代人对自身的生存状态的焦虑和对生命的忧患意识,存在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可以从生存意识、归属意识、认同意识三个方面分别来把握这种生命意识。任何对《城堡》的解读,从来都不存在一种像对20世纪以前的各种文学流派、文学现象进行解读时所产生的那种认识,几乎所有对《城堡》的解读都是一种误读。在电影改编过程中,导演对原文本中的生命意识不可避免的误读,不能称之为一般意义上的误读,可以把它称为"非误读性误读"。  相似文献   

10.
以爱尔兰著名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的长篇小说《尤利西斯》为分析对象,试论这部小说的表现主题。通过“寻找精神家园”的论述,力图阐明作者的反叛创作意识,以此说明这部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以及作者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进入现代社会,严谨的儒家家庭伦理因其封建专制性而遭到新文化的抨击。在这种文化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现代女作家以个体本位和个性意识为基础,站在女性立场上观照儒家家庭伦理文化。她们通过大量家庭矛盾的揭示和女性悲剧的描写,对儒家家庭伦理文化的弊端进行了较为理性的价值批判,为女性摆脱旧家庭的禁锢从而获得“人”的自主意识,为建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家庭伦理文化观,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榆树下的欲望》是尤金&#183;奥尼尔的早期名剧之一,讲述的是一个因为争夺田庄而引发的家庭悲剧。剧本触及到了生态女性主义非常关心的众多问题,诸如女性与自然的等值、自然女性化、女性自然化以及女性在男权中心文化中的“失语症”问题。人类只有克服自我中心意识,平等对待自然和女性,认识到两性间的平等互补性,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才能实现男性与女性、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3.
吴海兵  王奇  王智  周吉湘 《科技资讯》2006,(32):169-169
本文从文宁和现实案件两个方面对传统用人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正确性进行了探讨,文章从《康熙字典》、《说文》、《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汉字形音义分析字典》等八种工具书对“疑”字的定义中与用人相关的解释入手,运用人本管理的有关理论对“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疑字进行分析,又通过剖析现实的案例,对“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不足进行了论证,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用人观,即“疑人试用,用人当疑。”  相似文献   

14.
当代著名剧作家罗怀臻创作的新编历史剧《建安轶事》,在戏曲“现代化”问题上做出了成功的实践,具体表现在题材主旨的当代性和当代思想元素的多方位渗透,人物形象也发生了现代改变,并得到观众认可。剧作对传统的行当、程式也进行了大胆创新,摒弃了一桌二椅的传统舞台布局,借用现代科技手段,展现出鲜明的“都市化”特色。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打金枝》中皇后的原型进行了史料考述,重点分析其在戏曲故事中的形象,发掘戏曲人物对现代观众的教化意义,启发现代家长在面对和干预儿女家庭矛盾时应把握的基本原则,让古老的戏曲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艺术生命。  相似文献   

16.
洪颖 《长春大学学报》2009,19(11):109-110
著名的美籍女高音歌唱家玛利亚&#183;卡拉斯是世界公认的全能女高音歌唱家。20世纪50年代.她在歌剧领域风靡一时,被人们成为“女神”、“歌后”。掀开她魔术师一般声音的面纱;解析她极具戏剧性的角色;展现完美歌唱与形体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飘》追忆南方那古老的文明,是由于现代工业文明而导致的失落感和逃避工业化社会氛围的愿望,是一种逆向审美心理,斯佳丽丰富的内心追求,契合着读者的接受意识,使其成为“飘”不去的“乱世佳人”。塔拉庄园与斯佳丽的意识活动组织在一起,契合着现代人追寻“精神故园”的内在需要以及生命深层的某种寻根欲望。  相似文献   

18.
高行健是中国现代戏剧理论的先行者和实践者。在新时期戏剧的探索思潮中,他打破了封闭守旧的传统戏剧意识,确立了开放的宽容的现代戏剧意识,并在创作实践中进行了具体的多方面的探索。1985年高行健创作话剧《野人》,复调、多重主题、多种技巧形式的应用都突破了以往僵化的戏剧理论的束缚,开拓出一片新的戏剧天地。  相似文献   

19.
在对文明衰落、道德沦丧、精神死亡的揭露和批判中,《荒原》孕育着强烈的新生和复活的意识,它们隐藏在死亡意象之中,通过原始的前意识生命欲望冲动达到现象还原,重新获取新的生命;诗人的宇宙本体论思想又使从生到死、死而复生的意识在《荒原》文本中互相交织、相互感应;同时宗教、神话和现代荒原话语把复活的意识统一在文本中的潜意识里。  相似文献   

20.
“给”在现代汉语中表示的义位较多,其“给予”义是“给”字最基本的意义,也是最早产生的义位。通过对清代有代表性文本《醒世姻缘传》、《红楼梦》、《儒林外史》、《儿女英雄传》、《老残游记》的搜索,对表示“给予”和“使役”义的句型结构进行了分析,指出“使役”义的“给”是由表“给予”义的“给”转变而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