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为保证配电网供电可靠性,长期以来配电网采用非直接接地方式运行,该方式下单相接地故障时,故障相流过所有非故障相的对地电容电流。随着配电网的发展,配电系统中电力电缆的广泛使用使得其对地电容电流剧增,尽管采用中性点加装消弧线圈可对电容电流进行补偿,但由于消弧线圈补偿能力有限,部分地区消弧线圈实际运行在欠补偿状态。由于较大的电容电流不利于接地点熄弧,由接地弧光的熄灭和复燃而导致的间歇性弧光不仅会引起设备过电压,还容易造成高频谐振等问题,危害设备的运行。本文结合某地区配电网发生的一起单相接地引起的连锁跳闸事故,分析了事故原因,探讨了弧光接地过电压易造成的严重危害,同时给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电弧光保护采用中低压母线故障产生的电弧光和过电流作为判据,其原理简单、动作可靠迅速、且具有故障点定位功能,该保护已应用于220kV马庄变电站10kV母线,能够避免或减轻母线故障对开关柜及变压器的损坏,为中低压系统设备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乔江 《科技信息》2009,(29):I0626-I0627
单相接地是运行电网中常有的故障,当中性点非接地系统一相导线对地不稳定的间歇性电孤接地,这种接地确能在整个电网中引起过电压.会使绝缘薄弱环节引起故障。如何治理弧光接地过电压,减少其给电力系统带来的危害,本文就过电压的几种方法进行技术比较,分析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4.
梁呈茂 《科技资讯》2012,(3):111-111
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是具有综合性的技术问题。目前国内常用的中性点接地方式是经小电阻接地和消弧线圈接地。每种接地方式都有优缺点,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主要是为了限制弧光过电压,而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是因为当发生单相瞬时接地故障时,消弧线圈可以补偿电容电流,电弧可以自熄。  相似文献   

5.
邢铀  文习山 《广东科技》2009,(18):203-205
鉴于单相间歇性接地时产生的弧光接地过电压及由此而激发的铁磁谐振过电压是配电网中最为频繁出现和造成事故最多的内部过电压.因此,本文结合一起事故实例分析研究这两种过电压的的产生机理,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对确保系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由于故障电弧的物理特性复杂, 且电路中存在与故障电弧波形相似的负载, 因此传统 检测故障电弧的方法误判率较高. 提出了一种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 用于提高故障电弧的检测精度. 该算法包括自适应加权融合算法和神经网络融合算法, 实现了对温度传感器、声音传 感器和弧光强度传感器所获取的传感信号的数据融合. 自适应加权融合算法克服了单个传感 器的不确定性, 实现了同质传感器中故障电弧特征的提取, 为神经网络融合算法提供了精确的测试样本数据; 神经网络融合算法可自行调整各类异质传感器的权重, 使故障电弧的辨识率更高. 实验结果表明, 该算法可有效提取故障电弧的特征, 辨识精度超过98%, 实现了高精度的故障电弧检测.  相似文献   

7.
选取过补偿脱谐度相对较小的消弧线圈以补偿电容电流,减小弧道残流、降低电弧重燃次数、提高故障自恢复概率;选取阻值相对较低的并联电阻以快速泄放对地电容的零序电荷,提高健全相、故障相及中性点的过电压衰减速度,减小熄弧后中性点恢复电压的上升速度和幅值,以有效抑制弧光接地引起的暂态过电压。ATP仿真结果表明,中性点经消弧线圈并联电阻接地方式是适用于电缆与架空导线混合的35kV城市配电系统较为理想的接地方式。  相似文献   

8.
提出一种无伤诊断接地网故障的新方法.首先提出并证明了利用接地网的可及点电压值检测接地网故障的判据,然后应用网络撕裂法概念建立接地网区域故障的诊断方程.模拟仿真诊断结果表明,这种诊断方法是正确而有效的,它可以用于电力系统接地网的故障诊断.  相似文献   

9.
建立光伏系统电弧故障实验平台,利用光伏模拟器仿真不同天气环境下的光伏阵列,对光伏系统中串联电弧故障信号进行检测和分析.采用小波变换的方法对串联电弧故障信号进行特征频带提取,并利用移动时间窗方法统计信号在小波分解后的高频系数的能量值,用其表征电弧故障信号的杂乱度和混沌度.研究结果表明:该检测方法为快速准确地诊断串联电弧故障提供有效判据.  相似文献   

10.
配网高阻故障大多是架空线接触高阻抗物体引起的单相高阻接地故障,难以通过稳态特征进行识别。基于等值网络分析故障产生高频分量的原因并考虑正常状态对辨识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零序电压小波包能量比的配网单相高阻接地故障辨识方法。利用小波包频段分解对零序电压进行能量特征提取,提取低频段能量与高频段能量的比值作为高阻故障的识别特征量。基于某10 kV配电网对方法进行测试,通过BP神经网络的辨识对比结果,证实了方法的有效性;通过中性点接地方式、拓扑结构及故障条件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分析及仿真,验证了方法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