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古希腊到中世纪对心灵的研究多从属于灵魂学说,主要有两个传统,一是柏拉图开创的理念论的灵魂学说,发展到中世纪由奥古斯丁继承;二是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形式论的灵魂学说,中世纪主要的继承者是阿奎那。莱布尼茨在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继承和批判的基础上,从调和的视角对心灵的能动性问题做出新的阐释,这对后来德国古典哲学的主体能动性问题的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新突破的前夕由于认识上出现混乱,竟使得哥德施米特起来激烈反对基因概念。他认为“没有基因这回事”(1937),主张最好“是放弃基因概念”(1938)。哥氏瞩目于“明天的基因论”。他从当时蛋白质化学的材料出发,设想未来的基因论中的基因是化学分子——蛋白质。蛋白质分子链上的任何断裂与重新排列导致特性的破坏或损伤,结果产生“表现型的变化”,因  相似文献   

3.
蒯因的整体论是经验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其中不乏自相矛盾之处。比如,第一,蒯因整体论提出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他对卡尔纳普关于分析—综合的区分的否定,但蒯因一方面表示要对一般意义上的分析性概念进行批判,而另一方面他实际上批判的只是卡尔纳普的第二种分析性概念。第二,蒯因的整体论应该与基础论格格不入,但他对观察句的偏爱及理论角色定位却使他的整体论留下了基础论的残余。第三,在真理理论上,蒯因的整体论应该接纳的是真理的融贯论,但是他同时还接纳了具有鲜明符合论特征的塔尔斯基的真理理论,等等。不过,这些矛盾不宜简单批判或否定,因为任何形而上学家的学说都存有特定的矛盾,因此,他们不可避免的矛盾一方面成为解读他们哲学的重要入口,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是他们智慧之光的闪现。  相似文献   

4.
在罗伯特·波义耳阐述微粒哲学、推进微粒论化学-炼金术的研究计划中,"硝石复原"实验具有特殊意义。本文将论证,波义耳将"硝石复原"实验引作一个经典实验个案,陈述其融微粒论思考与实验探索于一体的实验哲学框架,批判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形式"概念,揭示微粒论在化学思维上相对于元素要素论的优势;此外,这种思考与探索并不适于用20世纪出现的理论优位的、假说-演绎模式的科学哲学理论来解释。  相似文献   

5.
用户与社交机器人的情感互动是当前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对此问题的研究中,逐渐呈现出“实体论”与“关系论”两种进路,二者既有区别又相互关联,共同致力于解决社交机器人情感真实性的伦理价值问题。其中,“实体论”进路否认社交机器人情感的真实性,并通过论证推动或维持用户与社交机器人进行情感互动行为的非正当性,认为社交机器人的情感对用户是不善的,应该在伦理上受到限制。而“关系论”进路则肯定了社交机器人情感的真实性,其通过论证用户与社交机器人情感互动的结果善,认为该行为可以在伦理上被接受。两种进路虽然在伦理价值的分析对象、分析方法和证成目标上不尽相同,但二者具有共同的理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相互嵌入、互为补充的关系。此种关系的揭示,不仅可以为协调两种进路之争提供参考,而且有助于深入认识社交机器人情感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近年来学界对希腊化时期医学残篇的个案研究,我们一方面确定亚里士多德的普纽玛/气理论,影响了他同时代及之后的医生;另一方面,这些研究也帮助我们澄清了误解,不再认为希腊化时期普纽玛/气不断精细化系统化的分类是出于灵魂论的“理论需要”,而是当时几位著名医生传导系统的探索反过来推动认识深化的结果。同时,这些医生对人体传导系统的观察,解剖实验中的材料取舍,总在某些(特别是亚氏)理论预设下进行。这一哲学与医学、观念与实践相互的交织与影响,集中体现在希腊化时期气脉的发现(普拉萨格拉斯)、神经的发现(希罗斐鲁斯)以及三重人体生理网络系统的建立(埃拉西斯特拉图斯)上。这段时期概念或术语含义的流动性对理解及选择合适翻译造成巨大挑战,但在不同医学文本中重构其恰当内涵,正是理解希腊化早期医学对身体观之贡献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考察亚里士多德在《论动物的运动》中的相关论述,试图从心理学和生物学两个层面重构他的欲望-普纽玛-行动模型,并由此指出"普纽玛"在欲望导致行动的过程中,在物理层面上起到了重要的联结作用。这种解释模型为亚里士多德突破身心二元论的传统思路、结合物理层面的因素来说明人类行动者的心理过程提供了关键支持。在此基础上,本文考察了戴维·查尔斯对亚里士多德的思路所做的评论并试图回应可能招致的批评,由此捍卫查尔斯对亚里士多德的解读与辩护。本文认为,尽管亚里士多德在《论动物的运动》中对普纽玛的说明仍存在含混之处,但是他所持的这种心理物理学路线在今天仍然能为我们研究人类行动者的道德心理提供重要启发。  相似文献   

8.
戴维森的真理论经历了一个从"塔尔斯基式符合论"最终到"不可定义论"的心路历程.早期他反对传统的事实符合论,赞同塔尔斯基的满足符合论,后来转向一种融贯式符合论;受罗蒂的批评,戴维森呈现出一种"客观性实用论"的真理观;最后戴维森以对霍维奇的冗余论的批判为例,认为任何人都没有也不可能提出一个一般性的真之定义,主张"真之不可定义"的思想.通过这一历程,戴维森表明了真之概念的有用性、客观性、实践性和基始性特点,从而为其真之语义论立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论证.  相似文献   

9.
诡异的灵魂出窍体验 一位有癫病史的年轻人晕晕乎乎地醒了过来.他站起来,转过身发现自己依然躺在床上.他朝自己熟睡的身体一边大喊,一边摇晃它,甚至跳起来压在自己的身体上面.接着他感到自己又躺下了,却看到另一个自己站在床边摇晃自己睡着的身体.惊恐中,他从三楼房间的窗户跳了出去,因此受了重伤.  相似文献   

10.
最佳说明推理的有效性是当前科学哲学研究备受关注的话题.范·弗拉森反驳这种推理的有效性.他通过质询正确的好说明是否在那堆被考虑的可能说明中,表明如果遗漏正确说明,在考虑它时"无动于衷",那就无法认为一堆可能说明中最佳的那个说明是正确的.范·弗拉森对这种推理的理解实际上并不充分.结合他的相关表述,就能看到他的无动于衷论证存...  相似文献   

11.
自洛克以来,对个人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的心理说明一直是种重要理论,依照这种理论,我们可以设想不同个体“互换身体”的情况,并且这种情况对心理说明提供了支持。当代学者伯纳德·威廉斯(Bernard Willianrs)对这种理论提出质疑,认为在说明个人同一性问题时,身体要素必不可少。威廉斯的质疑通过反驳互换身体的例子展开,本文将对威廉斯的反驳作出回应,指出该反驳存在的问题,以及为什么在说明我们的存在时,身体的必要性可能并不像威廉斯认为的那样确定。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指称理论认为意向性是指称的关键,即意义内在于人的思想.对此普特南提出了反对意见,他通过孪生地球等思想实验来说明心理表征不是指称的充分条件,通过对其功能主义的反思,他认为心理表征甚至也不是指称的必要条件,他的"语言社会劳动分工"论揭示了意义的社会结构.他将人们的目光引向了社会、历史和文化对意义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是古希腊的伟大思想家。他作为哲学家、逻辑学家已经广为人知,但他作为一个数学哲学家,人们对他的了解还是不多的。亚里士多德研究过数学,但在数学上没有什么突出的成就。他主要是对数学进行哲学反思,批判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是万物本原的学说,批判柏拉图的理念数论。他研究了数学在科学分类中的地位;数学的研究对象;数学对象的存在方式;数是不是事物的本体等问题。他在数学哲学研究中所得到的一些观点和思想,无论是对数学的发展,还是对哲学的发展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古希腊存在着宇宙是一还是多的争论。原子论者认为宇宙有多个,而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则认为宇宙是唯一的。亚里士多德对此问题的论证,不仅说明了他与原子论者持有不同立场的原因,也展示了类比在其自然研究方法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5.
在弹道学理论从亚里士多德和中世纪学说过渡到经典力学的过程中,意大利数学家塔尔塔利亚是一位重要的中间人物。论文考察了塔尔塔利亚的弹道学理论,分析他在将弹道学建立为一种实践性的数学科学上所做的贡献和遇到的困难,并指出这种困难是由于亚里士多德体系与经典力学这两大理论体系间的本质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狄德罗和康德都提出了著名的“哲学的耻辱”说,即哲学或人类的理性不能从认识论上证明外部世界的存在。贝克莱明确反对物质的存在,认为“物质是虚无”。贝克莱反对物质的存在是因为他认为“空间”是主观的、相对的观念,没有物质的存在之所。康德则对贝克莱的观点进行了批判,主张有“主观的”但是“绝对”的空间,从而为现象和本体(“物质”)留下了存在之所,证明了外部世界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和谐:一种新的伦理视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单向伦理只强调人类的中心地位,把人类看作惟一的价值主体或衡量其他存在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尺度,只要求其他存在对人类应有的服务功能,而漠视人类对其他存在必须承担的责任,因而,实际上是一种"霸王伦理";双向不对称伦理虽然扩展了价值视野,实现了单向到双向的升级,但是,由于认为人类与其他存在的价值从而所担负的义务是不对等的,因而是一种不对称伦理,或称失衡伦理;而作者基于和谐发展观而提出的和谐伦理观则既承认万有存在对人类的服务功能,又关注人类对万有存在应负有的责任,认为人类与万有存在之间存在着一种和谐的双向度伦理关系,是对等的价值实体.从单向伦理、双向不对称伦理到双向和谐伦理,是伦理学合乎逻辑的演进.和谐伦理并非高不可攀,而是每个现实的人经过努力随时可以达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科学预设是科学理论建构的主导因素,也是科学合理性的普遍性原则和标准建构的前提或指南。逻辑经验主义和历史主义均持某种预设主义立场,前者是“下向”预设主义,后者则是“上向”预设主义。夏皮尔在批判这两种预设主义中走过了头,结果陷入他原本力图反对的相对主义立场,从而以自然主义为自己的归宿。夏皮尔的自然主义以实践的合理性论证标准的合理性,以及倡导一种“中性”的理由合理性理论,其结果是以实践的合理性消融预设的  相似文献   

19.
访问波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波普(Popper)是当代西方的一个著名的哲学家。他批评逻辑实证主义,提出“批判的理性主义”、“证伪主义”,将哲学和现代自然科学密切结合起来,在“科学的哲学”中成立了一个很有影响的学派。西方许多自然科学家对他很尊重。我认为,在他的认识论中有一些积极的辩证的因素,可供我们借鉴,但是他对马克思主义是持反对态度的。  相似文献   

20.
日常语言哲学学者巴兹认为目前主流分析哲学惯用的案例方法中预设的"理论者问题"与日常实践脱节。通过考察知识定义和知识归赋案例中的"理论者问题",巴兹认为知识论案例中的"理论者问题"缺乏具体的意图和旨趣。立足于此,他持一种激进的不连贯论,即:当下哲学实践中的理论旨趣与日常关切脱节。另一位学者多伊奇反对巴兹界定"理论者问题"意义的方式。本文主张,即便接受巴兹对"理论者问题"的界定,知识归赋案例中的"理论者问题"与日常问题仍具有交集,鉴于此,我们可以捍卫一种温和的连贯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