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师流动包括教师的自然流动和政府主导的流动,在城乡社会经济发展还不平衡的情况下,必须加强政府的导向作用,实行教师流动制度,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农村教师流动意愿是教育决策部门进行教师流动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经过对山西省农村教师流动意愿的调查分析,建议推行城镇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的服务期制度;增加因流动导致教师收入减少的补贴;教师流动范围要因地制宜逐步实施。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业务能力、身心素质、继续教育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分析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现状,提出了加强高师教育改革力度、提升农村教师职业认同、畅通农村教师选用渠道、规范农村教师流动制度、重视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加快校本行动研究的农村教师素质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整体偏低掣肘着我国农村教育的长足发展。文章从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生活条件,创新与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开展多样化农村教师培训等三个维度分析国家及地方政府在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时采取的积极举措,同时予以案例说明,以期为尚在探索当地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地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孙涛 《科技信息》2011,(24):I0285-I0285
当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备受大家关注,并且成为制约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瓶颈。我国当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有学校的软硬件资源短缺、教师的专业发展机会相对较少。政府的财政投入、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的合作交流、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以及教师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实施必要路径。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新成就,但是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主要是农村教师保障难、补充难和农村教师教育难。就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相应的对策建议是:加强教育执法,确保农村教师待遇;增加教师编制,有序补充农村教师;师范毕业生定向分配当农村教师,落实有编有岗,激活农村教师教育。对于农村代课教师,不是简单地说“清退”,而是要妥善“安置”。  相似文献   

6.
深入研究新课程在农村地区的实施情况是推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针对当前农村新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实施全面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加大政府的经费投入,改革评价制度等策略。  相似文献   

7.
培养农村教师现代化教育观念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各学校必须采取措施,在农村教师中普及现代教育理论,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努力建设一支符合教育现代化需要的农村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8.
农村教师劳动既具有教师劳动的一般特点,又具有其劳动的特殊性,突出表现为教师劳动的多面性、独立性和艰苦性。由此对农村教师专业化素质提出了特殊要求,主要是热爱农村教育、关爱农村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一专多能"的教师知识和能力,特别是适应农村教学工作需要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创新能力;更需要有为农村教育事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献身精神。  相似文献   

9.
田锐 《泰山学院学报》2011,33(1):139-144
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恶果已经预示教师流动政策的制定势在必行,公共选择理论可以作为制定这一政策的理论基础,制定这一政策所面临的困难只能在问题的根源上增加道德意义上的权重,要增强决策主体的责任意识,从善、公平和平等各取向出发,制定向处于弱势的农村教育倾斜的教师流动政策,重点扶弱,从而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和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0.
王秋霞 《科技信息》2011,(8):313-314
本文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提高继续教育效果的相应对策,强化农村教师的责任意识和学习意识,赋予他们更多自主选择权,开展校本培训,改变传统授课方式,教学方法要适应农村教师的特点,加大对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外部支持,以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缩小与城市教育的差距。  相似文献   

11.
当前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老师队伍现状不容乐观,农村教师结构性矛盾突出,工作环境极为艰苦,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文章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老师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政策要向农村教师倾斜、要建立农村教师培训长效机制、优化整合城乡教育资源、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大力加强师德教育,建设一支业务精湛、师德优良的农村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2.
杭州市和湖南省涟源市农村教师生存状况调查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分调动农村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提升农村教师的幸福感。然而,由于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农村教师的生存状况及其对幸福的体验是不同的,因而其对策也应有所侧重以切实有效。笔者调查了浙江省杭州市和湖南省涟源市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生存状况,发现农村教师的生存状况得到很大改善,教师的幸福感也越来越强。但两市农村教师幸福感的来源各有侧重。为全面提升农村教师的幸福感,建议实行教师公务员制度,创设幸福的教师工作环境,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幸福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为顺应农村教师素质发展的需要,湖北省教育厅从2005年开始启动"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至今已培训了10万多名农村中小学教师,有力地提高了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水平。今年,湖北省教育厅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及时启动了"湖北省幼儿教师素质教育提高工程",以期更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困难,大量农民外出务工,由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缺失,出现留守儿童安全隐患多、学习成绩较差、道德意志薄弱、心理障碍凸显等诸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政府应通过改革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制定相关政策来消除农村留守儿童就学障碍;继续增加农村基础教育的财政投资;努力提高农村教师素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宣传力度,呼吁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彻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日益成为世界教育者关注的课题,也是当今世界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教师本身知识和教育理论贫乏,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比较陈旧老化,逐渐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这势必影响中小学教育质量和教师专业化的进程。通过对农村教师专业化的研究,可以为解决农村教师质量和数量的瓶颈,为提高农村教学质量,解决农村教师紧缺提供理论和现实帮助。  相似文献   

16.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师之间的流动之所以会出现单向、无序、盲目等不合理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制度、政策、社会、家庭、个体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师的非合理流动既损害了有限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不利于实现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也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进一步扩大了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17.
农村教师在数量和结构上的有效补给,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基础,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农村教师补给政策供给不足、配套性不够;现有农村教师补给政策实施中执行力不强;各项农村教师补给政策的宣传也不到位。完善农村教师补给政策应做到:要建立健全农村教师补给的编制政策;要加强对各农村教师补给政策的宣传;要在农村教师补给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政策;要推进农村教师补给的政策创新。  相似文献   

18.
谢惠燕 《科技资讯》2009,(8):197-198
农村的发展关键在于农村教育的发展。而农村教育要发展,关键是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这些高素质的农村教师是新农村建设崛起的急需人才。但是,从对农村化学实验教师队伍的现状进行的初步调查结果出现的情况表明,这些地区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仍不容乐观,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化学实验教师年龄偏大,职称、学历偏低,工作强度大,待遇得不到落实,学非所教、教非所学,继续教育难问题突出,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根据目前的现状,本文就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善此状况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由于受市场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股教师流动的热潮,特别是一些骨干教师的流失,使农村学校教学质量明显滑坡,进而引起学生大量涌向县城,学校也面临着生存危机。如何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竞争的新形势,实现教师的合理、有序、良性的流动,保持农村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已不仅仅是教师的个人行为,这是一个值得人们思考并需亟待解决的问题,更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笔者在对泰安地区一些农村教师流失问题进行调查和思考的基础上,试图探索其中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0.
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整个基础教育的发展,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教育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所以我们应该努力探索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