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5 毫秒
1.
鲁迅人文思想具有现代性,它深受西方近现代思潮的影响,其现代性核心是追求人性的最终解放,实现这一目的的方法和手段,前期提倡人道主义,改造国民性,后期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赞成无产阶段革命和专政,主张以斗争的方式实现其理想,。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学术思潮,社会语言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但它的思想渊源却可以追溯到欧洲19世纪末的社会学思想和美国20世纪初的实证主义思潮。同时,社会语言学的观点适应了20世纪中叶社会政治环境日益尖锐的语言问题。本文对社会语言学产生的思想渊源和现实基础进行了阐释与论析。  相似文献   

3.
精神分析学说作为一种世界性思潮,对20世纪的中国文坛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的思想和作品也曾受到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并且对它的接受经历了一个过程,从接纳吸收到分析批判,再到借鉴其中的合理成分,作为战斗的武器,用它来深刻地揭示社会问题。这一转变过程我们从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真正系统、完整地提出新民思想的第一人。20世纪初,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在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对比中西文化巨大差异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进行反思,提出了改造国民性,提高国民素质,重塑新型国民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5.
孙涛 《科技信息》2010,(35):I0373-I0374
辛亥革命是20世纪初震憾世界的大事,伴随着这场革命,20世纪初的中国兴起了规模空前的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排满思潮。正是这股排满思潮动员起成千上万的民众走上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奋勇地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去。  相似文献   

6.
鲁迅和夏目漱石是20世纪中国和日本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文学家,他们分别是中日两国现代文学象征性的存在,尽管两位身处异国,并素未谋面,但他们借助文学表达国民性改造、启蒙民众的理想与初衷是一致的。以鲁迅的《阿Q正传》和夏目漱石的《哥儿》为代表性文本,通过对二者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文本细致研析,挖掘出其隐匿的丰富思想内涵,找寻出两位文学巨匠在创作上的异同,从而完成鲁迅和夏目漱石在跨越国界基础上的精神链接。  相似文献   

7.
鲁迅小说人物性格中的奴隶根性问题,是从鲁迅的国民性主张角度考察他的小说而提出来的一个研究课题。鲁迅说自己从事小说创作,目的在于改造国民性。如何使所创作的小说起到改造国民性的作用呢?鲁迅认为办法是在其中发露国民性的劣点,使人们知道自己的病症之所在,这样便可以对症下药,设法加以疗治。本文所探讨的,就是鲁迅的发露国民性劣点的意图在他的小说创作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8.
十九世纪是一个资产阶级的世纪,在20世纪初登上思想舞台的鲁迅,从一开始就有着终结这一世纪的明确意识。他将十九世纪理解成由物质与众数这两个方面所构成的文明类型,在与十九世纪正相反对的意义上,以非物质主义与个人主义为基本原则,做了一个构造二十世纪文明的思想尝试。在鲁迅的视野里,二十世纪文明将摆脱十九世纪文明所形成的客观梦幻之世界,而展开为主观与自觉之生活。  相似文献   

9.
“新民”思想是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空前深重的民族危机从外部推动“新民”思想的形成,严复等人宣传的西方近代社会科学知识为“新民”思想的兴起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武器,日本国民性改造运动的成功则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马玥  郭庆斌 《科技资讯》2006,(26):246-247
反思型教师教育思潮20世纪80年代首先兴起于欧美,进而影响世界范围内的教师教育界。本文试对该思潮的思想渊源及兴起原因做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鲁迅先生提出的“立人”思想是一个具有终极价值的文化命题。本文通过对“立人”主张的深入认识,进一步探讨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提高个体的人的素质对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国民性改造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一般重要的思潮,陈独秀国民性改造思想在这股思潮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股思潮,本文试图从对国民劣根性表现的揭示、国民劣根性形成的原因、国民性改造途径等几个层面,对陈独秀国民性改造思想进行一些个案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20年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西方各种戏剧流派传入中国,其中现实主义戏剧思潮蓬勃兴起,在这种背景之下,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迅速传播开来,掀起了一场"易卜生热",使易卜生这位"现代戏剧之父"被中国人熟知,而其中《玩偶之家》的影响尤其之大,鲁迅、胡适、郭沫若等文学大家都对娜拉这一形象进行了中国式的解读,进而又对易卜生思想进行了解构与重塑。  相似文献   

14.
鲁迅毕生专注于中国国民性研究,其围绕国民性问题所论述的各个方面和观点,己伸展到该命题的各个重要领域,从其对国民性这一命题思考的深度、幅度及广度来看,在理论和实践上己构建了独特的自我思想体系,其思想体系中论及的国民性形成的特殊时代背景、国民性批判的理论武器、国民劣根性的根源、理想的国民性、如何改造国民性等方面无不具有超越时代的前瞻性,对当代中国人思想的建构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鲁迅毕生专注于中国国民性研究,其围绕国民性问题所论述的各个方面和观点,己伸展到该命题的各个重要领域,从其对国民性这一命题思考的深度、幅度及广度来看,在理论和实践上己构建了独特的自我思想体系,其思想体系中论及的国民性形成的特殊时代背景、国民性批判的理论武器、国民劣根性的根源、理想的国民性、如何改造国民性等方面无不具有超越时代的前瞻性,对当代中国人思想的建构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期,中国面临被外国列强瓜分的危险,先进知识分子为了挽救自己的祖国,积极地寻找新的理论,尼采哲学在这时来到中国。尼采影响了鲁迅对人类的看法,其思想是鲁迅关于个性解放和思想革命的看法的真正源泉,尼采反传统的批判精神也影响了鲁迅。鲁迅受其影响,先后创作了《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等作品;但由于生活时代的不同,鲁迅最终形成了有别于尼采的新风格。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鲁迅进行文学写作的目的在于改造国民性,就像他在许广平的信中说的:"最要紧的是改造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全不行的."而改造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核心是反奴性,其对象主要是知识分子了.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工人阶级生活状况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当时主要的社会思潮如新自由主义、集体主义、费边社会主义都对英国工人福利思想进行了总结和宣扬,这对工人阶级福利的提高、福利理论的完善和国家调控下福利国家的形成起到了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从19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开始萌动的宪政意识,迅速发展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并与当时国内的宪政运动互为表里。关于立宪思潮,清末思想界对其作了多方探讨,包括:立宪政治与中国政治发展的关系;立宪政治诸要素如国会、宪法等;实行宪政的程序步骤。立宪思潮在20世纪的中国颇有影响:立宪政治是对专制政治的否定和批判;立宪思想是近代中国在学习西方道路上的又一次跨越;立克思潮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推进着近代中国政治体制变革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黄兰堞 《科技信息》2010,(20):118-118
欧洲联合统一思想由来已久,自古以来就出现了许多不同的主张、思潮,影响了欧溯一体化运动的发展.本文介绍了20世纪前半期几位重要的欧洲政治家、思想家关于欧洲联合统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