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最高级最复杂的精神活动,创新意识的激发要求构筑相应的精神机制:构建宽松的学术环境以培育自由的创造心态;拓宽学术视野以培育开放的学术心态;注重道德修养以培育责任意识和协作精神;培育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意识以激发创新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
民族的创造力,需要国家创新体系的支持和培植,国家创新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需要各部门、各行业创新机制的培育、合作与竞争;在创新体系的建构过程中,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肩负着重要责任;以贯彻学术民主精神和培养作者队伍为己任的高校学报编辑工作者,其自身的建设性品格和创造性成果尤为重要。合乎学术生产规律的“学术链”制度,不仅是展示编辑工作主体创新意识的成功形式,也是培育学术创新机制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3.
凡仁相 《河池师专学报》2003,23(B12):99-101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介绍化学学科发展史,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重视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学术自由精神,是大学精神最重要最深刻的内涵。大学精神对于提升人的层次、弘扬人性、铸饭人格,培育自由自觉意识和创新意识都具有重要作用。要培养大学精神,促进人才全面发展,必须摒弃一切向钱看和盲目追随社会热点或把学校当成单一化、规格化人才生产工厂的错误观点,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建立有利于人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机制。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科技创新活动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科技创新活动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  相似文献   

6.
在PLC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应努力探索教改之路,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高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7.
张永刚的系列著作具有三个鲜明的特征:一是高扬理性旗帜,捍卫启蒙精英意识;二是宽容的艺术心态,进步的人文意识;三是敏锐的理性精神和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8.
浅谈技工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敏 《科技信息》2010,(27):I0256-I0256
创新教育是指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9.
张永刚的系列著作具有三个鲜明的特征:一是高扬理性旗帜,捍卫启蒙精英意识;二是宽容的艺术心态,进步的人文意识;三是敏锐的理性精神和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10.
乔布斯留下了伟大的精神财富——创新精神,我国的高等教育也正展开着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主的教学改革.中文信息处理专业人才的培育,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以创新意识为主,在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上不断创新,以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多层次人才.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科普要适应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并简要论述创新主要是知识创新;培育增强国民创新意识是当前科普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努力开展有关培育增强国民创新意识的科普活动。  相似文献   

12.
要把研究性学习方式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整合起来,就需要以课堂教学内容为主要载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以探究式学习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审视教材,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批判性精神。同时还应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创新教育是指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聋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聋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出创新人才是当今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下面就谈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激发聋生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4.
《华东科技》2012,(3):16-17
纵观现今各地的人才引进,多采取住房、事业启动费、子女入学、生活安置以及配偶安置、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也越来越注重发掘和培育创新人才,调动人才的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潜能。 其实说白了,这些做法的目的不外乎两点:“安居”和“乐业”。  相似文献   

15.
人性化战略具有学校文化战略特性和"以人为本"的特点,给人以情感温暖,心理疏导和精神力量,培育健康文明的社会心态。学校营造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和科学研究氛围,实施大学文化建设工程,以弘扬学校的大学精神为核心,以引领优秀人才培养、引领学术发展、引领社会服务为目标,以文化载体,文化品牌和校园环境建设为重点,推进大学文化传承,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16.
创新教育是指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在当今计算机教育中,转变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环境,激发创新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大学精神是一种立足于大学教育的主体性实践。张扬并涵养着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高层次的精神理念与境界。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精神及其建构有着特定的内涵和规律,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凸现和彰显学校的主体地位和精神,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意识,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营造具有师范特色的校园文化,培育学术与创新精神,是当前高等师范院校建构和高扬大学精神的根本任务和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李福坤  刘军 《科技信息》2007,(29):193-193
国家意识是国民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舆论战中,国家意识是凝聚军心、激发官兵战斗精神的重要途径,是爱国主义的基础,是促进祖国统一的精神纽带。因此,在舆论战中,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官兵国家意识的培育。  相似文献   

19.
徐晓霞  李德  耿瑞阳 《科技信息》2013,(19):204-204
国家意识是国民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舆论战中,国家意识是凝聚军心、激发官兵战斗精神的重要途径,是爱国主义的基础,是促进祖国统一的精神纽带。因此,在舆论战中,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官兵国家意识的培育。  相似文献   

20.
创新能力的培养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而民族创新精神的培养关键在教育。小学语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通过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对事物的质疑以及树立学生的批判精神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