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戴望舒诗歌创作深受法国象征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戴望舒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自觉传承和对象征主义的接受与融会意识构成其创造性的诗歌美学观。戴望舒的创作实现着中西诗学“融会”的道路,在20世纪30年代将中国新诗推向一个新的更为丰富的艺术领域。  相似文献   

2.
戴望舒接受法国象征主义诗艺影响,除了诗歌语言中的音乐性和散文性因素,还有象征主义特有的"暗示"手法。后期,戴望舒又受超现实主义诗艺影响,在诗歌创作中尝试运用超现实主义技艺,丰富了现代诗的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3.
诗歌是人类特有的语青符号,是人类精神生存的特殊家园。诗歌能够给灵魂带来欢乐,通过虚构和幻想,诗歌创作足以唤起对抗精神疾患的力量。本文试图结合“长吉鬼才”李贺以及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先驱波德莱尔的经历和作品,初步揭示诗歌创作对诗人心灵治疗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4.
波德莱尔被称为象征主义的鼻祖,他的《恶之花》被称为象征主义的开山之作。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长期受到波德莱尔的影响,在创作中大胆借鉴他的象征和感应理论,并在吸收波德莱尔的文论的基础上融入中国传统诗歌的意象和美学原则,做到了中西合壁,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诗歌理论,他被称为中国象征主义诗歌的集失成者。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庞德与艾略特的交往,庞德对艾略特<荒原>的影响.分析了庞德与艾略特诗歌创作及理论上的差异和共同点.庞德的诗歌创作代表了意象主义诗歌的经典;艾略特是英美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他们诗歌创作的共同特点是主张诗歌的自律、含蓄以及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使用活的生活用语,创造新的节奏和意象等.  相似文献   

6.
文章指出戴望舒在诗歌创作中把外来诗歌审美思潮和中国传统诗歌美学进行了成功的嫁接,使中国新诗在向着现代化与民族化的道路上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相似文献   

7.
诗歌是创作主体的情感情绪“显然外化”的文学样式,也是较其它文学样式更贴近时代情感、时代情绪的文学样式,对李金发象征主义诗歌创作时代背景的梳理,可以看出他由“热血青年”到“追求荒诞美”的生命历程、其诗歌“社会情绪化”的过程,以及“否定”、“逃遁”的社会情绪特点。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庞德与艾略特的交往,庞德对艾略特《荒原》的影响。分析了庞德与艾略特诗歌创作及理论上的差异和共同点。庞德的诗歌创作代表了意象主义诗歌的经典;艾略特是英美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他们诗歌创作的共同特点是主张诗歌的自律、含蓄以及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使用活的生活用语,创造新的节奏和意象等。  相似文献   

9.
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是中西合璧的结晶,它继承了中国古代诗词的传统,又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通过《雨巷》与波德莱尔《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的比较研究,发现这两首诗在意象营造与主题追求上有着某种惊人的相似,前者受过后者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创造社后期诗人穆木天的前后期诗歌创作发生了显著变化,即由早期的追求“纯粹诗歌”的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转向了后期的“为民族斗争服务”的现实主义;由推崇李白“飞翔在天堂”转向了学习杜甫“涉足于人海”;由创造幽微飘渺的诗的意境转向了追求直白朴实的艺术特色。考察穆木天诗歌创作的转变及其成因,对于理解和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某些文学现象和历史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戴望舒早期作品的音乐精神主要体现在对格律的追求上,后期戴望舒所追求的内在音乐精神,是一种基于生命体验而产生细微的诗歌情绪,并通过意象象征化和现代口语入诗的方法来达到这种音乐精神.  相似文献   

12.
革命现实主义诗歌流派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历了多种艺术风格、艺术流派的并存和竞争,二、三十年代之交,新诗呈现出空前的丰富与多样,当时诗歌战线上存在着多种文学思潮和流派。有以新月派为代表的唯美主义文学思潮和流派,有以戴望舒为代表的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和现代派。左联成立以后,带来了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中兴,左联开展的新诗歌运动,承继二十年代后期蒋光赤为代表的后期创造社、太阳社的无产阶级诗歌,出现了以殷夫、蒲风为代表的革命现实主义诗歌流派。本文拟从新诗发展的角度审视革命现实主义诗歌流派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相似文献   

13.
意境的创造,在中国传统诗歌中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追求。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为中心的“现代派”诗歌,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诗艺,以中国艺术传统固有的价值标准和审美趣味为基础,在现代新诗中重构东方式现代诗的意境。首先表现为对意象的注重。运用感性形象烘托暗示人类心灵情思,摈弃架空的理想抒情。在意象选择上表现出浓郁的古典特色,创造了不言情而情自无已的诗歌境界;同时在意境构建中承继传统意境创造中的悟觉思维:以象为基础、情为中介、理趣为归宿。达到“诗情智化”,是对古典诗歌精髓继承中的现代性超越。  相似文献   

14.
美英诗人艾略特作为后期象征主义的代表,在30~40年代成为西方诗坛盟主,整整统治了半个世纪。他以深厚的哲学修养和文学基础,独特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在诗歌创作中开创了新颖独特的象征主义诗风。他的象征主义丰碑式作品《荒原》,完整地体现了他自己独特的象征体系,包括复杂的象征暗示手法,神话传说系列,玄学宗教思想体系,广博的典故征引,以及诗人为建立自己的象征体系而提出的“非个人化”、“客观对应物”诗歌理论。要读懂《荒原》是困难的,但读懂《荒原》,对于了解西方现代文明社会精神荒芜的本质,又是十分必要的。把握艾略特象征主义表现的独特性及其象征体系内涵特征,对于我们读懂理解《荒原》,不啻是掌据了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5.
戴望舒,历来被认为是“现代派”诗人.但这是个太笼统太宽泛因而也是不确切的结论。确切地说,戴望舒是我国30年代“象征派”的代表诗人。戴诗富于情思美、象征美、散文美与音乐美。他对中国新诗的贡献,主要在于:(一)创作了一批风格独具的诗篇,强调了一种“文质并茂”的诗美学观.(二)创造了无韵自由诗体,丰富了中国新诗的品种。(三)推动了中国新诗史上象征诗派的发展,促进了它走向成熟。戴望舒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应当受到尊重。  相似文献   

16.
“我们总是想到诗作者对社会的责任。做一条蚯蚓在田地里翻土吧,而不要做寄生的螟虫栖息在水稻上,即使后来化成了美丽的蝴蝶,也是不足取的”。这是邹荻帆在粉碎“四人帮”后出版的诗集《布谷鸟与紫香丁》后记中的一段话。读了这段话,使人感到:这位老诗人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不仅几十年如一日在“诗垦地”上翻土,而且在诗论园地上耕耘。 邹荻帆的诗歌评论,题材较为广泛。除对新人新作的推荐外,还有对当前创作倾向的评论,外国诗歌的评介,学习毛泽东诗词的体会,对当代名作的剖析,以及诗艺札记等等、这些文章,大都散见于《文艺报》《诗刊》以及湖北等地的文艺刊物上。 诗歌评论的任务,在于通过具体作品的评论,通过对各种诗歌现象的分析,回答诗歌运动和诗歌创作提出来的实际问题,以推动诗歌创作的发展。邹荻帆的诗评,是努力按这个要求做的。开国初期,诗歌创作涌现了大量歌颂党、歌颂人民领袖的诗歌。这些作品有不少是写得成功的。但也有些诗歌作者,对在中国土地上发生的翻天复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当代诗歌受西方象征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颇大,从五四新诗到20世纪70、80年代的朦胧诗都可见到象征主义的影子。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有人发现象征主义的诗歌理论与我国古代的诗论有许多相同或类似的地方。意象主义者们津津乐道的现代话题,其实在我国古代诗人的诗里都可以找到。象征主义领袖马拉美诗歌理论与中国传统诗论有着相似之处,还可将他的诗歌和我国古代诗人李贺的诗歌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18.
针对达州诗人龙克诗歌创作的“疼痛”现象和倡导的“疼痛诗学”,指出龙克以“疼痛”为词根或关键词,不仅由此出发去理解、拷问诗歌,雄心勃勃地建构他的“疼痛诗学”;而且,疼痛也像一道血迹斑斑、永难愈合的伤口。无休止地到处撕咬着他的诗歌。阐述了在经历、穷尽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花样繁多的革命性语言方式和文本样态之后,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的标举“疼痛”既是龙克个人新的写作生长点的突破口,也是当下中国诗歌新的写作生长,最。  相似文献   

19.
中国诗歌创作的主流意识是反映积极的人生理念 ,表现健康的思想情调 ,而诗歌创作在艺术上应力求达到“入神”的最高境界 ,从而使诗歌创作达到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完美的统一 ,充分发挥诗歌的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20.
李金发在1925年出版《微雨》,标志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发端,至30年代,戴望舒又成功地对其进行了整合,使之臻于成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主义诗歌最重要的意义乃是开辟了一条古今融合,中外融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路子。由于它的基本特征是“远离现实,深掘内心”,所以它在反映现实方面显得无力,但在艺术上的成就却令人瞩目。现代主义诗歌的艺术特征是鲜明的,一是具有唯美主义倾向;二是抒发忧郁的情思;三是追求纯诗的理想;四是远距离审美。这些艺术特点被其他诗歌派别所吸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新诗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