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数字化x线摄影双能量减影技术在诊断小儿腺样体肥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3例儿童患者进行鼻咽部数字化X线摄影双能量减影检查。最终以CT扫描或手术病理为参考标准。结果在43例患者中,对于腺样体肥大的显示效果数字化X线摄影常规图像组清晰显示32例,双能量减影组清晰显示40例(x2=5.46,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于鼻咽腔的显示效果数字化X线摄常规图像组清晰显示35例,双能量减影组清晰显示42例(X2=4.4,p〈0.05)有统计学意义.数字化x线摄双能量减影软组织图像能清晰显示肥大的腺样体与狭窄的鼻咽部气道,数字化x线摄影双能量减影对病灶显示明显优于常规数字化X线摄图像。结论数字化X线摄影双能量减影技术能有效去除周围骨组织影像对气道重叠,使气道显示更为清晰,对气道狭窄情况的诊断更为准确,便于进行鼻咽部气道测量.对临床诊断以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的患者引入循证护理的措施及效果。方法通过运用循证护理理论,确定70例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需要解决的护理问题,寻找最佳护理措施。结果 7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术后并发症减少,大大降低了造影带来的安全隐患。结论运用循证护理,显著提高了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小波分析的X线医学图像噪声综合抑制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分析理论的医学X线图像噪声的综合抑制方法.将X线图像的试验处理结果与邻域平均、中值滤波去噪处理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能消除噪声提高图像质量,而且有效地保留了影像中丰富的细微影纹和边缘信息.  相似文献   

4.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logra-phy,DSA)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化的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的减影技术,是新一代血管成像方法,Nudelmdn1977年获得第一张DSA图像后逐渐应用于临床。国内80年代中期引进,继1986年刘氏率先报道了DSA120例临床应用分析后,1988年凌峰等报道过DSA在神经外科的应用。我省于90年代引进DSA造影设备,在神经外科的应用,迄今尚未见报道。现将笔者所作的选择性脑血管造影79例的结果报告如下。l病例资料木组79…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辅助治疗鼻咽纤维血管瘤的护理。方法:回顾性总结了本科1997年~2008年以实施DSA检查及栓塞肿瘤供血的25例鼻咽纤维血管瘤患者的护理经验。结果:25例均一次性造影、栓塞成功。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辅助治疗鼻咽纤维血管瘤可大大降低手术危险性及术后复发率,减轻病人的痛苦,护理人员应具备相关新业务,新技术的护理知识。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住院精神病患者口服氯氮平后引起吸入性肺炎的X线影像。方法:对2010年至2011年住院精神病患者口服氯氮平后引起吸入性肺炎56例患者的胸部X线影像进行分析。结果:病灶影像为肺内单发或多发斑片状模糊影,而流涎是氯氮平治疗早期最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大约64.3%的患者出现流涎。结论:应密切观察服用氯氮平患者的病情变化,必要时进行胸部X线检查。  相似文献   

7.
探讨周围型肺癌影像(X线/CT)表现的诊断价值. 回顾分析了28例周围型肺癌的影像资料及病理学/细胞学结果. 周围型肺癌典型影像表现为:1)结节及小片块状影;2)球型病灶或肿块,边缘可有毛刺征、分叶征、侧缘线征、胸膜凹陷征及空泡征;3)肿瘤血管或血管集束征;4)增强前后CT值变化明显( 30Hu).  相似文献   

8.
针对医用X线CT成像系统的多色能谱X线在成像过程中出现的CT图像硬化伪影,会降低图像质量,干扰诊断等问题,需要对CT硬化伪影进行校正.本文对于单介质水和水骨混合物分别提出了一种基于投影空间优化的多项式拟合校正方法.首先,构建投影校正模型和理想投影模型;然后,将构建的投影校正模型与理想投影模型做对比,差异最小时确定校正系数;最后,把校正系数代入投影校正模型中再重建图像.经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多项式拟合校正方法能够很好地去除CT硬化伪影,提高图像精度,对CT的精准定量分析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讨论了双能量减影的基本原理后,详细地讨论了双能量减影中的图象匹配问题,为了获得较好的图象匹配特征点,采用概率统计方法对原图进行了预处理.本文提出了几种匹配方法,尤其是分段选择匹配方法具有实际应用意义,最后给出了各种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0.
胸部X线平片及螺旋CT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部X线平片、螺旋CT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24例肺隔离症病人,其中叶内型22例,叶外型2例(包括膈下1例).所有病例都有胸部正侧位平片及CT平扫、增强扫描,1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DSA)检查.结果:患者胸部平片表现为肺内结节、团块状影(19例),囊性病变(5例).CT表现为含气体或液体的囊肿或软组织肿块(20例),病变周围见肺气肿(4例).螺旋CT对异常供血血管显示率为75%.结论:胸部X线平片对肺隔离症的发现及定位有价值,螺旋CT,尤其是增强螺旋CT加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和曲面重建技术(CPR)能清楚显示主动脉异常供血血管,且对肺部病变的评价具有其它检查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是肺隔离症的最有效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1.
介入医学图像处理意义重大,本文论述了一种医学图像处理技术--峰值保持数字减影技术(PH-DSA),该方法最突出的优点是造影剂用量低,约降到普遍方法用量的1/3。  相似文献   

12.
布尔雷唐变换及其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三维重建中数字减影(DSA)的成像模型不够精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二值图像的二值投影模型-布尔雷唐(Radon)变换。在连续域内,给出了布尔Radon变换和逆变换的定义,证明了完全重建条件。讨论了布尔Radon变换的4个性质,利用这些性质和三角多项式逼近方法,很好地解决了有限角和稀疏投影下的二值重建问题。  相似文献   

13.
数字血管减影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有关减影技术及成像过程中各种可能对图像质量产生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微机化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设计了包括视频匹配放大器,数字量输入输出接口板等硬件电路,将来自X光设备输出的视频信号,经A/D转换,量化,通过PCL总线移入计算机的内存,转换成可为计算机直接处理的数字信号。在研究中,利用直方图均衡,灰度的线性和对数拉伸,模糊增强及数学形态学滤波,递推滤波技术等处理,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影象对比度,提高了图像信号的信噪比,增强了感兴趣区信号,降低了背景噪声及非感兴趣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四肢血管病变的影像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磁共振血管造影(3DCE MR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对四肢血管病变的诊断.方法选择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四肢血管疾病参与研究,行3DCE MRA 与DSA检查.这些动脉根据狭窄程度和显示满意程度分级和分类.以DSA图像为金标准来比较3DCE MRA图像.结果本组中3DCE MRA测得动脉狭窄程度和长度较DSA略高,但二者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3DCE MRA与DSA有很好的一致性,是四肢血管病变较为理想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相移数字全息技术中,分别采用二步算法、三步算法、四步算法及全息数字相减技术,实现了对相移数字全息图数字的重现.通过对比由于参考光束的相移误差在不同情况下重现像的质量,表明二步算法比已有的算法能得到质量更好的重现像.  相似文献   

16.
针对磁共振血管成像的特点,提出了一个系统框架,将其中的血管表示为具有一定逻辑结构且保持原血管拓扑结构的特征树,先通过预处理提取出血管并进行三维细化,再递归跟踪血管骨架生成特征树并进行遍历提取出血管的分支点和端点.考虑到实际图像的复杂性,进一步引入森林来完全描述血管树.利用该系统可以进一步实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成像的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血管的三维重建,对于临床血管图像的实验证明了该系统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旋转DSA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评价旋转DSA对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西门子Artis FA 数字血管造影系统,对15例可疑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正、侧位造影和旋转DSA,比较常规DSA和旋转DSA对疾病的诊断能力.结果在15例被检查者中,旋转DSA和常规DSA检查结果相同,有1例动脉瘤患者在正位与载瘤动脉及周围血管的解剖关系显示不清,侧位不能显示动脉瘤.1例动静脉畸形患者供血动脉与周围血管重叠,在常规DSA上显示不清.结论常规DSA的图像质量好于旋转DSA,但旋转DSA的动态图像并不差,对病变的诊断可提供更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双能量一次曝光法能量减影的基本原理,阐述了采用此技术进行选择性地提取人体肺部骨组织和软组织的理论基础,说明了应用软件方法实现能量减影的具体步骤,其中包括通过散射校正和硬化校正等提高处理质量的过程,最后给出了实验结果,并用三维曲面图加以分析.结果表明,能量减影方法能显著提高肺部细密组织的成像效果,便于更加明晰地发现病灶的部位,为诸如肿瘤的前期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提出一种针对运动的机械、液压装置的数字式动态测量方法。以通用的可编程中规模集成电路8253制成电路板,并采用PC总线,能与IBM系列80X86计算机方便地接口。测试精度可达10-4以上,响应很快,并能根据运动方向进行加、减计数;可用于机械、液压装置或机器人手臂的运动控制。  相似文献   

20.
为了保证再现像清晰的细节再现,同时降低全息记录对CCD的要求,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图像相减的消除离轴全息零级衍射斑的方法,同时用计算机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快捷,即使在零级像和共轭像严重重叠的情况下,也能较好地消除零级像的影响.因此可用于全息的实时检测,且不会造成信息丢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