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辞章的四大要素为"情"、"理"、"景(物)"、"事",其中"情"与"理"为"意";"景(物)"与"事"为"象"。而"意"与"象"之所以能连结,甚至互动,自来虽先后有"比兴"与"移情"、"投射"之理论加以解释,却都不尽圆满;于是有"格式塔"心理学派"异质同构"说之出现。试着参酌这种学说,分别就辞章中意、象之连结或互动,先探讨其相关理论,再举几首古典诗词为例作说明,然后综合起来略作美学之诠释,以概见"异质同构"在辞章意象中的奥妙表现。  相似文献   

2.
辞章的四大要素为“情”、“理”、“物(景)”、“事”,其中“情”与“理”为“意”、“物(景)”与“事”为“象”。而“意”与“象”之所以能相互联结,如依据“格式塔”心理学派,就有“异质同构”或“同形说”的解释。而这种“异质同构”说用于解释意象的形成,是被公认比“移情”、“投射”说更为精确的。因此以此为基础,将辞章四大要素进行联结,除了可就个别意象由“异质同构”推扩至“同质同构”外,也可再就整体意象拓大到“异形同构”与“同形同构”,加以呈现。而无论是哪一类的“构”,都有“单轨”、“双轨”与“多轨”的不同,以造成其变化。  相似文献   

3.
一篇辞章之内涵,就"意象"而言,乃由"意象"之形成、表现、组织与统合等层层迭合而成.如以其篇章组织来说,则涉及的就是"章法",而"章法",简言之,乃梳理内容"本末先后"之逻辑规律或模式;如镇定"意"与"象"之"二元",单单就其"本末先后"来看,既有"移位"的"先意后象"与"先象后意",也有"转位"的"意、象、意"与"象、意、象".本文即着眼于其"转位结构",先探讨其理论基础,然后观察其辞章表现,以见出意象"转位结构"之梗概.  相似文献   

4.
辞章意象乃由"意"与"象"互动而形成。若着眼于某一种"意"来观察,可以发现它能透过多种不同的"象"来传达。这种互动模式表现在辞章作品中,即是"一意多象"。本文以"思乡意象"与"闲适意象"进行例析,除了能考察辞章具有"一意"可藉由"多象"来表抒的文学现象外,亦归纳出"思乡"与"闲适"在"一意多象"方面,较为典型的意象系统。  相似文献   

5.
语文的能力是出之于先天(先验)的,而辞章的研究是成之于后天(后验)的;前者乃就顺向的创作(写)而言,所呈现的是"(0)一、二、多"的逻辑结构;后者却就逆向的批评(读)来说,所呈现的是"多、二、一(0)"的逻辑结构。通常,语文的能力,含"一般能力"、"特殊能力"与"综合能力"等;而辞章的研究,如对应于能力,则主要含意象(狭义)、词汇、修辞、文(语)法、章法、主题、风格等。由于前者应用于"由意而象"(写)的顺向过程,而后者则着眼于"由象而意"(读)的逆向过程;再加上"形象"、"逻辑"与"综合"三种思维之牵合,使得先天能力得以因与后天研究接轨而一一确认,而后天研究也得以因与先天能力接轨而回归生命。由此可证明两者始终是顺逆对应、融贯为一,而形成"多"、"二"、"一(0)"的螺旋结构的。  相似文献   

6.
"一象多意"是个别意象内部独特的一种偏义现象.所谓"一象多意" ,是指同一种"景意象"或"事意象",能用以表达各种不同的情意思想.本文以"流水意象"与"入梦意象"进行例析,除了印证"一象"能够蕴含"多意"的文学现象外,更归纳出"流水意象"与"入梦意象"典型且多元的"一象多意"意象系统.  相似文献   

7.
修辞艺术,主张将"现实美"转化为"艺术美",在美学上,涉及"实(原型)"与"虚(变型)"、"同形(异质)同构"、"配称(匀称)"与"统一"等内容。以此为范围加以探讨,凸显出修辞"转化"之重要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意境”是我国古代美学上的一个概念。在现代的美学理论、文艺理论、文艺批评上,这一概念也早已普遍应用开了。“意境”一词,含义隽永,结合得极妙。“情与景会,意与象通。”境要有意,才深邃邈远;意要寓于境中,才生动、形象、感人。因此,意境是形象与情感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以“境”而言,应见形、见人、有景而且传神;就“意”而言,则是情、意、理、趣、味等的结合。  相似文献   

9.
梁成 《广东科技》2007,(6):144-145
意境,是主观与客观、虚与实、情与景,也就是"意"与"境"的高度统一,是从有限达至无限的体现宇宙生命之道的艺术境界.中国园林中的意境产生于园林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赏者意情意景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当客观的自然境域与人的主观情相统一、相激发时才产生园林意境.  相似文献   

10.
章法与章法结构,是完全建立在"二元对待"的基础之上的.而"二元对待"又是宇宙创生、含容万物的根本规律.以这种规律来观察宇宙创生、含容万物的历程,可以用"多"、"二"、"一(0)"的螺旋结构加以概括.因此章法也对应于此,形成这种结构若从创作面看,形成的是"一(0)、二、多"的顺向结构;若就鉴赏面看,形成的是"多、二、一(0)"逆向结构.其中的"多"主要是指各个辅助结构;"二"主要是指核心结构;"一(0)"是指一篇辞章之主旨与所形成之风格、韵律、气象、境界等.其中核心结构"二",既可彻上归于"一(0)",又可彻下统合"多"(辅助结构),地位十分重要.本文即着眼于此,举例探讨,以见章法之核心结构在一篇辞章中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1.
优秀散文家和诗词歌赋大家,每每"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李健吾雨中登泰山,"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李乐薇的空中楼阁"不养鸟而鸟语盈耳";黄河浪则把悠远的的思乡之情寄托于榕树中;李太自托激愤于梦中的天姥山等.凡此种种,无不有感于物而情溢于胸.  相似文献   

12.
托物寓怀是诗歌的重要抒情特性,李商隐大部分的咏物诗都借景抒情,托物寓怀,都是有寄托的作品.这些寄托诗体现出一种寄托层次,有言与意的区别、情与景的区别、心与物的区别、显与隐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学的意境理论从思考"境"与"象"到探讨"情"与"景",经历了一个自发的却内在地合乎逻辑的历史发展过程,审视这一发展过程对于我们把握意境理论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14.
王夫之《堇斋诗话》以“意”为论诗主旨,并把“意”展开为“情”、“景”两要素。“势”作为“意”的下属形态,与“情”、“景”一样构成了“意”的丰富内涵。这一切,皆源自先儒所揣摩出的心性“中扣”之度对从生活到做诗各种活动的生动性把握。  相似文献   

15.
———古典诗歌赏析例谈 明振来(阳新高中,湖北 阳新 435200)  古典诗歌的赏析与教学,要遵循诗的特征。诗为何物?“诗者,志(情、意)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何以言志?“立象以尽意。”(《周易·系辞》)这些古人之论道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根本特征:诗的功  相似文献   

16.
托物寓怀是诗歌的重要抒情特性,李商隐大部分的咏物诗都借景抒情,托物寓怀,都是有寄托的作品。这些寄托诗体现出一种寄托层次,有言与意的区别、情与景的区别、心与物的区别、显与隐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象”这个概念,渊源于先秦哲学领域,一般指酷似于某人某物的形体状貌,也指文学艺术作品中创造的艺术形象。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味外之味、韵外之致、景外之景等,都是我国道家和释家诗学传统的一些概念,其来源是老子对“道”的阐释,即“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思想。文人便将“言外之意”、“韵外之致”、“象外之象”当作自己最高的审美标准,以求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在<庄子>内篇中,实际上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情".联系庄子的时代背景,追随庄子的哲思理路,可以澄清种种对庄子之"情"理解的偏见,对庄子之"情"作出全面而合理的阐释.其文中的"情"字既有"情况"义,又有"情感"义.而庄子的情感世界,包含有一般的情绪、感情("天情"),经过理解的本真之情("理情")和对世界整全、生命本体的情怀("至情")三个不同层次.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元代散曲创作成就最高的少数民族作家贯云石散曲中景、情写气图貌的特色.有的通过景物描绘把主体情感外化、物化;有的是比较客观地模山范水,展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有的是仅供主体感情评价的自在之景,作者抒何情,直言道出,不必寄寓于景;有的直接以情、意造境.景与情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情貌无遗”,使贯氏散曲具有较强的艺术魁力,同时也使其散曲形成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0.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概括出来的一个最具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有人把它称为华夏美学的核心,可见其在华夏美学中的地位。意境范畴的形成可以上溯至先秦道家、魏晋玄学及隋唐佛学本体论的讨论,可以上溯到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意与象、象与象外、形与神、虚与实、情与景、言与意的有关论述,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