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7 毫秒
1.
谈审美意境     
本文就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中的重要课题“意境”进行了诸方面的探讨和研究。首先,援引历代文艺理论家的看法,认为“意境”就是有情之景,有情之境;其次“意”与“境”浑然一体,二者的辩证关系无庸置疑,只是在作品中,各有所侧重罢了。而“意境”的美学价值正在于它通过“移情”作用,创造出情与景浑、形神兼备的审美境界。既然,“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与批评的重要美学范畴,那么,笔者认为,要想创造“意境”,含蓄是最重要的手段。最后,观众的想象和联想是审美意境完成的重要因素,观众和艺术家互相促进,水涨船高。  相似文献   

2.
梁成 《广东科技》2007,(6):144-145
意境,是主观与客观、虚与实、情与景,也就是"意"与"境"的高度统一,是从有限达至无限的体现宇宙生命之道的艺术境界.中国园林中的意境产生于园林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赏者意情意景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当客观的自然境域与人的主观情相统一、相激发时才产生园林意境.  相似文献   

3.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苏轼生活在宋代,关于意境的理论尚未到达王国维时代那样系统、深入、完整。但他继承总结前代作家意境交融的表现手法及理论,在词作意与境的交融上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方式:一是情随境生。苏轼在一些词的创作中,并没有自觉的情思意念,而是生活中遇到某种物境,忽有所悟,于是借对物境的描写表达自己的情意,达到意与境的交融。如《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该词上片写景,以明朗的色彩,描绘生机盎然的春光。下片由溪水西流触发  相似文献   

4.
意境是景与情的交融,客观的境与主观的意完美结合。舞蹈是通过直观可感的,富有审美价值的,动态的人体来传情达意状物抒情的。只有将创作者的主观情感灌注在舞蹈中,把"形"与"神"、"情"与"景"有机的统一,才能创造美的意境。  相似文献   

5.
皎然的诗“境”说对中国意境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诗“境”说分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是情与景、情与理的融合。而深层结构是在表层结构的基础之上,力求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6.
意境的现代性研究中衍生出了许多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如意境的形象性问题,意境与意象的关系,意境的美学性质等等。意境是特种艺术形象,是由语象、意象依某种美学规则建构而成的三维空间形象,是实境和虚境的结合体,并以虚境的存在显示其独特的美学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7.
朱光潜认为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实是“无我之境”,而“无我之境”实是“有我之境”,其实,他们对意境内涵的理解是一致的,只是对意境分类的角度不同。叶朗认为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分割裂了意境中情感和意象的关系,其实是叶朗误读了叔本华美学中的一个概念。  相似文献   

8.
提起《春江花月夜》,几乎是无人不知,这是琵琶曲中的代表作,多少年来在中国的文化生活中,有着不可代替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琵琶的演奏技法和乐曲越来越新,更多样化了,如何把握琵琶的传承和更新、发展,这其中就包括琵琶的演奏意境的问题。什么是意境?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意境是作品整体呈现给欣赏者情真意切、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是内容与形式统一的整体。意境让欣赏者通过想象、联想,如身入其中,在思想上受到感染。成功的优秀艺术作品往往能使情与景、意与境、形与神和谐交融,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要使琵琶在演奏中达到…  相似文献   

9.
郭风散文诗刻意描绘准确而又单纯的形象,抒发强烈而又真挚的感情,同时又闪耀着深邃而又隽永的哲理光芒。在创作实践中,他善于缘情造境,寓理于境,使形象、情感与哲理有机契合,创造出了清丽幽雅、含蓄隽永的“郭风式”散文诗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0.
黄桂连 《科技信息》2009,(27):174-174
如何使学生兼具舞蹈艺术的“情”、“意”、“境”,使他们在舞台上能够“随心而舞”呢?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改革探索。  相似文献   

11.
“意境”史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境”又称为“境界”,单言曰“境”。作为美学概念的境界,是指作者主观情意和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具一定深广度的艺术形象。意境和境界两者的涵义基本一致,亦稍有不同,境界有时可在别的场合使用,如精神境界、思想境界等;而意境一般用于文艺领域,指艺术达到的某种境地、品界。  相似文献   

12.
人的心灵是知、情、意的统一,是理智感、审美感、道德感的统一。结合作者的数学教学,阐明了在数学教学中要加强美学的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  相似文献   

13.
意境新论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作为主观情意和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它是主客观结合的产物。完整连续的空间性是意境形成的基础。情绪的弥漫性是意境形成的灵魂。意境是完整连续的空间性和情绪的弥漫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正> 所谓教学情境,就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境”是教学环境,既指物理环境,如教室的布置与陈设,也指教学双方的关系。“情”是指洋溢在境中的师与生、生与生双方之间的感情交流,情因境升,境为情设,情境统一合谐为情境。 他设教学情境是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因为它是课堂教学全过程中的最优状  相似文献   

15.
“言志”与“缘情”——论中国美学的儒道互补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美学很早就发现艺术创作内在的情与理的不可分割的审美统一关系,艺术虽然包含理性概念,但其中的情感内容又远非理性概念所能穷尽。儒家传统的“言志”说和道家传统的“缘情”说,分别代表中国美学对艺术内部思想与情感关系的解释的两条不同的美学路线。儒家美学的“言志”说主张“理”是艺术内在的情与理相统一的基础,文学所表现的情感内容应该符合伦理道德规范并受其自觉的节制与指引,由此而发展为“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结合”的传统。而道家美学的“缘情”说,认为“情”是艺术内部的情与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舞追求意境美。所谓意境美,就是情景交融,讲究主观的意与客观的境的完美结合;是形神兼备,追求内在神韵,要求气韵生动传神;是虚实相生,追求意生象外,在动静结合中蕴含丰富韵味。舞蹈通过直观可感、动态的人体进行传情达意、状物抒情。在情景交融、形神兼备、虚实相生中,创造出中国古典舞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7.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曾把诗歌分成三境:物境、情境、意境(他说的“意境”指的是以内心意念来构成的意境)。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似乎也涉及到“三境”说:“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元曲亦然。”两位艺术大师在“三境”的具体含义的论述上固有不尽人意之处,但对我们研究《野草》的意境创造形式,却大有启发。作为散文诗,较之小沈、戏剧等体裁的文艺作品,往往更具浓烈的主观抒情色彩,更具  相似文献   

18.
塑造良好的公务员形象,除了靠制度这种“硬”手段之外,还要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软权力”。公务员这一群体的特殊身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及人民利益至上的内核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公务员形象塑造的特殊而又重要的作用。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公务员形象,一要做到知、情、信、意、行的统一;二要坚持人民第一的原则和将心比心的原则;三要培育公务员精神。  相似文献   

19.
1 作为中国古典美学和古典艺术重要范畴的“意境”,其研究在我国至少已经有一千年的历史了,其间经历了一个孕育、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研究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诸如唐代皎然的“取境”说,司空图的“思与境偕”说,宋代严羽的“兴趣”说,清代王夫之的“情景”说以及王士祯的“神韵”说等等。到了清末民初,王国维先生集前人研究之大成,并借鉴康德、叔本华的有关美学思想,在其《人间词话》中提出了“境界”之说,对意境的內涵,意境的分类以及意境的创造等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从而使,意境乃至中国诗学与美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20.
《庄子·内篇》记载、塑造各类“物”和“人”的形象,这些形象内涵丰富,意有所指,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本文试从动物形象群、植物形象群、人物形象群各自的形象对照关系来分析由此产生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