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系统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对川东北陆相地层主力烃源岩进行了系统评价,对油、源进行了精细对比,查明了非常规油气的成藏特征。分析认为陆相地层须家河组、自流井组和千佛崖组发育大量有效烃源岩甚至优质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各地区各层系TOC平均值介于0.41%~2.99%之间,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Ⅲ型,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Ro介于1.3%~2.0%之间),具有良好的生烃潜力,可成为该区中、下侏罗统非常规油气的主力烃源岩。经油源对比及成藏特征分析,发现中、下侏罗统陆相非常规油气来源于陆相烃源岩,未显示海相油气来源,说明由于陆相储层异常致密,导致油气运移困难而源内或近源成藏。其中,元坝–阆中地区千佛崖组的油气来自于自流井组烃源岩,自流井组的油气来自于自流井组及须家河组两套烃源岩。宣汉–达县地区的油气来自于须家河组烃源岩。下侏罗统泥页岩具备页岩气形成的条件,中、下侏罗统致密砂岩具备致密砂岩油形成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普光地区陆相地层烃源岩主要发育在上三叠系须家河组、侏罗系自流井组和千佛崖组,以局部盖层为主,由须家河组及以上地层的泥质岩构成,储层主要为须家河组须二及须四段砂岩。通过对烃源岩特征、储层条件、盖层分布、圈闭类型及成藏模式等成藏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认为普光陆相地层具有较好的生储层搭配及盖层,为陆相气藏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生烃凹陷控制气藏的分布范围;燕山期的古隆起(古斜坡)控制着油气运聚的方向;断裂及裂缝起着输导和改善储层的双重作用;其中后两个因素通过沟通油气源、有利沉积相带和形成圈闭等作用控制着普光陆相天然气的成藏。  相似文献   

3.
致密油资源是青西油田非常规油气中最现实、也是最容易获得突破的领域。从烃源岩、储层、盖层及储盖组 合等方面,深入探讨青西油田下白垩统下沟组致密油的成藏条件。结果表明:青西油田下白垩统下沟组和赤金堡组烃 源岩厚度较大,有机质丰度较高,干酪根类型较好,生烃潜力大;储层物性较差,为低孔低渗致密储层。但研究区内构 造活动强烈,不仅有利于形成富集油气的圈闭,而且还能改善储层的品质,发育的构造裂缝以及构造溶蚀裂缝是下白 垩统下沟组致密油藏的主要储集空间;下白垩统下沟组及中沟组泥岩、古近系泥岩和膏盐岩为主要盖层,生储盖组合 包括自生自储型和下生上储型两类。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二叠盆地Wolfcamp统构造、沉积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烃源岩、储层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深入剖析了Wolfcamp统致密油成藏条件,探讨了致密油成藏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Wolfcamp统具有致密油富集的优良地质条件,发育一套优质烃源岩,以硅质泥岩和钙质泥岩为主,并和储层呈现"下源上储、源储互层"的优良配置关系。致密油产层和产能分布主要受烃源岩、储层和源储配置控制。烃源岩特征为最核心的控制因素,它决定了资源丰度;储层特征和优良的源储配置关系决定了致密油主要产层、油气运移方式和排烃效率,是致密油富集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以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藏为例,探讨其成藏过程及成藏机理。通过对川中地区典型构造单井的生烃史模拟发现,不同构造须家河组烃源岩的生烃过程整体上具有相似性。经包裹体均一温度、自生矿物K-Ar法测定年龄和裂缝充填矿物ESR法测定年龄确定了川中地区须家河组油气成藏的3个期次,前2期分别为侏罗纪期间成熟和高成熟的烃类流体向储层中的充注,后一期为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隆升调整,对早期天然气藏改造并再次成藏的过程。川中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天然气成藏具有三大特点:天然气近距离运移;天然气以游离相充注为主;隆升过程中天然气的泄压膨胀对天然气成藏具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天然气富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点探讨了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藏的成藏模式、成藏主控因素及天然气富集规律,旨在预测天然气聚集有利区域。致密砂岩气藏具有埋藏深、物性差、产量低的特点,但勘探潜力巨大。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勘探和发现的天然气主要集中于川中、川西、川北的须二、须四、须六段,气藏总体表现出充满度不高、低部位含水饱和度偏高、储量动用比例偏低、储集层含气范围有限的特点。通过须家河组烃源岩和轻烃的对比,以及对须家河组成藏组合的研究,表明须家河组天然气藏具有多元供烃、近源聚集、岩性控藏、油气转化、晚期调整的成藏模式。须家河组天然气藏的富集主控因素,一是三叠系烃源灶分布控制了天然气来源及充注程度;二是构造作用强度控制圈闭的发育与分布区域;三是有利沉积相带和成岩相带控制天然气聚集的场所与规模。天然气主要富集在构造隆升低缓区、断裂活动适中区、储层相对发育区。  相似文献   

7.
通过油源对比确定海拉尔盆地南部贝尔凹陷不同区域主力烃源岩层,分析源岩有机质类型、丰度、成熟度,重点研究贝尔凹陷不同区域主力烃源岩的演化特征,结合包裹体测温技术,综合分析烃源岩对于成藏的作用机制,探讨其勘探方向和重点潜力区。研究显示,贝尔凹陷的油源在平面上具有不完全一致性,B13井区原油母质源于南屯组烃源岩,H8井区原油可能来自南屯组和铜钵庙组烃源岩的共同贡献。贝尔凹陷油气成藏期次主要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在伊敏组沉积晚期至青元岗组,烃源岩进入成熟阶段排烃注入;第二阶段在青元岗组沉积以来构造运动导致已形成的油气藏重新调整二次注入成藏。综合认为H8井北部、B13井区的西南部构造带及HC5井区东南部为重要的勘探潜力带。  相似文献   

8.
以成盆、成烃和成藏理论为指导,应用总有机碳质量分数(w(TOC))、岩石热解、镜质体反射率(Ro)和气相色谱分析(GC),结合油源对比,综合研究并评价巴布亚盆地东部中侏罗统—下白垩统5套最具代表性的烃源岩,在此基础上提出勘探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巴布亚盆地东部中侏罗统Magobu组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评级为中等—很好,有机质类型以Ⅰ型与Ⅱ型为主,主要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是最具有生烃潜力的烃源岩;研究区中、上侏罗统烃源岩发育在冈瓦纳大陆裂解阶段,随着埋深加大,逐步进入成熟阶段,与采收的原油具有很好的亲缘关系,是研究区的主力烃源岩;提出3个有利勘探区带,按勘探潜力由大至小排序为Papuan褶皱带南部—Aure褶皱带范围内的Ⅰ类油气勘探区带、Fly台地东北部—Eastern高地—Papuan高地范围内的Ⅱ类油气勘探区带以及Fly台地西南部范围内的Ⅲ类油气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9.
烃源岩排烃期与储层致密期匹配关系是致密砂岩油气成藏机理及富集规律研究中尚未得到很好解决的关键问题。在大量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排烃门限理论、孔隙度演化规律和构造演化背景,以有机质成熟度Ro为纽带,探讨了烃源岩排烃期与储层致密期之间的匹配关系。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等特征的分析,认为芦草沟组烃源岩为一套较好-好的烃源岩,以Ⅱ型干酪根为主,处于成熟演化阶段。应用生烃潜力法对芦草沟组烃源岩的排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Ro达到约0.73%(埋深约3 200 m)后,烃源岩进入排烃期,开始大量排烃。鉴于芦草沟组砂泥岩互层特征以及Ro与埋深的正相关性,用烃源岩Ro的演化来反映紧邻(互层的)地层的埋深变化。通过对实测岩心孔隙度随埋深演化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埋深超过约2 700 m(对应Ro约0.6%)后,芦草沟组孔隙度普遍小于10%,整体进入致密期。考虑到Ro的不可逆性,认为芦草沟组致密油具有"先致密,后排烃(成藏)"的特征,该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为芦草沟组致密油的近源成藏(充注)过程提供了有利地质条件,烃源岩排烃条件决定了宏观上致密油富集区域。  相似文献   

10.
烃源岩排烃期与储层致密期匹配关系是致密砂岩油气成藏机理及富集规律研究中尚未得到很好解决的关键问题。在大量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排烃门限理论、孔隙度演化规律和构造演化背景,以有机质成熟度Ro为纽带,探讨了烃源岩排烃期与储层致密期之间的匹配关系。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等特征的分析,认为芦草沟组烃源岩为一套较好-好的烃源岩,以Ⅱ型干酪根为主,处于成熟演化阶段。应用生烃潜力法对芦草沟组烃源岩的排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Ro达到约0.73%(埋深约3 200 m)后,烃源岩进入排烃期,开始大量排烃。鉴于芦草沟组砂泥岩互层特征以及Ro与埋深的正相关性,用烃源岩Ro的演化来反映紧邻(互层的)地层的埋深变化。通过对实测岩心孔隙度随埋深演化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埋深超过约2 700 m(对应Ro约0.6%)后,芦草沟组孔隙度普遍小于10%,整体进入致密期。考虑到Ro的不可逆性,认为芦草沟组致密油具有"先致密,后排烃(成藏)"的特征,该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为芦草沟组致密油的近源成藏(充注)过程提供了有利地质条件,烃源岩排烃条件决定了宏观上致密油富集区域。  相似文献   

11.
为了综合评价四川盆地陆相烃源岩,应用含油气盆地数值模拟技术,定量恢复了研究区主要烃源岩层系的成
熟和生排烃史。首先,分别建立了盆地的热力学、生烃动力学模式、机制及相关地质模型,其次,选取古热流值、沉积
水表面温度、古水深作为模拟参数,对四川盆地重点研究区20 多口井进行了模拟。研究表明:四川盆地陆相系烃源岩
具有3 个生烃高峰期和两个排烃高峰期,成熟及生烃史总体表现为“分区演化、差异成熟、西早东晚”。层位上须三、
须五段生、排烃量较大,其次为下侏罗统和须一段,总的排烃效率以须一段和须五段较高。平面上川西地区生烃量最
大,其次为川北-川东北地区和川中地区。研究认为:以须家河组和中、下侏罗统为烃源岩的油气系统分别是川西地
区和川北-川东北地区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2.
四川盆地页岩气藏和连续型-非连续型气藏基本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四川盆地是一个多旋回叠合盆地,发育了两套海相优质烃源岩(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其有机质成熟度高(R_o=1.5%~6%),绝大多数地区普遍不利于页岩气藏的形成;另发育两套海陆过渡相(上二叠统龙潭组和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优质烃源岩,其成熟度相对较低(R_o=0.7%~3%),在川西南-川南地区具有较有利的页岩气勘探前景.四川盆地页岩烃源岩排烃效率高, 为大规模油气藏提供了烃源;多存在晚期快速隆升调整过程, 为吸附气的解吸创造了条件.页岩气藏经历了早期地质条件优越、生物气高效成藏,中期深埋地腹、原油裂解气快速成藏,晚期快速隆升、脱溶气和解吸气调整成藏等过程.四川叠合盆地油气藏具有多样性特征, 发育了从非连续型到连续型完整序列的油气藏类型.典型的非连续型气藏主要是指构造圈闭(以及部分构造-岩性圈闭)气藏,其圈闭相对独立,非连续分布, 储集空间类型以孔隙型为主.震旦系威远气田、川东石炭系气田群及川东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气藏群等具有相对典型的非连续型气藏特征.非连续型-连续型过渡气藏介于连续型气藏与非连续型气藏之间,呈分散状或连续状分布, 圈闭类型多以复合圈闭为主,可发育有裂缝圈闭(川东南二叠系阳新统气藏)及岩性圈闭(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藏).储集空间以裂缝型或次生溶孔为主,非均质性强,普遍存在异常高压.四川盆地连续型气藏应以页岩气藏为主, 但现今未有成功勘探开发页岩气藏的实例.四川叠合盆地具有多旋回构造-沉积演化、优质烃源岩分布的区域性、储层的非均质性和天然气的活动性,及油气成藏经历了生物气、吸附气、裂解气、脱溶气和解吸气演替等多样性特征.因此,四川盆地的油气勘探和研究应形成常规与非常规、连续型与非连续型、原生与次生油气藏的立体勘探和研究局面, 尤其应加强非连续型-连续型过渡油气藏特征、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新疆三塘湖盆地侏罗系油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三塘湖盆地不同层系生油岩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二叠系生油岩和侏罗系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采用生物标志物多因素对比、甾萜化合物指纹对比、稳定碳同位素类型曲线对比等方法进行了油源对比。研究表明,侏罗系原油的组成特征与侏罗系生油岩抽提物的组成特征差别较大,两者无亲缘关系,而与二叠系生油岩抽提物化学组成比较接近,且有较好的对比关系。这说明侏罗系原油来源于二叠系的生油岩。  相似文献   

14.
川东北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烃源岩生烃动力学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川东北地区大隆组烃源岩的生烃特征,选取广元矿山梁大隆组的暗色泥岩进行了Rock-Eval(开放体系)热模拟实验。同时选取飞仙关组抽提物进行了金管(密闭体系)热模拟实验以确定大隆组原油裂解成气特征。通过热模拟实验数据对成烃动力学模型进行标定。标定的大隆组泥岩样品动力学参数揭示其样品活化能主要分布在(190—230)kJ/mol之间,平均活化能为212 kJ/mol。川东北地区大隆组成烃史指出大隆组烃源岩自210 Ma左右开始大量生烃,到170 Ma(中侏罗世)干酪根生烃基本结束。油裂解成气主要发生在(180—160)Ma期间。川东北地区大隆组开江-梁平海槽和广元-旺苍海槽内平均生气强度为(10—20×108)m3·km2,大隆组烃源岩累计生气量达到32.63×1012m3。大隆组烃源岩生烃期短,成烃期较晚,对成藏贡献大。  相似文献   

15.
东濮凹陷西南部有石炭系-二叠系和沙三段两套主力烃源岩,其生烃能力及对油气成藏的贡献影响着该区勘探层系和目标的评价,尤其是沙三段能否生气、气藏是否混源等存在不同的观点。应用碳同位素、稀有气体同位素、天然气组分、色谱-质谱等多种地球化学方法,进行了油、气源对比及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研究认为,沙三段烃源岩有机质以Ⅱ2型~Ⅲ型干酪根为主,丰度较高,为差-中等烃源岩;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有机质以Ⅲ型干酪根为主、丰度高,为好-优质烃源岩。工区原油来自沙三段;沙三段烃源岩具有先生原油,再进入高成熟阶段生成具有重碳同位素特征的煤型气的特点,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主要生成煤成气,两种气混合成为工区重要的天然气来源;两套烃源岩共同供烃的区带是该区最有利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6.
探索川西拗陷新场构造带须二段气藏类型,为致密砂岩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源储配置关系研究、流体特征分析、天然气运聚特征研究、单井生产动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断层沟通输导网状供烃和源储直接接触面状供烃是研究区须二段气藏主要的供烃方式。由此将研究区须二段气藏划分为"断层输导型"和"源储相邻型"2大类5亚类。晚期断层输导区和优质源储直接接触区具备良好的油气成藏组合关系,是须二段有利的油气分布区。  相似文献   

17.
龙女寺构造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女寺构造须家河组天然气藏为较典型的岩性油气藏,其圈闭闭合高度低、储层致密、气水分布关系复杂。分析了须家河组气藏的烃源岩、储集岩、盖层和圈闭条件,认为其成藏条件优越;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技术和Easy%Ro化学动力学模拟技术重建了烃源岩的生烃演化史,结合构造演化再现了须家河组气藏的充注过程,将其分为3 个成藏阶段,中侏罗世末期的油气初次充注期,白垩纪末的大规模充注期和喜马拉雅期的气藏改造和重新定位阶段。指出了须家河组岩性气藏成藏的主控因素: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是物质基础,古今构造均处于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储集物性和圈闭闭合高度控制了气水的分布,局部裂缝发育带则是成藏及高产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台九区块葡萄花油层油气成藏规律,采用油气分布与成藏条件叠合分析方法,研究其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和模式。结果表明:油源断裂附近高砂地比区是油气成藏的有利范围;局部正向构造是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砂岩厚度控制油气纵向聚集层位。油气成藏模式为:下部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气沿油源断裂向上输导运移,在姚二三段盖层的遮挡下,向葡萄花油层两侧砂体大于20%的地层发生侧向分流运移,最终在油源断裂附近的正向构造内的断层遮挡、断鼻、断层-岩性和砂岩透镜体圈闭中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9.
采集东道海子凹陷的烃源岩样品和油气样品,对样品进行有机碳、热解、饱和烃色谱及碳同位素等地球化学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东道海子凹陷烃源岩进行评价,研究认为石炭系烃源岩为一套高—过成熟的有机质类型差的中等烃源岩,二叠系烃源岩为一套成熟—高成熟的有机质类型好—较好烃源岩,侏罗系烃源岩为一套成熟的有机质类型差的中等烃源岩。该区油气成因复杂,通过油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及油气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既有来源于二叠系烃源岩的原油和天然气,也有来源于侏罗系的原油,还有来源于石炭系的天然气。油气成因的复杂导致油气成藏期次的多样,油气的成熟度及油气包裹体研究表明,既有一期成藏的油气,也有多期成藏的油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