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卷烟产品在烟支加工过程中,卷烟机会自动检测并剔除空头、松头、漏气等存在质量缺陷的废品烟支,如果废品剔除率(以下简称剔废率)较高则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ZJ112型卷接机组由移位寄存器实现烟支剔除和堵塞检查.对于剔除分析,以目标重量取样、缺嘴烟支的吹拢和剔除、空头烟支的剔除为例,分析了SRM取样阀、搓烟轮剔除阀、检测轮剔除的烟支检测和剔除过程;对于堵塞检查,以搓烟轮堵塞为例,分析了堵塞检查算法的设计原理.从分析过程可以看出:新的烟支剔除和堵塞检查类似于模块化程序设计,有较好的可移植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3.
文章介绍了卷接机组烟支质量检测系统选通脉冲的产生及时序逻辑关系,分析了因同步装置故障使同步信号异常而引起好烟支被误剔除的原因,对烟机的维修和保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有效控制卷烟机梗签剔除带来的烟丝消耗和烟支质量下降问题,对含梗签烟支数量、烟支中梗签含量和梗签中烟丝含量三种卷烟机的梗签剔除效果评价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梗签标样照片和烟支中梗签含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达到了既降低烟丝消耗又保证烟支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ZJ17卷烟机重点机械参数对细支卷烟质量的影响,通过单因子和全因子试验设计,分析了桨叶辊偏移量、吸丝导轨宽度、烟舌入口高度等不同机械参数对卷烟过程消耗和物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桨叶辊偏移量为5 mm时,综合剔除率相对较低,物理指标相对更稳定。(2)吸丝导轨左、右宽度分别调整为6.8、7.2 mm时,综合剔除率相对较低,物理指标相对更稳定。(3)烟舌入口高度、烟舌出口高度、铲丝刀出口高度分别调整为6.0、4.2、5.8 mm时,综合剔除率相对较低,物理指标相对更为稳定。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烟支硬度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对烟支物理指标检测方案进行优化,提升卷烟质量监督水平.本试验以3类卷烟泰山(东方)为试验材料,分别设计不同检测方案、挡烟板位置、预压时间、压缩时间、压缩速度、环境湿度、贮存时间来对烟支硬度进行测定.烟支检测全项时硬度明显高于单独检测出的硬度;随挡烟板位置的增加,烟支硬度检测值先下降再上升;预压时间、压缩速度对烟支硬度检测结果影响不显著;不同的测试环境湿度会引起烟支水分变化,进而导致烟支硬度检测值产生变化;1个月内硬度不会发生明显变化,但是随着贮存时间延长而增长.应适当优化烟支物理指标检测顺序或方案,设置挡烟板位置为距离接嘴端55 mm,降低测定环境湿度为60%±2%,减少烟支贮存时间或控制贮存环境湿度,及时维护测定设备,以提升质量监督水平.  相似文献   

7.
烟支密度的微波检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烟支密度的微波检测原理.基于微波的特性,当烟支穿过微波谐振腔时将导致腔体产生谐振频率的偏移和幅度的衰减,不同密度的烟支所导致的偏移和衰减不一样,通过测量这2个变量便可得到烟支的相关数据.实践证明,在一定条件下使用微波在线检测烟支密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微型烟支分切器为卷烟工业实验室提供了新装置和新工艺,通过其应用表明,这种装置具有制样成本低、烟支无损伤或变形、能够实现短支烟、滤棒和烟支吸阻的同步分析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烟支密度是卷烟产品的一个重要的指标,烟支密度的大小不仅影响卷烟的内在质量,同时也影响着烟支的重量、硬度、吸阻、烟支端部落丝量等物理指标。由于烟丝在烟支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烟支密度同时也反应出烟丝在烟支内的分布情况,也可反应出卷烟机劈刀的位置,劈刀的位置影响着烟支松紧头的位置,烟支松紧头的位置对端部落丝量、空头烟、散头烟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对烟支密度的检测方法只有靠人工检验,检测的过程复杂,工作量较大,耗时长,环节多,人为因素较多,检测结果的误差也较大,且人工检测无法分析烟丝在烟支中的分布情况。通过微波水分(密度)仪不仅可以检测出烟支的密度,也可以分析出烟丝在烟支中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卷烟高速生产过程中烟支表面成像和污点检测问题,设计了一套光学系统,使烟支外表面能均匀地成像于传感器上,得到展开的无变形图像。通过静态与动态试验,验证了该系统可在10 000支/min速度下拍摄到烟支的无变形图像,并能辨别出不小于1 mm×1 mm的污点。因此,本文设计的系统能替代原有光学系统,满足卷烟生产中对烟支表面污点检测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烟枪是卷烟机烟条成型系统的关键部件之一,也是在超细烟支设计中关键的难点和重点。它的设计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卷烟机部分卷制超细烟支的成败。本文通过对烟枪部件在由烟支直径7.8mm到烟支直径5.4mm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入手进行探讨,对烟枪做了重新设计,使在卷制超细烟支直径5.4mm时,烟枪部分不飞烟末,烟支的直径及圆周度依然达到较高标准。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PASSIM型卷烟机烟支重量控制系统的烟支成品率低和电气故障率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TMS320LF2407A DSP的新型烟支重量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同时详细介绍了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措施:系统硬件设计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接口电路、劈刀位置控制电路和CAN总线接口电路等几部分;软件设计主要包括主程序、数据采集子程序、模糊控制子程序和劈刀位置控制子程序等.实验结果表明,新型烟支重量控制系统具有更高的控制精度和更小的烟支质量标准偏差,它可有效地提高烟支的成品率;同时,该系统还具有可在线监控和易于实现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正>厦门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卷包车间共有30台套设备,卷烟设备与包装设备间的烟支输送由RTS输送系统完成,所以RTS输送系统的完好性对产品质量的保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司对残支的定义是破损长度大于5.0mm的烟支(包括滤嘴头)或严重压损半支以上。残支为I类质量缺陷,一旦发生残支就为B类质量事故。RTS输送系统造成的烟支残支虽然出现概率低,但是严重程度高,发现难度大,追溯困难。  相似文献   

14.
王汉岭 《科技资讯》2012,(11):100-101
为提高S200型废烟回收机回收细长烟支(本文特指烟支长度97(32+65)mm,烟支圆周17mm,烟支重量0.575g/支烟支)残次烟回收效率,在保证回收烟丝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设备结构及工作原理分析,从工艺和实践的角度,适当调整设备的蒸汽流量、工艺流量、风门开度、筛网目数及风门隔板相对角度等参数来改善细长烟支残烟烟丝的回收过程。实践表明,通过对S200型残烟回收机相关参数的优化调整,回收的细长烟支残烟烟丝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烟丝整丝率显著提高,回收烟丝中含纸率高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实测出丝率55%,整丝率稳定在61%左右,大大提高了细长烟支残烟回收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烟支重量与常规物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了烟支重量与常规物理指标的测定,分析了重量与常规物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建立了一元回归线性方程。通过研究得出烟支重量与硬度、吸阻之间的关系式,为工艺参数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研制出能应用于ZJ116系列卷接机组的细支卷烟生产的接烟轮,利用Creo软件设计了细支规格的接烟轮体和4种不同类型的伸缩手.通过预设4组不同负压风机转速以及4种伸缩手,以生产细支卷烟为对象进行了交叉实验,并分别对轮体以及伸缩手接烟效果进行了评定,其结果表明:(1)负压风机转速对轮体和伸缩手接烟效果影响较大,在对比实验范围内转速越高,接烟越稳定,烟支表面越容易出现压痕.(2)4种不同的伸缩手,以C型伸缩手在不同风机转速的适用性最广且稳定,其原因在于负压孔总面积大.该方法可为其他机型的细支规格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ZJ112卷接机组的结构原理进行分析,给出了烟支短期标准偏差的计算方法,列举了影响烟支短期标准偏差的各种关联因素,进行了原因分析;结合设备实际工作情况,给出了处理问题的相应对策,总结出了解决ZJ112卷接机组烟支重量短期标准偏差超差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8.
自动烟支外观缺陷分类是卷烟厂高速流水线上产品质量检测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卷烟品质和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基于烟草企业的实际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ResNeSt模型的烟支外观缺陷分类方法.首先,针对烟支外观缺陷样本数量不足的问题,采用了迁移学习的方法;其次,针对烟支图像的特征,采用多尺度测试,输入不同尺度大小的图片进行训练;最后,为了更好地提取缺陷特征,提高分类准确率,用h-swish替换ReLU激活函数.实验结果显示,准确率达到了92.04%,提出的方法比另外10种主流网络在分类准确率上更高.  相似文献   

19.
为了实现对卷烟机滤嘴接装部分烟支传递的负压进行实时调节,使用交流异步电机独立驱动风机,选择合适的PI参数来实现烟支传递负压的精准控制,根据实际需求设定负压大小,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试验结果表明:适当的PI参数控制下的负压,对烟支传递的平稳有着明显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机器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20.
烟梗是卷烟的主要原材料之一。在实际生产中,烟原梗中不可避免的含有少量的木质化烟拐。因此在烟梗的预处理过程中必须将烟拐剔除。为解决传统烟拐筛分处在的问题提高烟拐的剔除精度,对传统的烟拐剔除设备进行优化,提出了一种新型螺旋式烟拐剔除机。筛分过程中不易积累烟拐,筛分间隙可调,剔除精度和自动化程度高,进一步完善了梗线的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