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夏季珠江口水域溶解氧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1996年和1999年夏季珠江口的盐度、温度、溶解氧、营养盐等水质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夏季伶仃洋水体溶解氧的表底层浓度存在显著差异.表层的溶解氧浓度与表层的盐度和无机氮浓度都显著相关,而表层营养盐的浓度为表层溶解氧浓度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一个简单的二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径流冲淡水与外海水之间的盐度层化作用比温度层化作用对底层溶解氧的浓度水平影响更为明显.相关性分析显示,水体的层化作用与底层水体溶解氧的浓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同时层化作用与表底层的溶解氧浓度差极显著正相关.潮汐周期循环对层化作用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珠江口水域,夏季表层水体溶解氧的含量水平主要取决于营养盐N的浓度;底层水体溶解氧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咸淡水交汇形成的盐度差的层化作用,潮汐混合通过影响层化作用从而影响溶解氧的浓度.  相似文献   

2.
基于滇池外海的三维水动力?水质模型, 模拟湖泊水动力及水质的动态过程, 识别湖泊水体中溶解氧特征, 并通过设置外部负荷削减情景, 探究溶解氧浓度对底泥内源释放以及氮磷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 1) 由于藻类爆发与水体氧传输受阻的共同作用, 滇池底层水体6—9月间存在较严重的缺氧现象; 2) 溶解氧调控底泥氮、磷营养物质的释放, 进而显著地影响底层水体中氮、磷浓度; 3) 滇池底层缺氧状况的改善对外部负荷削减要求较高; 4) 底泥的磷吸收?释放平衡点溶解氧浓度约为3.3 mg/L, 滇池水体中氮浓度的变化更易受外源负荷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3.
水体大气复氧能力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气复氧是水体中溶解氧的一个重要来源,复氧能力的研究是正确确定水中溶解氧浓度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对大气复氧理论简要分析,指出水体中存在大量气泡情况下,如大坝泄洪下游水体或波浪破碎水体中,不仅需考虑自由液面质量传输,更需考虑气泡界面传质.概括了水体自由界面传质和气泡界面传质计算公式,指出目前还没有一个公式对所有河流水体有较好适用性,而误差较小的公式,也可能漏掉了一个或多个主要的影响因素.引入水体中溶解氧的"有效"饱和浓度和气泡穿透水体的"有效"水深两个参数,指出水中溶解氧的饱和浓度与水深相关,水深越大,溶解氧的"有效"饱和浓度越大,水体中溶解氧浓度愈有可能超饱和.  相似文献   

4.
水体溶解氧含量是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参数.本研究将室内模拟实验和疏浚工程相结合,探讨了疏浚对沉积物-水界面耗氧能力、微剖面溶解氧分布的环境效应.研究结果显示,疏浚具有降低溶解氧消耗能力的潜在长期效应,但是由于还原性物质的暴露,疏浚后新生表层沉积物短期耗氧能力很强;疏浚没有改变到氧气在沉积物-水界面中的传质深度.结果暗示疏浚可能显著提高重度富营养化湖泊夏季溶解氧含量.  相似文献   

5.
底层水体缺氧现象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水体底层缺氧易造成水生生物的死亡,影响了水体的生态环境,造成水质严重下降,因此找出造成水体缺氧的原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一个三维的水动力生态模型模拟并研究了夏季珠江口底层的缺氧现象.分析结果表明,盐度锋面对珠江口水体表底层氧气交换的抑制作用及底层有机耗氧物质对溶解氧的大量消耗是造成底层缺氧现象的主要原因,但潮汐所导致的强混合可以破坏这种缺氧机制的形成;底层缺氧主要与河流输送的耗氧物质有关;作为主要营养盐参与生态系统循环的磷对底层溶解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实验水槽中,通过测量水体中溶解氧浓度的变化,研究不同搅拌速度、搅拌头处于不同水深情况下的复氧过程,以及紊动水体中中性盐和有机物对复氧的影响,并在表面传质系数分析的基础上,摸拟计算复氧系数k2与水深H的关系。结果表明,水体内溶解氧量不仅取决于水气介面传质速率,而且也与水体内氧的扩散有关,紊动水体的复氧过程更与表面紊动动能有关;中性盐的存在对复氧影响较小,而葡萄糖则明显降低复氧速度。  相似文献   

7.
长江芜湖段水体中溶解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长江芜湖段近五年监测数据分析该江段中溶解氧随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呈递减趋势的现状,并用回归分析中相关系数分析了水体中水温、悬浮物、高锰酸盐指数及电导率对溶解氧的影响变化规律.揭示了水体中水温、悬浮物、高锰酸盐指数是影响溶解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弱水动力情势下的水体水温分层是普遍的自然现象.为了研究澜沧江不同水深水库的水温分层与溶解氧垂向分布的关系,于2017年6月(丰水期)、2018年1月(枯水期)对小湾、漫湾、大朝山和糯扎渡4个中游水库(样点实测水深172 m、46 m、53 m、105 m)相关环境因子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小湾和糯扎渡水体出现分层,深度大、水体滞留时间长(142.66 d、158.58 d)所表征的表底能量输入差异大、水体更新慢为分层主要成因;而漫湾和大朝山水体深度小,水体滞留时间短(8.66 d、8.18 d),水体未出现分层.因分层明显,空气对底层水体的复氧受阻导致小湾水库、糯扎渡水库溶解氧浓度垂向差异较大,甚至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倒V"分布模式,在温跃层区域出现温跃层溶解氧极小值(MOM)现象;而漫湾、大朝山等混合型水库因无分层,物质垂向交换频繁,溶解氧垂向差异不大.MOM区域的溶解氧和浮力频率N~2呈显著负相关.大浮力频率表征的密度分层可能导致沉降有机物质停留时间较长,同时对溶解氧扩散的阻隔都是MOM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理水是中西古典园林建造的重要因素之一。中西古典园林中对水体的运用由于文化传统、哲学美学上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在水体形态、水体性格、水的地位作用等方面都体现出巨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水库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藻类直接利用日光、溶解在水中的CO_2和无机盐制造有机物质,形成初级生产力,供鲢鱼、鳙鱼直接摄食,并为二级生产力(浮游动物)提供饵料。同时由于藻类的光合作用放氧,使水体溶解氧含量保持在一定水平(水体溶解氧的60%来自藻类和水生维管束植物的光合作用),供鱼类呼吸和“水呼吸”(指水中化学物  相似文献   

11.
水体治理中鲢鳙生物操纵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针对水体中水蚤类浮游动物的孳生,该文提出利用鲢、鳙鱼对其进行生物控制。在30g/m^3水体的放养生物量下,对微型生态系统中鲢、鳙鱼的生物操纵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鲢、鳙鱼的放养,尤其是混养可有效抑制水体中水蚤类浮游动物的孳生,而且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去除、有机物指标下降、溶解氧水平有所提高。在混养系统中,浮游藻类尤其是蓝、绿藻的生物量也被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从而有效控制和缓解了水体富营养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本文总结了1981年4月~1984年4月我国北方几个湖泊的溶解氧研究的结果。实体调查表明:溶解氧的分布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温度的季节性变化。这里分別将几个湖泊表层的温度~溶解氧进行了初步分析,其表层溶解氧随水温增加而降低。水体的对流混合多发生在春、秋两季,正分层以夏季常见,逆分层仅出现在冬季。随着夏季湖泊热成层的出现,溶解氧也具有明显的分层。水体较深的水库夏季底部溶解氧小于2.0~3.0mg/l,有的月份耗竭,较浅的湖泊则未明显地观察到这种现象。但浅水型湖泊溶解氧的昼夜变化是很小的,日较差为0.67—0.71mg/l。  相似文献   

13.
为了准确评价太原汾河景区水体所处的营养化状态,通过对汾河景区水体的水温、溶解氧、透明度、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叶绿素a、藻类密度等重要污染指标进行测试,并使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TLI)对其富营养化状态进行评价分析,以了解现阶段汾河景区水体富营养化状况,为防止汾河景区水体富营养化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2016年和2017年两个结冰期内对渤海某海水人工养殖池塘冰厚度的变化和冰盖下水体的温度、盐度、p H和溶解氧进行连续观测。冰厚采用超声测距仪定时测量,冰温、水温、盐度、溶解氧和p H分层观测。研究发现,盐度的变化与冰的生长密切相关,而冰厚度的变化主要受气温的控制,p H和溶解氧的变化与水温和光合作用相关,冰融化时p H和溶解氧变化浮动较大,冰融水起到了稀释作用,溶解氧浓度降低。可见,气温影响冰厚和水温,进而间接影响了盐度、p H和溶解氧。观测的养殖池塘水体溶氧含量一直大于8 mg·L-1,没有出现缺氧的情况。p H范围在7. 7~9. 0之间,没有出现异常。养殖池塘内的海参对盐度的耐受范围是20~35,而其栖息的水体底层的盐度,主要是在29. 022 7~34. 028 6间,仅当冰融化时,盐度最低值降到21. 074 8,但在之后再3~5 d内上升至29,可见,盐度的变化是在其可承受范围内。综上分析,温度是决定冬季海水养殖生物存活率的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15.
2016年和2017年两个结冰期内对渤海某海水人工养殖池塘冰厚度的变化和冰盖下水体的温度、盐度、p H和溶解氧进行连续观测。冰厚采用超声测距仪定时测量,冰温、水温、盐度、溶解氧和p H分层观测。研究发现,盐度的变化与冰的生长密切相关,而冰厚度的变化主要受气温的控制,p H和溶解氧的变化与水温和光合作用相关,冰融化时p H和溶解氧变化浮动较大,冰融水起到了稀释作用,溶解氧浓度降低。可见,气温影响冰厚和水温,进而间接影响了盐度、p H和溶解氧。观测的养殖池塘水体溶氧含量一直大于8 mg·L-1,没有出现缺氧的情况。p H范围在7. 7~9. 0之间,没有出现异常。养殖池塘内的海参对盐度的耐受范围是20~35,而其栖息的水体底层的盐度,主要是在29. 022 7~34. 028 6间,仅当冰融化时,盐度最低值降到21. 074 8,但在之后再3~5 d内上升至29,可见,盐度的变化是在其可承受范围内。综上分析,温度是决定冬季海水养殖生物存活率的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16.
水体的溶解氧(DO)是表征水体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为研究金沙江下游向家坝与溪洛渡水库蓄水前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干流河道内溶解氧时空分布特征,2012-07—2013-11(期间向家坝进行了3次蓄水,溪洛渡进行了1次蓄水),在保护区及其上下游干流布设了7个监测站点,对水温、溶解氧质量浓度等指标进行了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1)4次蓄水过程坝下断面均出现了溶解氧过饱和现象;2)开始蓄水后溶解氧浓度与饱和度明显增加;3)支流入汇对干流溶解氧水平会产生一定的影响;4)河道内溶解氧溶度的增加与年际内水温周期变化及水库泄流调度引起的水气掺混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7.
泄水建筑物过流水体剧烈掺气,水气两相间气体质量交换迅速而充分时,可以假定下游水体溶解气体饱和度达到最大值.在此基础上,考虑电站和泄水建筑物过流水体均匀混合后的溶解气体超饱和特性,建立水利枢纽下游水体溶解气体饱和度的预测方法.对哥伦比亚河流域4座水利枢纽和三峡工程溶解氧实测资料进行的验证计算表明,该方法的计算结果均与实测资料相近,且应用方便,可在实际工程中推广.对三峡工程典型库水位下大坝下游水体的溶解氧饱和度的预测计算表明,发生百年一遇以下洪水时,黄陵庙断面的溶解氧饱和度不超过140%;发生百年一遇以上大洪水时,需要在防洪调度的同时进行生态调度,以减免超饱和对水生生物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调水期风场对淮河入江水道高邮湖、邵伯湖输水流场的影响,采用MIKE21 Flow Model建立研究区域的二维风生流数值模型,在盛行风场作用下分析两湖泊的水动力变化与水质更新规律。结果表明:风荷载作用下,高邮湖内形成了多个形态迥异的风生环流,环流的流向、形状与风场的风向密切相关;新民滩控制线的上下级湖面是风涌增减水作用显著的区域,风速越高水位变幅越大,该水位变幅可能导致高邮泵站设计扬程与调水动力不足;风场的剪切拖曳作用对湖区水体与长江水体的更新置换规律也有影响,顺风条件下湖区水体水质的更新速度与程度显著提高,而逆风条件下水体更新强度则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9.
简讯     
我院自动化系研制的YQ—W—1型发酵罐溶解氧测定仪1985年10月由轻工业部机械局主持在石家庄市通过技术鉴定。  相似文献   

20.
洞穴碳酸钙沉积过程中的水形状因素(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穴碳酸钙的成因一直是很多学者研究的对象,特别是对于制约洞穴碳酸钙沉积的因素,研究的文章较多,比如象温度的因素。Pco2因素,水运动因素,界面因素,生物因素等等,作者多年来从事洞穴碳酸钙实验的研究,从水的界面因素及CO2逸出的机制出发提出了水体形状因素的观点,提出水体在不同的形状下,可以导致其沉积速度的不同,而且这种影响可以达到不可忽略的程度,同一体积的水体,由于它所处的不同形状的改变,将导致其沉积速度的很大差异,换言之,处于沉积中的CaCO3水,可以因为其水体形状的改变而产生加速的沉积作用。因此在讨论CaCO3沉积速度的时候,不能忽略其所处的水体形状条件。通过室内不同形状水体(同体积)的对比实验,以及同体积改变形状的实验,提出了水体形状的改变应是影响CaCO3沉积速度的重要因素。由于CO2在水中向空气逸出过程中,要经历一定的路程,当水体形状改变以后,C2Z的逸出路径大大地改变,这是造成沉积速度改变的主要原因。文章也提出,当水体形状被分裂成水沫形状时和水体被充满气泡时,这些形状的改变对CaCO3沉积速度改变最大。洞穴地下河以一种大体积小的水——气界面的状态存在,当以泉等形式递出地表时,它的水体形状改变往往是大水——气界面,小的水深,这种形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