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追溯诉讼中证据裁判运用的历史,考察证据裁判主义确立应具备的条件,有助于澄清人们对证据裁判与证 据裁判主义的模糊认识;阐述证据裁判主义的应有内涵,有助于突出办案法官的应有职能,明晰证据裁判主义与程 序正义的内在联系;我国立法确立证据裁判主义突出意义在于保护被追诉者,充分发挥办案法官职能及增强裁判 的权威。  相似文献   

2.
自由心证原则与证据裁判原则是一对看似矛盾实际上却可以相互补充的原则。本文通过对自由心证原则与证据裁判原则关系的研究,探析法官内心确信与采纳证据证明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杨晟 《科技信息》2009,(26):354-354
自由裁量主义,尤其是对证据的自由栽量有力的促进了司法的发展,也更能使裁判结果趋向于客观真实,因此,法官应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权,以分配和平衡正义。本文试从运用民事证据裁判案件的层面来探讨和规范法官对民事证据的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某些思考。  相似文献   

4.
证据是法院审判定案的客现依据。证据的证明标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则所不同。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我国法院如何审案。定案其证据的证明标准怎样,这切实关系着法院的审判质量。笔者认为三大诉讼中必须竖持主观和客现的统一,既强调法院的职权又应充分保护当事人的各项诉权,从而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5.
可信远程证明是可信计算技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可信证据又是可信远程证明的基础。但是,通过研究现有主要可信远程证明方法发现对于可信证据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证据信息不充分,不能满足可信证明的需求;其次,证据信息组织不够合理;最后,由于可信性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与用户的预期相关,但现有方法中在收集证据时没有考虑用...  相似文献   

6.
行政处罚证据指能够证明行政处罚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材料。行政处罚证据包括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及现场勘察笔录等。行政处罚证明责任是行政处罚证据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机关是实施行政处罚的主体,因而也是负有证明责任的主体。行政机关要履行这种责任,就要是证据充分、确凿,不能“推定违法”。  相似文献   

7.
本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解析了证据、证明和诉讼活动三之间的关系。章认为:证据属于客现的物质范畴,证明属于主观的意识范畴,两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证据和证明,只有在诉讼活动中才得以结合,实现主客观的统一,也才能实现揭露事实真相、准确结案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一部司法诉讼史的核心就是对证据的运用史,从非理性司法证明方式的"神明裁判"的证据制度到理性司法证明方式的"法定"、"自由心证"证据制度无不表现出证据的客观真实与主观信息能量的两个维度。在司法实践中,司法主题是在具体的有法律价值需求的司法环境进行案件审判,故在搜寻,运用证据具便有了客观真实信息和主体的能量,这样在诉讼活动中的证据属性便天然具有了作为证据内部特征的客观的信息和作为证据外部特征的主体的能量。即认为证据的根本属性是客观信息和主体能量的结合体,这便是证据根本属性两个维度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相似文献   

9.
马贵翔 《科技资讯》2008,(34):236-236
证据能力规则的价值主要在于通过排除不合格证据和确保基本事实证明上的高标准为探求真相提供帮助。作为其核心的严格证明范围应限定为定罪事实和重大量刑事实。在适用上应保留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相似文献   

10.
西方诉讼制度的发展经历了由神示证据制度向法定证据制度与自由心证制度演进的过程。随着事实认定规律认识的深化,自由心证制度逐渐取代了法定证据制度,并在大陆法系国家得到了普遍的接受与认同。可通过对现代证据裁判原则、我国立法现状和基本事实认定等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来揭示并完善诉讼中证据裁判原则的相关理论与构建。  相似文献   

11.
行政证据是行政主体做出行政行为的前提与基础.行政证据制度是行政程序法的核心部分.近年来学界有很多关于行政证据的定义、种类、特点、证明责任以及与行政诉讼证据的区别等的研究,从而有利于探索行政证据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以促进行政证据立法的完善.  相似文献   

12.
证据交换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阶段实施的一项重要制度。该制度对于实现公平与效率的诉讼目的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对该制度的规定不尽合理,对当事人的证据知悉权未予充分保护:一是体现在该法第六十五条规定的当事人逾期提交证据的法律后果不清晰、不合理;二是该法第一百三十九条规定允许当事人提交新证据,但对新证据定义不清晰。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强化证据失权,设定提交新证据的门槛,赋予超期举证一方证明是新证据的义务,并在法律中对新证据的类型予以明确界定以充分保护当事人的证据知悉权。  相似文献   

13.
略论电子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电子商务中,电子证据的证据价值与功能日显重要。电子证据是指在计算机或计算机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以其记录的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的电磁记录物,其具有不同于传统证据的特征。在证明力问题上,电子证据既不同于书证也不同于视听资料,应该根据其在具体案件中所起的作用归类,电子证据的保全应引入公证机制。  相似文献   

14.
作为证明公证事项真实性,合法性的公证证据,是整个公证活动的基础与生命线。本文从公证证据的概念与法律特征入手,对公证证据的作用及公证证据制度的现状、存在的弊端做了初步的探讨;指明了公证证据收集、审查的性质、内容、要求。同时,就公证证据收集、审查中应注意的问题做了研究阐释。  相似文献   

15.
郭磊 《科技信息》2008,(18):292-292
参照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2004年修订的《国际审计准则500——审计证据》,我国在新审计证据准则中进一步说明了认定的内容,将获取审计证据对认定的运用单列一章,突出了审计目标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密切联系。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运用各种审计方法所获得的能够起到证明作用,并可以对审计对象的真实情况做出正确评价的依据。收集、鉴定、综合审计证据是审计工作的核心环节,审计人员必须从审计证据入手,加强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最终在审计实践过程中,达到正确地收集、审查、判断和运用审计证据,从而客观公正地做出审计结论。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诉讼是一种逆向的认知过程,受制于时空的局限,裁判者只能依靠证据来认定案件事实,进而适用法律裁断纠纷。作为裁判基础的诉讼证据,具有证据能力和证明力两大属性,证据规则乃至现代证据法即建立在这两个属性之上。我国现行的证据规则简单笼统,粗疏而不具可操作性,缺乏体系性,越来越难以适应日益精细化司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后确立了以当中人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庭审方式,但与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相伴而生的证据规则体系还远未建立,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庭审方式改革预期目标的实现,传闻证据排除规则是有关证据可采性方面的规则,其对正确地认定案件事实与准确地适用法律意义重大,本文首先对传闻证据排除规则的合理性进行了法理分析,然后考察了我国刑事诉讼有关传闻规立法规定,认为我国应当借鉴外国相关立法经验,确立传闻证据排除规则,以完善刑事审判的庭审方式。  相似文献   

18.
电子证据是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产物,从其法律地位来看,视听资料可纳入电子证据范畴。电子证据的认定包括对其可采性的认定和对其证明力的认定,对电子证据可采性的认定主要可从证据的关联性、合法性以及真实性三方面考察;对电子证据证明力的认定主要可以从证据的充分性、可靠性以及完整性三方面考察。据此,可粗略地归纳法庭认定电子证据的几种方式。  相似文献   

19.
韩平 《奇闻怪事》2009,(8):82-83
证据的采用标准不等于证据的采信标准,证据的采用标准是确定某证据是否可以在诉讼或其他证明活动中采用.  相似文献   

20.
张涛 《科技信息》2011,(15):J0417-J0418
保全证据公证中,申请人提交的有关主体资格及与公证事项有利害关系的证明材料影响到公证事项是否受理、如何承办、是否出证。对证明材料取得方式合法性的判断是基础工作,进一步影响到证明材料效力的认定,本文对证明材料取得方式合法性的判断标准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