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统照是五四时期译介外国文学的重要作家。他根据当时绝大部分中国读者对外国文学知之甚少的状况,对欧美重要作家作品予以简要介绍,为中国读者了解西方文学起到引路作用。他以西方现实主义优秀作品为榜样,反对僵死的与生活严重脱节的旧文学。他以外国批评家的理论来解决新文学运动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他不仅翻译了许多外国作家的小说、诗歌,而且从中汲取营养,丰富了自己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网络文学是古老的文学和全新的网络相互融合产生的。一方面,它必然符合文学的根本属性——文学是由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要素构成的一种活动。因此,它产生作为文学活动而存在;另一方面,它的技术属性又使文学在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个层面上发生了众多的变革。  相似文献   

3.
面对暴力、纵欲、强奸等因素充斥文学作品的媚俗现象,文学批评家发出了批评、谴责、抗议之声,这是一种忧患意识和责任感的表现。但大多文学批判是基于对大众文化的同情而对目前文学所作的种种开脱,对文学对读者都很不负责。作为文学批评,应从作家心理开始,目前作家一味地打开无意识的大闸门,心理严重失衡,只是向社会展示那些负面人性。因此,作家要扪心自问,要肩负起对社会的责任,做一些真文学。  相似文献   

4.
新文学广告对新文学的传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对作家、作品的介绍与宣传,扩大了作家和作品的影响;为文学期刊和书局带来了经济来源,使其能继续扩大声誉;提升了新文学读者的接受水平,稳固并增强了新文学的接受群体。  相似文献   

5.
引导学生鉴赏优秀的文学作品,以达到在新一代青年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中学过言教师所应担负的一个重要责任。创作是作家对形象的创造,鉴赏则是读者对形象的感受,品味,体验和认识。鉴赏是创作的继续,作家创”作的终点,正是读者鉴赏的起点。黑格尔说:“艺术作品尽管自成一种协调的世界……却不是为它自己,而是为我们而存在,为观照和欣赏它的听众而存在。”文学是反映生活而又积极地作用于社会生活的,它通过对读者的思想、感情,性格的教育、感染、陶冶、规范达到影响和改造社会的目的。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一定…  相似文献   

6.
师陀作于抗战时期的小说集《果园城记》是一部有着深刻象征含义的文化反思型小说,民族的灾难使师陀客观冷静地反省着中国的命运和前途,完成了对于乡土中国的想象和批判:它既指向中国传统文化,更指向乡土中国进入现代后的文化生存困境。无论从整体还是局部象征上,作家都实现了此种目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小说在古代属于俗文学的范畴。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和“五四”文学革命使中国小说形成了雅与俗的对峙。但之后立即开始了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历程。经过 30年代的进一步交融 ,到了 40年代 ,雅小说与俗小说的界限便越来越趋于模糊 :一方面 ,越来越多的高雅小说作家追求通俗化 ;另一方面 ,通俗小说作家也开始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并十分重视汲取高雅小说的一些创作手法。这种雅俗融合的走向是当时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安徒生在中国——对安徒生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徒生在中国——对安徒生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潘延中国读者对西方现代儿童文学作家所知甚少,但安徒生则是例外。这位丹麦作家在中国的幸运命运使别的西方童话作家只能望其项背,《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中国儿童最熟悉的外国童话作品,他的各类译选本是近20...  相似文献   

9.
关于生存状态及意义的思考,关于死亡的可能和价值的思考,其精神指向超越“家”与宗教的时空局限,综合构成了现代作家本的内核。面对家恨国仇,生离死别,现代作家笔下都结的生死之思清醒且沉重。鲁迅的决绝,萧红的惨痛,钱钟书的智慧,郁达夫的优伤……为人们展示了一幅民族与个人的死生长卷。  相似文献   

10.
三峡民间茶俗表现为一种相当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通过对茶俗现象的考察研究,笔者认为:三峡民间茶俗属于区域性茶文化宝库中的精品,具有地方性、传承性和可欣赏性。  相似文献   

11.
雷武铃  Emily 《世界博览》2023,(15):53-55+52
<正>作家米兰·昆德拉于7月11日去世,终年94岁。令他念兹在兹的观点是,小说家应该匿名隐世,以避免个人生活干扰读者对其小说的理解。作家想表达的一切都已蕴含在小说中,读者应该专注于对作品的阅读,而不是借由窥探作家生活与心理秘密以求对小说的理解。他认为大众媒体的简单化,有害于读者对小说艺术的理解;作为当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活着时像回避病毒一样躲避大众,而他的去世却成了世界性新闻。  相似文献   

12.
近读(接收美学与接受理论)一书,不禁联想到了现代文阅读教学,深感其主要思想对我们有许多有益的启迪。接收美学主要是一种文学理论,它在本世纪六十年代崛起于西方美学界,主要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他们着意于文学的接受研究、读者研究、影响研究。他们认为读者对本文的接收过程就是对本文的再创造过程,也是文学作品得以真正实现的过程,文学作品不是由作者独家生产出来的,而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读者不只是鉴赏家、批评家,而且也是作家,因为鉴赏和批评的本身就是对文学作品的生产,就是文学作品的实现。这样,他们就把读者…  相似文献   

13.
“虚实”是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论中的核心元范畴,它辐射到世界、作家、文本和读者四大层面,涵盖了文学、绘画、书法等不同艺术门类,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极强的生命力。近30年来,不同学人从哲学、美学、文学、艺术、个案及中西比较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研究眼光短缺,盲目重复撞车;缺乏对虚实范畴与文学创作实践的关系研究;对两种指向之间关系缺乏科学认识;中西比较时,忽视了各种范畴术语背后的文化的差异;等等。  相似文献   

14.
三月三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古代日本引入其名称乃至部分习俗,后来与中国习俗融为一体,延续至今。中国三月三节俗的基础内容和含义起源于祭祀高Mei,与生育、乞子,迎接生命的复苏与诞生密切相关。日本三月三节俗在驱灾避邪、保护生命这一点上,与中国大致相同,但在表现形式上大相径庭。中国节俗主要表现为对生命的呼唤和迎接,而日本节俗则主要表现为对灾祸的放逐和驱除,以保护生命。  相似文献   

15.
反讽,做为一种美学范畴或思想感情评价,是文艺作品传达作家意念和情感的一种独特方式。与通过荒诞等手法直接暴露现象与本质矛盾的讽刺不同,“反讽通过嘲弄突出出来”。“反讽的主体从生活情景前后一贯的联系中摆脱出来”,于故事之外,引发读者的理性思维,而作家本人却不把自己摆在明显权威的地位上。反讽与讽刺虽有联系,但其意念指向更为复杂多样。反讽在西方文学中源远流长。亚里斯多德和一些诗人悲剧家,都利用反讽手法,衰达自己的理念和情感。  相似文献   

16.
一、关于标题目前我们正处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各种印刷出版物呈几何积数递增,每一个读者都存在着一个最经济的选择问题,读者首先是凭借着文章的标题所呈现出的第一信息来决定读还是不读。好的文章标题能够调动起读者的阅读注意,使读者的注意力继而指向和集中于文章本身。作为一个编者来说,如何用准确、醒目和富有创造性的标题最大限度地唤起读者的注意,吸引他们先睹为快,至少不致于在信息的第一轮筛选中遭到淘汰是我们每一个作者和编者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笔者以为,一篇文章若要被读者认可,除了要抓好选题的策划和组稿工作、文字加…  相似文献   

17.
《阿Q正传》末节“大团圆”的设计,不但具有很高的审关价值,而且使作品富有持久的影响力。形象的组接,未定性结构的创设,反差心理效应的运用,促使读者挖掘作品深藏的意蕴。作家与读者的思维交流潜于作品又出于作品,这种成功的交流既实现了作家的创作意愿,又达到接受美学所定义的作品的真正完成。  相似文献   

18.
周栋 《科技信息》2010,(34):I0145-I0145
小说叙事方式体现着作家对作品所要展现的生命世界、人生意义的认识理解,是小说意蕴指向的符号信码。本文即想从这一角度探讨沈从文小说《边城》叙事方式与其自我定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历来治词者已注意到北宋词坛上柳永、周邦彦之间的承传和改造关系,但视野往往拘于艺术形式方面,对于他们之间由于审美取向的不同而导致的作品情感意蕴的差异论述不多。从这个角度切入,本文结合作家身世、社会背景和具体作品进行动态考察,描述了北宋词坛上词情由外向型向内省化、审美趣味由俗至雅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20.
借鉴史学、民俗学和语言学的学科研究方法,对江永女书文化中的女子体育宗教信俗的形成、演变及衰落进行了多维考证,提出了女子体育宗教信俗文化修复措施,以寻求江永女子体育宗教信俗保护与传承的合理路径.女书节庆习俗是女子体育宗教的发端,女子体育宗教信俗演变呈“生成-鼎盛-破坏-消失”的文化轨迹,后现代江永女性“中心”与“边缘”的身份发生转换、宗教失范、商业展演成为女子体育宗教信俗衰落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