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基于发展内涵维度的演变,将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的发展划分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环境欠重视的一维目标阶段"、"注重经济发展质量,经济、社会共同进步的二维目标阶段"和"经济高速增长,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的三维目标可持续发展阶段".研究构建指标体系并运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法计算分析了各阶段的空间格局分异特征,对比分析其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得出"发展观的转变"、"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调整"、"城市发展定位和方向转变"是影响山东省发展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并分别从发展观、发展战略和城市定位几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对于实现山东省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促使现代企业经营战略的不断发展,促使企业面临企业价值创造和资本运营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以企业经营战略和价值增值理论为基础,初步分析探索企业战略发展和价值创造的外在表现和深层联系,提出了现代企业巩固市场地位,深化全价值链体系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3.
以现代市场体系建设为目标,从加快生产要素市场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重点提出了进一步规范和发展金融(资本)市场和土地市场的若干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从区域经济角度来看宁西铁路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宁西铁路的兴建对沟通我国东西部的联系和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从铁路干线与沿线经济发展区域一体化的角度,探讨了宁西线的建设与沿线区域经济发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加快沿线城镇建设;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和强化铁路为地方服务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一带一路”提出以来,中国海外建设的重大铁路工程增长迅速,铁路建设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区域互联互通的同时,也对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对铁路建设造成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进行监测与分析,可以为“一带一路”工程建设提供科学有效的信息支撑。本文利用多尺度、多源遥感数据,通过遥感和GIS技术,从生态资源占用与损失、生物多样性保护举措、夜间灯光指数等方面,以“一带一路”重大铁路工程本格拉铁路为例,对其沿线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和社会经济影响进行监测与分析,旨在为今后铁路工程建设生态保护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研究结果表明:(1)本格拉铁路工程建设没有对沿线自然生态环境整体格局造成破坏性扰动,工程建设占用的自然生态资源较小,保护了区域的生物多样性;(2)本格拉铁路建设促进了沿线区域的经济发展,极大地缩短及沿线城市之间的通行时间,实现南部非洲区域铁路的互联互通,极大地降低周边国家的资源运输成本和时间;(3)通过遥感与GIS技术,能够对铁路工程建设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进行快速、定量、客观的监测,对今后铁路工程建设影响研究以及生态保护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学贵 《甘肃科技》2008,24(5):96-99
兰渝线的建设,有利于区域间资源互补和经济合作,对促进沿线国土资源开发、保护沿线生态环境、促进沿线经济发展和尽快使沿线人民群众实现脱贫致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线建设形成了西北西南区际间便捷、快速、大能力通道,提高了区域铁路的运输能力和运输质量,兰渝线的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完善西部铁路网结构、适应客货运量增长的需要;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利用既有通道加强和新建线路分流均不能替代兰渝线的建设,不能有效解决西北西南间的运输能力与运输质量问题,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发对铁路运输的需求,不能完全替代本线的建设功能与意义。因此,本项目建设十分必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7.
徐伟  杜娟 《科技促进发展》2018,14(5):356-362
"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战略,是以包括公路、铁路、机场以及能源和互联网在内的基础设施为纽带,以纽带间的互联互通为前提和基础的新型区域合作。其建设的核心是加强各省区的社会经济联系、推动各省区之间及各省与经济带沿线国家在人流、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之间的有序流动,而这些流的物质承载基础就是交通基础设施。本文基于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交通经济带理论,并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定量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九省交通基础设施与地区经济发展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每增加1%,地区生产总值相应增长1.4324%,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份交通基础设施对地区经济发展有着正向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当前,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形式下,要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必须解决"水瓶颈"问题.而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当然也是东北地区应对水危机的根本出路.水权理论为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提供了现实可行的制度框架,以水权理论为基础,建立以流域为中心的、灵活高效运行的水市场,有助于实现水资源在整个流域、城市之间和城市内部的合理配置,为东北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以东北地区水资源供求矛盾最为突出的辽河中下游地区为例,探讨了关于水市场建设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职业教育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它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必须以产业升级转型的人才需求为前提。甘肃省服装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较为落后,在服装产业升级这一特定背景下,采用多种创新模式与企业进行合作,可达成共同推动区域教育改革与经济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从剖析河南省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着手,运用区域经济和市场机制的相关理论,寻求河南省区域农业发展之路;从一个全新的分析视角,引入市场理念,探索具有一定特色、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的区域农业发展战略。旨在推动区域农业的高效发展,促进区域农业结构的战略调整,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市场体系建设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万州的市场建设已有相当成就,但尚未形成较为完备的有形、无形市场体系.为此,要大力实施梯次布局战略、重点突破战略,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加速构建有形、无形兼具,硬件、软件齐全的市场网络,促成市场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区域创新的相关理论,对攀枝花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难点和重点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攀枝花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和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为攀枝花“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同时为其它资源型城市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分析关中农村地区产业集群的萌芽状况,研究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重要推动作用及其未来发展战略。方法运用区域经济学发展理论和城镇化等相关理论,研究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结果产业集群已经在关中农村地区初步萌芽并发挥了重要作用。结论以产业集群为关中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4.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旅游立省"战略的提出,河南省旅游产业体系需要不断完善。以河南省18个城市为区域研究单元,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运用SPSS的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河南省旅游经济发展的差异变化以及河南省市域旅游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态势,并就如何发挥地域特色、协调区域旅游业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区域经济市场竞争态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市场经济体制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须以准确的市场分析与把握为前提。依据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的双指标组合,构建出一个能综合定量描述区域经济市场竞争格局的模型,据此将区域经济市场划分为明星市场、金牛市场、幼童市场和瘦狗市场4种类型,应用这一模型,对我国31个省级区域的经济发展竞争态进行定量计算和分析,为区域经济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广西南昆铁路沿线地区是我国贫困人口较集中的区域 ,贫困的形成是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反贫困战略重在基础设施建设、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科教扶贫和特色资源开发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为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特作如下决定。一、把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1、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是推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战略抉择。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但是,随  相似文献   

18.
张卉  张玲 《河池师专学报》2003,23(2):60-62,79
通过对西部经济发展潜力的分析,结合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的一般理论,提出西部工业化过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应由短期内的资源导向型逐步转向为长期的市场主导型。  相似文献   

19.
流域水电开发带来的效益和诸多问题,将重组流域经济-环境-人类社会系统,以协同理论为基础,围绕移民能力建设与充分就业、优势产业持续发展、水电开发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以协同主体群体行为为基点阐述了协同论在库区IMESD规划中的适用性,建构了流域IMESD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目标与核心内容、编制程序等。流域产业-移民-环境协同发展规划的规划方法研究,将有利于提高区域战略空间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从而推动大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区域裂变后的佛山产业体系发展的现状,并结合佛山未来的经济发展战略,勾勒出佛山目标产业体系,同时提出了以外资的利用作为优化佛山产业体系动力源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