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三姐文化表现形态主要是传说、歌谣和民间信仰,与之相关的戏剧、影视、商品和旅游等则是其衍生物。刘三姐是壮族中古时代壮汉文化融合产生的文化英雄,刘三姐文化是在壮族民歌文化基础上,融合中国南方各族群娱乐浪漫文化因子共同打造的狂欢文化偶像。刘三姐不仅是壮族,而且是中国文化,乃至东方狂欢文化的一种标志性符号。  相似文献   

2.
歌仙刘三姐在壮族流传之地,被赋予了主宰生育职责的神祇角色,因崇拜创造了刘三姐送子的信仰文本,与花婆生育神话相关的信仰系统自动衔接,以繁衍族群生命为主旨,二者因而生发了身份、功能等维度上的同构,壮族族群建构了完整的刘三姐崇拜文化,不仅保佑造歌传情、以歌择偶,还对男女恋爱、婚配生子担负全部责任,彰显了民间文学创造的自生性.  相似文献   

3.
五十年代及六十年代之初,在壮族文学里开出了两朵奇葩:一是青年诗人韦其麟的长篇叙事诗《百鸟衣》;一是新歌剧《刘三姐》。这两部作品不但在国内受到极口称赞,获得很高评阶,而且香飘海外,墙里墙外一片红。《百鸟衣》被译成好几种外国文字,产生了国际影响,外国人研究该书的出了好些专家、付教授,一九七八年《刘三姐》在香港、新嘉坡演出,也获得了很高声誉,在海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两部作品,不但  相似文献   

4.
刘三姐歌谣是壮族民间教育的源泉和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厚的文化资源,蕴涵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人文精神。因此,探讨刘三姐歌谣与壮族民间教育的渊源关系,对弘扬民族文化,构建壮民族现代文明和谐社会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壮族嘹歌和苏格兰民歌分别由壮族劳动人民和苏格兰劳动人民创作,充分体现了两种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壮族嘹歌是中国民间文学的瑰宝,《平果壮族嘹歌》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格兰民歌是英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传。通过壮族嘹歌与苏格兰民歌中思维原型的比较,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壮人和苏格兰人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为壮族及壮族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6.
刘三姐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时间,其形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壮族歌圩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刘三姐形象的性质特征、发展演变及其现代审美意义等。  相似文献   

7.
营建刘三姐文化基地促进宜州市旅游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宜州市作为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里,系刘三姐文化的发源地,文化底蕴丰厚.在立足于宜州市的旅游资源现状的基础上,认为宜州市发展旅游业应避免与桂林的旅游模式相雷同的格局,打好"刘三姐"牌,对城区及各个旅游景点要以刘三姐文化作为主线进行合理规划和包装,并加大推销力度,使宜州市的旅游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同时提出营建刘三姐城等开发构想.  相似文献   

8.
壮族有一种可称为崇智的文化根系 ,表现为对智慧、灵活、机敏的企盼和崇拜 ,这种文化根系在壮族的古代神话中有一系列的原始意象 ,以后又发展成为歌圩这类智慧文化的绿荫和形成刘三姐智慧型的典型形象 ,以至形成壮族特有的文化生态景观。  相似文献   

9.
广西是刘三姐的家乡,也是壮族人民集中的聚居地,他们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作,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集体智慧创造出了优秀的民间歌谣,这些歌谣不仅具有娱乐消遣功能,还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本文从分析壮族民歌入手来挖掘壮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探讨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在保护传承民歌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时所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传统中国文化的"夷夏之辨"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都具有多样性文化并存的内涵,是中国多元文化融合的观念资源,依托于歌圩文化的现代刘三姐形象就具有了标识壮族的作用,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中壮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边界。  相似文献   

11.
14、高跷笃笃进村来在龙州县金龙公社的壮族村寨里,人们出门或进村都要踩着高跷行走的.出门踩高跷到村口,就把高跷挂在特定的钉子上,然后下地劳动或去其他地方.进村时就从村口钉上拿下高跷踩着,笃笃作响,向自家的路上走来:踩到"干栏"(壮人住房名称)门口的石阶前,跳下,再将高跷挂在门边,又在石阶边的小"水池"里洗净手脚,抹干,方踏梯上楼.楼上的地板洗得光亮洁净,大家围在矮桌旁席地而坐,很象日本人"坐地"的样子.  相似文献   

12.
《印象·刘三姐》应定位为具有生态性的大众文化。它与传统意义上的大众文化相比,有很多的创新,也有一定的不足。要在一种生态视域的大背景下认真思考《印象·刘三姐》的未来发展途径,一方面实现真、善、美、益、宜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满足生态艺术性与产业化运营的中和统一,使得演出转化为真正的生态艺术,立于当代生态审美场域的潮头。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印象.刘三姐》产生的现实文化语境的分析来揭示其在艺术发展的轨迹上可能走向的歧路。指出《印象.刘三姐》在审美发展中最终会呈现出的历史应然趋向,这就是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的未来。  相似文献   

14.
壮学研究的一朵新花——评邵志忠《壮族文化重组与再生》●徐杰舜/著壮学,作为研究我国第二大民族的一门人类学和民族学的分支学科,近几年来有了长足的进步,出版了《壮族通史》、《壮族百科辞典》、《壮族风情录》和各具特色的郑超雄的《壮族审美意识探源》、潘其旭的...  相似文献   

15.
试论壮族民间故事所体现的壮族人民的伦理道德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民间故事是壮族民间文学的主体,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根据自己的爱憎好愚而创作的.是壮族人民世世代代社会活动的记录.它体现了壮族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勤劳勇敢、好善鄙恶、尊老敬老等优秀高尚的伦理道德观.  相似文献   

16.
作为广西音乐遗产中的偶像,刘三姐的形象被一再情境化。近年来,以刘三姐为核心打造的景点层出不穷,她的家乡、广西地方以及少数民族族群都将刘三姐当成富有竞争力的标识。文化表演((印象·刘三姐》力图展示地方社会,但对于刘三姐该被如何表现却引发了当地关于艺术与挪用的公开论争。基于2003~2004年《印象·刘三姐》制作期间进行的田野调查,对广西最富盛名的这一文化表演中所呈现出的民族展示与文化所有权问题进行了研究,概述了相关论争并探讨了这类利用共享的文化资源、以盈利为目的的冒险性表演所蕴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壮族女性跟各族妇女都有大致一样的生活道路。在封建社会受着旧思想旧意识的束缚,背着沉重的包袱跋涉在人生的道路上。解放后争取了男女平等的权利,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壮族女性有别于其他民族妇女,根据《梁书》、《晋书》等古籍记  相似文献   

18.
作为壮民族的文化代表之一的刘三姐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是与壮民族的文化空间建构与文化认同分不开的。刘三姐山歌文化现象的深层底蕴其实就是壮民族及其地区文化空间建构和认同的巨大隐喻,她的形成与流传过程就是壮族独特的“他者文化空间”、“身体文化空间”、“公共空间”、“认同空间”、审关及其他空间的建构和认同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9.
壮族及其先民历来以好歌善唱而著称,群体性的歌圩活动就是集中的表现,歌谣文化尤其丰富多彩。歌仙刘三姐是在特定的历史社会生活环境和好歌善唱的民族文化心理,以尊祟人的聪明才智及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需求为主体的形象表现,亦就是歌圩文化的形象化的产物,遂而将刘三姐作为歌唱生活的精神偶像,为求得或激发创作灵感而“奉之为式”。而所传的刘三姐其人、其事、其歌,全然就是歌化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和歌唱神圣化的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20.
妇女缠足作为一种陋俗,使一代代妇女为之致残,其时间之久、地域之广、遗害之大、移风易俗之难,使之成为一种令人不可思议的特殊历史现象。缠足始于五代,盛行于元代,但古代壮族劳动妇女皆不缠足,崇尚跣足。农庚尧的《村女赤脚行》把壮族妇女天足之美描写得淋漓尽致。拥有天足的壮族妇女不仅是家庭劳动力的半壁江山,而且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曾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