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为了分析铈的全产业链情况,增加铈的附加值,建立了铈动态物质流分析框架,以1990—2018年为时间边界,以中国大陆为空间边界,模拟铈在各个环节(开采、冶炼、加工、制造、使用和废物管理)的流动情况,分析铈的贸易格局。研究表明:(1)1990—2018年,中国是铈最大的供应国,29年间向全球累计供应75万t,国内累计消费量仅为39万t,对外累计出口量为22万t,过剩量为14万t;(2)铈制品的应用涉及稀土应用的所有领域,其中催化剂和冶金添加剂是2个最大的应用产品,1990—2018年累计铈用量分别为12万、10万t;(3)2010年以来中国铈出口量总体减少,且产品形式逐渐由冶炼产品向加工产品过渡。建议中国继续增加铈在现有制品中的应用量,同时加大科研投入,不断开发铈的新应用领域,保证市场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构建了镧元素的动态物质流分析框架,模拟了镧的全生命周期流动情况,分析了1990—2018年中国镧物质流量、存量和供需关系。结果显示:(1)中国稀土镧96%的供应来自国内开采,其中77%来自于白云鄂博矿和氟碳铈矿;(2)镧的功能材料种类丰富,消耗镧最多的石油裂化催化剂28年累积用镧量占到了镧应用总量的47%;(3)中国在1990—2018年间共向其他国家出口了29.2万t镧,且以冶炼分离产品为主;(4)1990—2018年间,中国镧元素总体过剩,但2013—2017年出现少量供应不足,原因是氧化镧的大量出口和下游应用量的增长,有利于减少库存,促进供需平衡。建议在巩固现有下游消费的基础上,大力开发新材料,拓展镧的新应用技术,提升镧产业链的附加值;尽快建立废石油裂化催化剂的回收机制,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促进镧循环利用、防止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3.
 构建了基于全生命周期的中国锂元素物质流分析框架,核算并分析了新能源汽车驱动下的中国2000—2020年锂元素的流量、存量和供需格局的演变情况。研究显示:(1)在流量视角下,2000—2020年间,锂供给以锂矿石供应为主,一次资源(34.9万t)的使用量增幅较大,二次资源(0.8万t)的供应较小;各类锂产品的加工和使用量从传统锂工业产品和3C产品(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驱动向新能源汽车驱动转变。(2)在存量视角下,锂产品在用存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动力电池产品的增速位列首位(20年间增长7.2万t),回收潜力较大(目前不足5%)。(3)在供需格局视角下,中国的锂矿石对外依存度较高(75%以上),并将持续保持高位,中国主要从南美发展中国家进口工业级碳酸锂,然后向日本、韩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出口电池级氢氧化锂。  相似文献   

4.
 为厘清中国钴资源的供需形势,利用物质流分析2000—2020年中国钴资源流量、存量和供需格局变化。研究发现:(1)中国钴矿进口量逐年提升,对外依存度高,每年均在70%以上,精炼钴产量及净出口量逐年增长,2020年分别达到了8.5万t和1.4万t。(2)钴产品制造量不断提高,从2000年的0.01万t上升至2020年的6.3万t,电池是钴主要的制造产品;在贸易阶段,钴产品整体呈现净出口,2020年净出口量为1.7万t。(3)钴产品在用存量持续上升,2020年达到了12.5万t。钴产品整体回收率低,进一步加大回收是应对钴需求扩张的主要方法。同时,建议提高技术水平,减少加工过程的浪费,降低对于钴资源的依赖,还需要做好资源储备,应对国际局势变化。  相似文献   

5.
 基于动态物质流分析方法,构建了镍的全生命周期物质流分析框架,核算并分析了2000—2020年中国镍金属物质流各阶段格局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生产视角下,能源转型下镍矿需求出现回升; 2020年镍回收率已达20.4%;(2)消费视角下,加工阶段,电池行业已超越电镀行业成为第二耗镍部门;制造阶段,工业机械部门耗镍占比下滑至2019年的28.9%,新能源汽车耗镍量由2015年的4275 t连续上升至2020年1.6万t;(3)贸易视角下,近年来中国制造和加工阶段为净出口状态,开采和冶炼加工阶段皆为净进口状态,其中镍铁产品净进口量飞速增长,由2000年的105.7 t增长到2020年的41.3万t;不锈钢净出口量由2016年的21.3万t连续下降至2020年的10.9万t;(4)存量视角下,终端消费品在用存量变化主要由运输业和建筑与基础设施两大部门驱动,新能源汽车在用存量5年增加了131倍。  相似文献   

6.
 梳理了美日欧重构稀土供应链的行动,分析了重构的动因和可能性,识别了重构对中国稀土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表明:(1)目前,通过重构稀土供应链,美日欧已初步建成了独立于中国的稀土资源供应链体系;(2)重构的理论依据在于保持美日欧在稀土高端应用领域的比较优势,现实依据在于保障美日欧等国稀土产业供应安全,因此重构稀土供应链是美日欧的一项长期战略;(3)在重构稀土供应链的影响下,美日欧陆续恢复对稀土矿的开采,稀土供给格局发生较大变化并逐渐走向多元化,中国稀土资源供应优势地位正逐渐降低;(4)根据稀土永磁材料的产量和新能源单车所耗钕铁硼磁材2种方式,预测到2030年稀土需求将达60多万t,而供给仅为35万t,远不及稀土的需求量,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缺口会越来越大。因此建议:(1)充分利用国内国外2种资源、2个市场,建立多元化稳定的稀土供应格局;加大稀土供应满足市场需求,稳定稀土原材料价格,提高资源掌控力和资源保障力;(2)延伸产业链,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规划稀土重点应用领域,加大稀土高端材料及其应用领域的研发力度,实现技术突破,破解稀土产业“低端锁定”困局;(3)加强稀土产业链、政策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提升中国稀土全产业链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钒在钢铁、化工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持续推动钒物质流动和供需格局的变化,特别是电池应用的商业化将影响未来能源转型及新能源存储领域的长期发展。为揭示中国钒物质流的变化和未来供需格局,构建了钒的全生命周期物质流分析框架,核算了2000-2019年中国钒的流量、存量和供需情况。研究显示:(1)中国是钒生产和消费大国,含钒钢铁、合金(钒铁合金)是金属钒的主要消费领域,消费占比稳定在85%以上,储能电池作为钒的前沿应用,占钒消费总量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2)2000-2019年中国是钒初级产品净进口国(5362 t),也是钒制品净出口国(8284 t),全钒液流电池处于出口状态,钒储能技术研究将迎来高峰;(3)2010-2019年钒在用存量增加了5倍,达到120万t,其中电池在用存量增加了24倍,钒开始向电池等新兴行业发展;(4)2000-2019年钒报废量为8.1万t,仅有1.8万t被回收(回收率为23%),提高钒的循环利用可以减少钒原矿资源的开采及其产生的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8.
 钨是工业制造和国防科技中不可替代的基础材料和战略资源。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钨生产和出口国,然而其在全球钨供应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收益及贡献尚未明晰。通过核算1992-2018年中国钨的进出口数量和金额,发现中国在全球钨供应链中扮演了“钨加工厂”的角色,但在全球钨价值链中仍处于从属地位,面临“低值锁定、高端依赖”的风险。具体表现为:(1)在物质流视角下,中国是钨的净出口国且净出口规模不断扩大,贸易结构呈现“两头进,中间出”的特征;(2)在价值流视角下,中国钨的贸易规模与顺差均呈现显著增长的趋势,贸易单价则呈现“进口高,出口低”的特征;(3)综合物质和价值双重视角,中国钨贸易在总量和结构上均存在不对称性,即净出口量大但贸易顺差小、资源输出以钨中间产品为主但贸易创汇以钨金属制品为主。建议采取如下措施提升中国在全球钨价值链中的地位:(1)鼓励进口钨精矿和钨废料等原材料,增强中国对钨原材料的保障能力;(2)上调钨中间产品和低端钨金属制品的出口关税,鼓励钨加工企业向深加工延伸;(3)支持钨金属制品生产企业的技术创新升级,提高中国钨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采用氧化镁(MgO)粉末为原料,稀土氧化镨(Pr6O11)作为添加剂,聚乙烯醇(PVA)为粘结剂,干压成型后常压烧结制得氧化镁陶瓷材料。其成型烧结温度为1 580 ℃并保温3 h,然后检测MgO陶瓷的物相、烧结性能、硬度、表面形貌及抗热震性能等。添加不同添加量的稀土Pr6O11并探究其对MgO陶瓷材料烧结、硬度及抗热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Pr6O11对MgO陶瓷材料的烧结性能(密度和收缩率)有一定增强效果但增幅不大;而其对MgO的硬度和抗热震性增强效果显著,当稀土Pr6O11的添加量ω为8%时,MgO陶瓷的硬度和抗热震次数最高,分别为60.2 HRA和17次。  相似文献   

10.
 构建了纯电动乘用车产业发展的3种情景,即1.5℃温控情景、现有政策情景和基准情景,并采用动态物质流分析方法计算了不同情景下纯电动乘用车的保有量和需求量,预测了纯电动乘用车产业发展引起的镝、钕和镨3种稀土元素的未来需求量、报废量和潜在回收量。结果显示:(1)在这3种情景下,纯电动乘用车保有量均呈现增长趋势;(2)在现有配额制下,钕、镝和镨的中国年产能为15219、625、4509 t,而未来需求量是5700~25900、1400~6100、600~2600 t,如果不增加产能,镝元素的产能将无法满足纯电动乘用车发展的需求,钕元素的产能仅可以满足纯电动乘用车中短期(2020-2040年)的发展需求,镨元素的产能可以满足未来纯电动乘用车发展的需求;(3)回收纯电动乘用车中的稀土元素可以有效减少稀土原矿的需求量,从而降低稀土资源一次供应量在总需求量中的比例。因此,建议分元素管控稀土元素的供应,提高针对钕、镝元素的指令性生产计划指标,加强从电动乘用车中回收稀土元素的技术研发,建立含稀土的固体废弃物如电动车、风电涡轮机的有效回收体系。  相似文献   

11.
 通过构建2000、2010、2017年稀土资源型产品、功能材料和最终产品的国际贸易网络,解析了稀土产业链关键产品的全球贸易流动特征和主要国家/地区之间的贸易关系,发现稀土关键产品的贸易网络结构趋向复杂化,而各国的贸易关系、地位及其分工呈现异质性,体现在:(1)网络中存在少数关键国家掌握了绝大多数的贸易关系和贸易量,关键国家的贸易变动可能导致全球性的稀土供应中断;(2)中国、美国和日本等太平洋沿岸国家在稀土资源型产品和功能材料贸易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丹麦和德国等欧洲国家则始终是最终产品贸易网络的核心国家;(3)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全球稀土产业链的中低端,扮演着资源提供者和中间产品生产基地的角色。因此,建议采取如下措施提升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链中的地位:(1)放宽稀土原材料的进口政策,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多种来源的稀土矿产资源;(2)提高稀土低端功能材料的出口关税及企业出口资质门槛,引导企业开发和生产中高端功能材料;(3)通过财政补贴和出口退税等方式鼓励制造企业研发高技术产品,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  相似文献   

12.
棉花作为一项农产品,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产量存在较大的波动性。“入世”以来我国棉花出口逐年减少,进口持续增加,导致国内的棉花供给严重依赖进口,国内外棉价的联动性不断增强。笔者通过对近年来中国棉花在产量、进口量以及价格等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认为目前我国的棉花市场存在较大的波动性。因此,为了稳定国内棉花市场,需要适度增加棉花种植面积、健全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并加快棉农生产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尝试建立一种贸易条件和贸易结构的定量分析方法。在统一商品计量单位的条件下,定义了出口商品加权平均价格、进口商品加权平均价格、进出口商品比价、出口结构贡献率、进口结构贡献率。进出口商品加权平均价格反映了进出口商品结构的水平,进出口商品比价表明一国在国际交换中处于有利地位或不利地位,进出口结构贡献率表示分类商品对进出口加权平均价格的贡献以及在进出口结构中的地位。对美国等10个国家的贸易条件和贸易结构的比较分析证明上述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对中国与美国等9个国家的双边贸易的分析表明了中国在国际交换中的实际地位和贸易结构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人民币汇率面临不断升值的压力.根据弹性分析理论,在符合"马歇尔-勒纳"的条件时,汇率升值会有利于促进进口,抑制出口.本文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对2007年至2012年的中国农产品进出口与人民币汇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没有造成显著的抑制作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对我国农产品进口有显著影响.最后,在此基础上对实证结果作出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