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研究了2007-2009年浙江省嵊泗赤潮监控区表层沉积物和紫贻贝重金属Hg、As、Cu、Pb和Cd含量。结果表明:嵊泗赤潮监控区表层沉积物质量良好,符合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Cu和Pb的含量明显高于其它3种重金属元素,其次是As〉Cd〉Hg;污染指数大小排序为Cu〉As,Pb〉Cd〉Hg,沉积物将有可能受到Cu的污染,应引起重视。紫贻贝重金属含量大小为Cu〉Cd〉Pb,As〉Hg,Cu、Pb和Cd含量有升高趋势,Pb和Cd的污染指数较高,紫贻贝已受到Pb和Cd的污染。  相似文献   

2.
 日本笠藤壶是舟山群岛岩相潮间带的广布种,对重金属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是生物监测海洋重金属污染的良好指示种。为了探讨舟山海域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及其在海洋生物体内的富集规律,本文分析了该种对Cu、Pb、Cd、Cr、As和Hg的富集能力。结果表明,日本笠藤壶体内Cu的含量显著高于Pb、Cd、Cr、As和Hg的含量,且Pb和Hg富集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根据日本笠藤壶体内积累的重金属总量,在本研究的7个样点中,岱山和小洋的日本笠藤壶受重金属污染程度高。与海洋贝类生物质量标准相比,除Pb和Hg超过各自的第二类标准值外,日本笠藤壶体内Cu、Cd、Cr和As含量都没有超过各自的第二类标准值,这表明目前舟山群岛海域日本笠藤壶受Pb和Hg的污染较为严重,受Cu、Cr、Cd、As的污染较轻。  相似文献   

3.
采集钦州湾近岸海域8种底栖生物样品,利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和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底栖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分析评价底栖生物受重金属污染程度。结果表明,底栖生物体内重金属平均含量从高到低为Zn〉Cu〉As〉Cd〉Cr〉Pb〉Hg,其中,软体动物:Zn〉Cu〉As〉Cd〉Cr〉Pb〉Hg;甲壳动物:Zn〉Cu〉As〉Cd〉Pb〉Cr〉Hg;鱼类:Zn〉As〉Cu〉Cr〉Pb〉Cd〉Hg。不同底栖生物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不同,同一种底栖生物对不同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不同,从大到小为,软体动物:Cu〉Cd〉Cr〉Zn〉As〉Hg〉Pb;甲壳动物:Cu〉Cd〉Zn〉As〉Cr〉Hg〉Pb;鱼类:Cr〉As〉Zn〉Cu〉Cd〉Hg〉Pb。钦州湾近岸海域底栖生物均未受到重金属污染,但是重金属积累严重,软体动物体内Cd和As超过了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值。  相似文献   

4.
浙江自然海域养殖贝类3种重金属含量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原子吸收法对2009年6-10月所采集的浙江自然海域68个样品中重金属Pb、Cu、Cd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贝类体内重金属的含量和累积,对不同海区的贝类生物体中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比较,对贝类的质量安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泥蚶、缢蛏、紫贻贝和牡蛎体内重金属含量大小顺序均为Cu〉Cd〉Pb,而青蛤的含量大小顺序为Cu〉Pb〉Cd。5种贝类体内重金属含量Cu最高。不同贝类品种间重金属累积存在明显差异,泥蚶含Cd量最高,牡蛎含铜量最高。缢蛏、紫贻贝和青蛤体内重金属含量处于正常范围和轻污染水平,但部分泥蚶体内Cd为重污染水平,部分牡蛎体内Cu为严重污染水平,其食用安全性存在一定风险,应该引起政府部门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2005年10月对水东港及其近岸海域海水和海洋生物体进行采样,测定海水中重金属(A s、Hg、Pb、Cd和Cu)和海洋生物体内重金属(Cu、Pb、Cd、Hg、C r、Zn和N i)含量,其中海水重金属含量采用单项污染指数评价法进行评价,海洋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采用生物质量指数法进行评价,海洋生物的无公害评价按照国家农业行业标准进行评价,海洋生物对重金属的富集状况通过生物体对某种重金属的富集系数来评价。结果表明:水东港及其近岸海域海水中A s、Hg、Pb、Cd和Cu的含量均低于渔业水质标准和海水水质标准,总体质量为优质;水东港及其近岸海水中海洋生物体内重金属的含量均低于海洋生物污染评价标准,但是各类生物体内的Pb和Cd的含量均超过国家无公害标准;各类海洋生物对于Cd比其它重金属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  相似文献   

6.
广西近岸海域底栖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与污染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3年9月采集广西近岸海域鱼类、甲壳类和软体类的19种底栖生物样品,测定底栖生物体内重金属Hg、Cu、A s、Pb和Cd的含量,分析评价底栖生物受重金属污染的程度。结果表明,广西近岸海域底栖生物体中重金属含量是鱼类:Cu>Pb>A s>Hg>Cd,甲壳类:Cu>Pb>A s=Cd>Hg,软体类:Cu>Cd>A s>Pb>Hg;不同生物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不同,同一种生物对不同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不同,其大小顺序依次为,鱼类:Hg>Cu>Pb>A s>Cd,甲壳类:Cu>Pb>Cd>Hg>A s,软体类:Cu>Hg>Cd>Pb>A s;广西近岸海域底栖生物均未受到重金属污染,但鱼类体内Hg、软体类体内Cu、Cd和Hg和甲壳类体内Cu、Pb、Cd和Hg的积累问题严重,软体类生物体内Cd超过人体消费标准值,甲壳类生物体内Cd和Pb含量等于或超过人体消费标准值;该海域底栖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田头菇菌丝体对镉、铅及其复合胁迫的生长与富集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PDA平板培养条件下,研究了镉、铅及其复合污染对田头菇菌丝体生长的影响以及田头菇菌丝体对生长基质中镉、铅的生物富集作用.结果表明,在试验设置质量浓度范围内,菌丝生长势、菌落直径和菌丝体干质量等均随着重金属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减弱(小)或降低.田头菇菌丝体对Cd、Pb均具有生物富集作用,并且随着重金属质量浓度的增大菌丝体中重金属质量分数逐渐增大,初步认为Cd、Pb复合污染促进了菌丝体对Pb的吸收而抑制了对Cd的吸收.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重庆市某4个农贸市场市售3大类19种蔬菜73个样品中Pb,Cd,Hg和As质量分数以及某13个蔬菜基地土壤和蔬菜的重金属Pb,Cd,Hg和As质量分数及相关性.结果表明,农贸市场蔬菜中重金属污染大小顺序为Cd>Pb>As>Hg,Pb、Cd污染最为严重的是葱蒜类,As污染最为严重的是根茎类.重庆市某13个蔬菜基地不同蔬菜中重金属污染大小顺序为As>Cd>Hg>Pb.叶菜类蔬菜中Cd,Hg的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它类蔬菜,而Pb和As的质量分数以根茎类远高于其它类蔬菜.蔬菜中Cd质量分数与土壤中Cd质量分数之间的正相关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线性方程为y=0.065+0.012x(p<0.01).  相似文献   

9.
菲律宾蛤仔养殖水体中4种重金属安全限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双壳贝类富集重金属会给消费者食用安全造成危害。本文以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富集双箱动力学模型测定双壳贝类对4种重金属Hg、Pb、Cd和As的生物富集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贝类对重金属的生物富集和排出都较缓慢,经过30 d生物富集未达到稳态平衡,Hg、Pb、Cd的生物富集系数BCF分别为1 030、935和378,生物半衰期处在18~33 d范围内,As的生物富集和排出无明显规律性。参考欧盟和我国菲律宾蛤仔标准中关于Hg、Pb、Cd的安全限量,通过BCF计算得到菲律宾蛤仔养殖水体中Hg、Pb、Cd的安全限量分别为0.0005mg/L,0.01 mg/L和0.026mg/L。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重庆市某4个农贸市场市售3大类19种蔬菜73个样品中Pb,Cd,Hg和As质量分数以及某13个蔬菜基地土壤和蔬菜的重金属Pb,Cd,Hg和As质量分数及相关性.结果表明,农贸市场蔬菜中重金属污染大小顺序为CdPbAsHg,Pb、Cd污染最为严重的是葱蒜类,As污染最为严重的是根茎类.重庆市某13个蔬菜基地不同蔬菜中重金属污染大小顺序为AsCdHgPb.叶菜类蔬菜中Cd,Hg的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它类蔬菜,而Pb和As的质量分数以根茎类远高于其它类蔬菜.蔬菜中Cd质量分数与土壤中Cd质量分数之间的正相关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线性方程为y=0.065+0.012x(p0.01).  相似文献   

11.
 在PDA平板培养条件下,研究了镉、铅及其复合污染对田头菇菌丝体生长的影响以及田头菇菌丝体对生长基质中镉、铅的生物富集作用。 结果表明,在试验设置质量浓度范围内,菌丝生长势、菌落直径和菌丝体干质量等均随着重金属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减弱(小)或降低。田头菇菌丝体对Cd、Pb均具有生物富集作用,并且随着重金属质量浓度的增大菌丝体中重金属质量分数逐渐增大,初步认为Cd、Pb复合污染促进了菌丝体对Pb的吸收而抑制了对Cd的吸收。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广西主要贝类养殖区重金属含量的分布状况及污染水平,依据2016-2018年广西主要贝类养殖区的海水、表层沉积物及生物体中重金属元素(Cu、Pb、Zn、Cd、Hg、As)的调查分析数据,分别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Pi)法、地积累指数(Igeo)法和生物富集系数(Bioconcentration Factors, BCF)对养殖区重金属进行污染评价。结果表明:海水中各重金属的含量分布为Zn>Cu>As>Pb>Cd>Hg,污染程度为Cu>Hg>Zn=Pb>Cd>As;沉积物中各重金属的含量分布为Zn>Cu>Pb>As>Cd>Hg,污染程度为As>Cd>Pb>Hg>Cu=Zn;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贝体中各重金属的含量分布为Zn>Cu>Cd>As>Pb>Hg,污染程度为Zn>Cu>Cd>Pb>Hg>As,生物富集能力为Zn>Cu>Cd&g...  相似文献   

13.
以稻壳生物炭为研究对象,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生物炭与氮磷钾复合肥和微生物肥料配施对稻田镉(Cd),铅(Pb),铬(Cr)和砷(As)钝化与土壤肥效的影响.结果表明,稻壳生物炭与氮磷钾(NPK)复合肥配施,水稻籽粒中Cd,Pb,Cr和As的含量比对照分别降低77.3%,71.9%,14.7%和40.0%.与微生物肥料配施水稻籽粒Pb,As和Cd的吸收量分别比对照降低79.3%,75.6%和52.0%.生物炭与肥料配施对各元素的富集系数依次表现为根茎籽粒,相同处理对各元素的富集系数依次表现为As,CdPb,Cr.生物炭与复合肥和微生物肥料配施均增加了水稻产量,与对照相比,生物炭与复合肥和微生物肥料配施田间产量分别增加了6%和5%.与生物炭和微生物肥配施相比,稻壳生物炭和NPK复合肥配施在降低水稻籽粒中Pb,As,Cr,Cd的含量及水稻各部位重金属富集系数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适宜在多重金属污染农田中施用.  相似文献   

14.
珠江口伶仃洋习见水生动物体内重金属含量测定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了珠江口伶仃洋海域部分习见水生动物,包括鱼类、甲壳类、双壳类和头足类体内的镉(Cd)、铜(Cu)、锌(Zn)、铅(Pb)、铬(Cr)和镍(Ni)的含量,并使用标准物作了对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生物富集金属的能力不同.采用金属污染指数法比较不同生物体间对金属富集能力的差异性,用海洋生物污染评价标准以及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标准评价海洋生物的污染水平及食用安全性.结果显示,鱼类、虾类、双壳类和头足类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有的甚至达到了重污染水平(Cd、Cu、Zn、Pb、Cr),大部分海洋生物体内的某些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出现严重超出食用标准的现象,如棘头梅童鱼的Cr和Pb分别超标23.93和48.05倍,长蛇鲻的Pb超标52.66倍;近江牡蛎的Cu和Cd分别超标740.27和89.59倍.结果表明,珠江口伶仃洋海域重金属污染情况较严重,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海洋贝类对重金属具有较高的吸收效率和同化率,体内能够吸收和富集较高浓度的重金属.近年来,随着养殖环境的不断恶化和污染,贝类中的重金属浓度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贝类作为沿海人们的重要食品,其体内累积的金属可能会对人们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该研究测定了兴化湾南岸滩涂养殖海域3种养殖贝类(菲律宾蛤仔、缢蛏和鲍)体内4种重金属(Cu、Zn、Cd和As)的浓度以及生物可给性,并以此评价了贝类体内重金属的健康风险.4种金属的风险系数均小于1,表明这些生物体内4种金属的风险较小.As的风险系数为0.95,存在潜在风险,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室内污染暴露实验,研究了不同污染水平下,受试污染物硝基苯在水生生物(藻、水丝蚓、鲫鱼)体内的富集、分布及其释放规律.结果表明:硝基苯在藻体和水丝蚓体内富集和释放均比较迅速,不易积累.在鲫鱼各部位(鳃、内脏、肌肉)生物富集速率较快,各部位的富集能力有一定差异,表现为鳃>内脏>肌肉.不同浓度下,同一生物的生物富集因子有一定的差异:低浓度组的生物富集因子比高浓度组的高;生物富集达到峰值的时间也不同,暴露于高浓度组的生物先于低浓度组达到富集峰值.  相似文献   

17.
以黄土和小麦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Cd胁迫下施用污泥对小麦生长及富集迁移Cd的特征变化.结果表明:黄土中低水平的Cd胁迫可促进小麦的生长,高水平的Cd胁迫抑制小麦的生长;土壤中Cd临界质量分数在5 mg/kg附近.小麦各部位的Cd质量分数与土壤中的Cd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根系最大,茎叶次之,籽粒最小,小麦各部位对Cd的富集能力随着Cd胁迫水平的升高而先增加后减小,籽粒和茎叶的迁移能力变异性较大.  相似文献   

18.
底播经济贝类对重金属的高富集能力与食品安全问题密切相关,本研究对北部湾重要经济贝类弓獭蛤(Lutraria arcuata)的重金属污染指数、富集系数以及弓獭蛤对镉的生理响应进行探讨,为弓獭蛤的安全食用和底播经济贝类的安全养殖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测定北海市3处海域12个站位的海水和弓獭蛤中7种常见重金属Hg、As、Zn、Cd、Pb、Cu、Cr的含量,计算富集系数;对弓獭蛤进行不同浓度的Cd胁迫,检测弓獭蛤体内对Cd富集的组织-时间-剂量效应,同时检测其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A)等生理生化指标随胁迫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弓獭蛤对Cd的富集系数在7种重金属中最高,个别站位的弓獭蛤Cd污染指数达到轻度污染水平。弓獭蛤不同组织中的Cd含量均和胁迫浓度、时间呈正相关关系,内脏团对Cd的富集能力最强。SOD、GPx、CAT酶活力及MDA的含量整体上呈现前期上升后期下降的趋势,但4种指标受应激影响的变化并不强烈,各浓度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弓獭蛤对环境中的重金属Cd吸收能力极强,若海水中的Cd浓度增加,则易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应引起警醒。  相似文献   

19.
典型铅锌冶炼厂周边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应用地积累指数、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对湖南某典型铅锌冶炼厂周边土壤中重金属(Cd、Hg、As、Cu、Pb、Cr和Zn)复合污染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d达到强-极严重污染,Pb和Zn为中等污染,其余为轻度-中等污染.Cd的污染频率最大,达到95.8%;其次是Pb和Zn,均是91.7%;其余大小依次是Cu(87.5%)、Hg(70.8%)、Cr(62.5%)、As(29.2%).Cd、Hg、As、Cu、Pb和Zn的含量存在两两之间的极显著或显著相关性.地积累指数聚类分析将7种重金属分为3组:Cd、Hg-Pb-Zn、Cu-Cr-As,这3组的地积累指数逐渐减小.主成分分析中的前2个主成分能解释总信息的80.31%;第1主成分能解释63.27%的信息,主要反映Pb、Zn、Hg、Cu、As、Cd的富集程度;第2主成分主要反映Cr的富集信息.图2,表7,参8.  相似文献   

20.
胶州湾水环境重金属立体分布、污染及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胶州湾水环境中重金属的立体空间分布、污染及风险,分别采集深度为0~10m(表层),10~20m(中层)和20~30m(底层)的海水与海底表层(0~10cm)沉积物样本,测定8种重金属(As,Cd,Cr,Hg,Zn,Pb,Cu和Ni)在水体中的质量浓度(mg/L)和沉积物中的质量分数(mg/kg),基于国家海水水质标准和水质质量指数法、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和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了海水和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立体分布、污染及其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胶州湾海水重金属质量浓度除Cu,Hg,Ni和Pb外,均未超出IV类标准;相对污染指数值由大到小依次为Cu,Pb,Hg,Ni,Cd,Cr,Zn,As,其中Cu,Pb,Hg,Ni和Cd达到严重污染水平,综合污染指数测算表明胶州湾海水重金属污染严重.就胶州湾海水重金属的平面分布而言,其高值区出现在湾东和西南区,其中Hg高值区沿胶州湾大桥分布.就胶州湾海水重金属的垂直方分布而言,0~10m的表层海水和20~30m的底层海水中重金属质量浓度均高于10~20m的中层海水.除Cr外,沉积物中其他重金属质量分数均高于海洋沉积物的I级质量标准,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Hg,As,Ni,Cd,Pb,Cr,Cu,Zn,并呈现出东高西低、沿污染源分布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