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纳洛酮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45例随机分为标准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均匀给予氧疗、无创正压通气、抗感染、解痉平喘、止咳化痰、纠正酸碱失衡、营养支持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注射剂(0.4mg/支),首剂负荷量0.8mg加入生理盐水20ml中静脉推注,以后给予纳洛酮注射液2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每日2次,用微量泵24小时持续静脉泵入,24小时纳洛酮总剂量4mg,连用3天。结果治疗组23例患者中20例治疗好转,另外3例因病情无变化或恶化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22例患者16例治疗好转,6例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组平均住院日、插管率、病死率、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纳洛酮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可减少患者的气管插管率,临床疗效确切、安全。  相似文献   

2.
实验性急性肺损伤部分液体通气效应与剂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肺灌洗诱导的急性肺损伤家兔实施不同剂量氟碳(perfluorocarbon,PFC)的部分液体通气(partialliquidventilation,PLV),观察其疗效及剂量-效应关系。方法:14只成年健康家兔,麻醉后经气管导管用生理盐水反复肺内灌洗,直至动脉氧分压(PaO2)<13 33kPa(100mmHg)达1h,记录肺气体交换、血液动力学及呼吸动力各参数作为肺损伤(acutelunginjury,ALI)基础值。随机分为PLV组及对照组,对照组以呼吸机行常规机械通气,不给予任何治疗措施;PLV组动物于ALI后每30min气管内灌入PFC(FC3280,3M,德国)6mL·kg-1共3次,总量为18mL·kg-1。以上述呼吸参数行机械通气。最后一次灌注后继续行机械通气3h,每小时记录各参数次。结果:PLV组PaO2及动脉血氧饱和度(HbO2)在灌注第一个剂量的PFC后即显著改善,并与剂量呈相关性;PaCO2在灌注第一个PFC剂量后较ALI时显著降低,但并不随剂量的增加而继续降低。结论:以氟碳为媒介的部分液体通气可明显改善肺灌洗诱导的急性肺损伤家兔的肺氧合,并呈剂量相关性,同时呼吸动力的改善与剂量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有创-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吸和循环功能的变化,评价该法的生理效应 方法 选择接受机械通气的COPD合并呼衰患者13例,待符合拔管条件后,拔除气管插管,改用经面罩压力支持通气+呼气末正压通气(PSV+PEEP) 分别于基本符合拔管条件下的机械通气时,以及拔管后3h条件下测定患者的呼吸和循环功能的变化 结果有创通气向无创通气转换过程中,循环呼吸参数的变化无显著差异性(p>0 05) 结论 有创-无创机械通气撤机过程中,患者的呼吸和循环功能稳定,顺利实现有创性机械通气向无创性机械通气治疗的转化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不同渗透压盐水雾化在气管切开早期的作用差异,方建立SD大鼠气管切开模型。将24只大鼠随机分成Sham组(不作雾化干预)、0.45%、0.9%、3%盐水雾化组,1次/d,雾化一周后检测痰液黏稠度、气管黏膜损伤、纤毛运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AQP4和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雾化干预组较Sham组在痰液黏稠度、气管黏膜损伤、纤毛运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AQP4和TNF-α的表达水平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并随着渗透压的增加而效果更加明显。说明气管切开后早期盐水雾化可改善气道功能,3%的高渗盐水雾化较低渗和等渗盐水更具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汪向海  王莹 《科技信息》2013,(10):154-155
目的:观察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100例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随机分为无创呼吸机行双水平正压辅助通气治疗组(治疗组,50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50例),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动脉血气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在治疗3天后pH、PO2、PCO2结果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心率及呼吸频率也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AECOPD早期应用无创正压通气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通气,降低气管插管率和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后患者的监护经验。方法:对56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后的患者在ICU的监护进行回顾性分析,从监护室的准备、呼吸系统的护理、循环系统的护理、引流管的护理、心理护理、压疮预警干预几个方面进行总结。结果:56例患者中除一例因术后并发重度低心排死亡外,其余均康复出院。结论:ICU对患者的监护极为重要,这是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患者的安全保障,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  相似文献   

7.
1一般资料 患者1,男,62岁,54kg,食道中段癌行食道癌切除术.术前30 min肌注阿托品0.5 mg,安定10mg,氟哌啶4 mg,芬太尼0.1 mg,异丙酚2 mg/kg,司可林1.5 mg/kg,快诱导气管插管后,以1%普鲁卡因500 mL内含哌替啶200 mg、司可林300 mg维持麻醉.术毕20 min因病人意识及自主呼吸未恢复而静注纳洛酮0.4 mg,2 min后病人意识及自主呼吸恢复,潮气量8~10 mL/kg,充分吸痰后拔管.10 min后病人意识消失,呼吸停止.立即气管插管人工呼吸,20 min后病人清醒,呼吸满意.拔管安返病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早期无创机械通气在老年重症肺炎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重症肺炎符合无创机械通气条件60例,比较患者治疗前、治疗6h后的呼吸、心率、PaO2、Pa02/FI02;上机时间、生存率以及x线胸片对比。结果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后患者呼吸窘迫症状缓解,Pa02、氧合指数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率明显下降,呼吸困难减轻,比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上机时间(6±4)d,胸部x线胸片示病灶明显吸收46例,其中8例因治疗效果欠佳改用气管插管行有创机械通气,7例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死亡。结论对于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早期应用无创通气,可以迅速纠正缺氧,改善临床症状和预后。  相似文献   

9.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机械通气病人中的应用,总结护理配合。对35例RICU机械通气病人进行58例次床边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治疗,同时加强护理配合。操作成功55例次,成功率为95.5%。气管镜应用于气道分泌物的清除、肺炎病原学的诊断、气道的建立和咯血的诊断和处理。护士熟练地配合能提高使用电子镜的成功率,降低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纤维支气管镜广泛应用于RICU机械通气病人,操作成功有赖于积极的护理配合。  相似文献   

10.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55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患者术前、术后的护理及观察,总结了护理体会,着重对术前、术后健康教育及心理、术后伤口出血情况,气管切开护理,咽部水肿,饮食及口腔清洁,并发症观察护理进行了总结,并通过术前,术后血氧饱和度、呼吸、心率的监测,总结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患者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1.
评价在普通病房应用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病(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008年3月-2010年12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呼吸内科收治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93例,分为A组(常规治疗+NIPPV)47例,B组(常规治疗)46例,动态观察两组治疗前、后90m in、6、24、48h及1周后血气分析,以及治疗前后心率、呼吸、意识及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的变化情况,统计两组需要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的例数。A组患者治疗后90m in、6、24、48h及1周后血气分析,与B组患者相比较,pH、PaO2、PaCO2均得到明显的改善,A组患者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的症状明显改善,呼吸频率和心率均明显下降,B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两组在临床好转率、气管插管率和气管切开率方面差异均有显著性。双水平正压通气(B iPAP)呼吸机在治疗AE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时,能缓解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改善了呼吸功能,减少了并发症;可作为此类呼吸衰竭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寻下颌骨多发性粉碎性骨折病人的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方法:46例外伤性下颌骨粉碎性骨折病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ASA:Ⅱ-Ⅲ级,年龄14~56岁.随机分为三组:A组13例选局麻+神经安定麻醉完成手术(局麻药为0.375%布比卡因;神经安定药为氟芬合剂;术中给予鼻导管吸氧;B组11例先在局麻下行气管切开,从气管切开处放入气管导管,吸入笑气-氧气-异氟醚进行麻醉维持,并保持自主呼吸,术毕换气管导管为气管套管回病房.C组22例均为清醒鼻腔插管,插管前先准备鼻腔及气管,用麻黄素30mg+2%丁卡因3ml分次点滴相对较通畅的一侧鼻腔,行环甲膜穿刺后用2%利多卡因2ml注入气管,5min后重复一次.10min后即可行鼻腔清醒盲探插管.插管成功后仍然吸入笑气-氧气-异氟醚维持麻醉.待病人意识消失后给万可松维持肌松并控制呼吸.结果:A组镇痛不完全;B组术中镇痛完全;C组术中镇痛镇静完善,术毕待患者清醒后即可从鼻腔拔出气管导管,回病房后无需特殊护理.结论:对于外伤性粉碎性下颌骨骨折的患者,术中采用鼻腔清醒盲探气管插管行全身麻醉的麻醉方法较为安全有效,且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3.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常发生慢性呼吸衰竭,在临床上仅以常规鼻导管低流量持续吸氧及呼吸兴奋剂等治疗往往难以取得满意效果,通常需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治疗,这不但会增加患者痛苦和合并症,而且由于患者呼吸肌疲劳对呼吸机产生依赖性,从而造成脱机困难。近年来,由于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通气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为患者提供了痛苦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麻下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vulopalatopharyngoplasty,UPPP)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04-06~2009-01采用全麻下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治疗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68例.结果:68例患者术后打鼾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睡眠呼吸暂停次数明显减少,并于术后6个月进行多导睡眠(PSG)监测,其中显效38例,有效2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结论:目前治疗OSAHS方法有很多,但手术治疗仍是一种较为肯定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采用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 MV)治疗开胸术后呼吸功能衰竭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35例开胸术后应用MV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呼吸机机械通气的气道管理情况.结果:35例患者均成功应用呼吸机机械通气予以呼吸支持,结合药物治疗后顺利撤机恢复自主呼吸.结论:开胸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在护理上应密切监测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气道湿化、预防感染及加强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无创正压通气(NIPPV)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重度呼吸衰竭或伴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患者中的价值,为更好地选择NIPPV的临床应用适应症提供依据。方法对79例COPD并重度呼吸衰竭或伴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的患者使用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动态观察NIPPV治疗前和治疗后2—4h、24h、3d及5d动脉血气、意识、治疗后患者的转归、NIPPV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79例患者经NIPPV治疗,与治疗前比较,68例患者PaCO2明显降低、pH升高,均脱机出,有效率达86.1%;7例改为有创通气,4例放弃治疗。结论BiPAP无创通气是治疗COPD并重症呼吸衰竭或伴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患者的有效手段;意识障碍并非无创通气的绝对禁忌。  相似文献   

17.
中华鳖陆上呼吸模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以换能器和生理记录仪对中华鳖的陆上呼吸和呼吸与心率耦合关系所作的初步研究。用后肢窝膜活动记录法和气管内压力变化记录法测知,鳖陆上呼吸为由单次呼吸的通气期(VP)与历时数秒、数分甚至更长时间的非通气期(NVP)组成的周期性呼吸模式;每个呼吸周期为先呼气、后吸气的二相性呼吸。在气温22—25℃时,对清醒、安静状态的9只鳖用后肢窝膜活动记录法分别连续记录了60个以上的通气——非通气周期,测得鳖通气时间与总时间之比VP/(VP NVP)的均值为0.21;各鳖平均呼吸频率f_m的均值为2.4次/分。实验还观察了鳖的呼吸与心率耦合反应:频繁通气时心动过速和不通气时心率减慢。分析了两只鳖心率随通气状况的变化发展过程和特点。  相似文献   

18.
17例肝移植新肝早期凝血功能障碍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移植新肝早期凝血功能障碍的处理.方法17例肝硬化或肝豆状核变性病人在全麻下行活体部分供肝或尸肝移植.全身麻醉采用静注咪唑安定0.1mg/kg,丙泊酚1mg/kg,芬太尼0.3μg/kg及维库溴铵0.15mg/kg行气管插管后,接呼吸机间歇正压通气(IPPV)并加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5cmH2O.术中除持续监测循环、呼吸、体温变化外,间断监测生化、血常规及凝血指标.凝血指标包括激活全血凝血时间(AC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和血小板(PLT)的量.结果与无肝前期相比,无肝期及新肝早期存在严重凝血功能障碍(P<0.05).结论在严密监测凝血指标的前提下,采用血制品的输入如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血小板、凝血酶原复合物及使用血液回收机自体血回输,抑肽酶持续微泵注射,应用少量鱼精蛋白等综合措施能有效纠正新肝早期凝血功能障碍,有条件时用血栓弹力描记仪更有助于指导凝血功能的纠正.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重症肺炎合并2型心肌梗死患者行序贯通气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收集ICU收治重症肺炎合并2型心肌梗死患者58例,随机分为无创呼吸机通气组(NV,n=29)和无创通气+高流量吸氧组(NV+HFNC,n=29);分别比较两组在患者拔管后的4、12、24、48 h时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以及48 h内再插管率、48 h后再插管率、ICU住院时间、30 d及90 d死亡率。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在拔管后4、12、24、48 h的心率、平均动脉压、氧分压以及48 h后发生气管插管再插率、入院30 d和90 d、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 05); NV+HFNC组各时间点的呼吸频率均小于NV组,且在拔出气管插管后的12 h的二氧化碳分压小于NV组,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NV+HFNC组在拔出气管后的48 h内发生气管插管再插率及ICU住院时间均低于NV组,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可见对重症肺炎合并2型心肌梗死患者采用NV+HFNC序贯治疗通气策略可减低拔管后患者呼吸频率及48 h内气管插管再插率,减少ICU住院时间,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该文总结75例老年口腔癌患者围手术期呼吸道管理经验.要点:术前加强健康宣教,进行呼吸功能锻炼;术后严密观察呼吸情况、伤口肿胀渗血及局部负压引流的情况;对于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患者,严格无菌操作,并根据患者痰液量和粘稠度进行气道湿化和深部吸痰、及时清除气管套管气囊上的分泌物、早期物理疗法、加强口腔护理.75例患者经过精心的围手术期呼吸道管理,全部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