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0 毫秒
1.
利用ANSYS分析软件对开切双卸压槽井壁与表土共同作用的受力机理进行了分析。通过计算可知,开切单卸压槽后内层井壁竖向应力衰减率为38.6%左右,开切双卸压槽后内层井壁竖向应力衰减率为59.5%左右。由此可见,开切双卸压槽极大地改善了内层井壁的受力状况。内层井壁开切双卸压槽后,当地表再次下沉且下沉量小于卸压槽的允许压缩量时,井筒内、外壁和地层变形协调,内层井壁上的竖向应力以及外壁上的竖向摩擦力均没有急剧变化。  相似文献   

2.
开切双卸压槽井壁与表土共同作用的力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NSYS分析软件对开切双卸压槽井壁与表土共同作用的受力机理进行了分析。通过计算可知,开切单卸压槽后内层井壁竖向应力衰减率为38.6%左右,开切双卸压槽后内层井壁竖向应力衰减率为59.5%左右。由此可见,开切双卸压槽极大地改善了内层井壁的受力状况。内层井壁开切双卸压槽后,当地表再次下沉且下沉量小于卸压槽的允许压缩量时,井筒内、外壁和地层变形协调,内层井壁上的竖向应力以及外壁上的竖向摩擦力均没有急剧变化。  相似文献   

3.
高压水射流切槽煤层卸压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开采保护层不能实现本层煤解放的问题,将高压水射流切割技术应用于煤层卸压.通过应用边界理论研究高压水射流切割煤体的过程,揭示了高压水射流切槽煤层冲击地压解危机理.由于射流随喷头后退式移动,因而射流足紧贴着割开的煤层的壁面而流动,将受到固壁摩擦阻力的作用,在切槽中形成三面附壁射流.应用量级比较法和量纲和谐原理计算了射流最大流速,应用应力波在煤体中的传播理论计算了最大切割深度,并对煤体切槽后的卸压范围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将高压水射流切割技术用于煤层卸压,不仅能够实现本层煤的卸压而且可能克服地质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煤体切槽后卸压范围可达到5 m,卸压效果较好.该方法用于煤层卸压有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应用卸压槽维护被跨采巷道,是采用人为卸压的方法改变巷道围岩应力场的分布规律,控制围岩变形,缓解矿山压力对巷道的影响。卸压槽的开挖时间、卸压槽间间距、卸压槽位置、卸压槽内的支护情况等,对减少矿山压力、对巷道的影响,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从弹性力学的空间轴对称问题出发,从理论上推导建立了竖井竖向附加力的应力表达式.分析该应力表达式可知,在竖向附加力作用下,井壁所受的径向、环向压应力值均为零,竖向附加力对井壁的作用主要体现为轴向压应力,且轴向应力在沿井壁厚度方向几乎无变化,因而可以将作用在井壁外侧的竖向附加力等效为作用在井壁横截面上的均布力.利用该应力表达式对某铁矿竖井井壁竖向附加力进行了计算,得到了井壁应力状况.  相似文献   

6.
文章给出了在负摩擦力作用下立井井壁应力的解析解,其结果可以作为立井井壁设计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近距离煤层群上部煤层开采时对下部煤岩层产生的应力分布影响效应,以潘二矿西四采区B组煤层地质及开采技术条件为背景,采用UDEC软件建立近距离煤层群下向卸压开采模型,获得了8-1煤层开采过程中下部煤层群围岩应力场分布特征及高应力的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下向卸压开采下部煤层群的卸压效果与岩层结构、开采参数、煤层位置等密切相关,随着开采距离的增加,卸压范围成非线性递减,并受岩层岩性影响,卸压煤层支承压力峰值及卸压范围呈梯级演化.对于确定近距离煤层群下行卸压开采方案提供了合理依据并对回采巷道合理布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赵佳  朱润生 《科技信息》2011,(34):411-412
本文通过对同煤集团忻州窑矿防治冲击地压卸压沟槽的设计、施工方法、爆破参数进行研究,采用微差控制爆破方法,成功地爆破了卸压沟槽,达到了预期的施工效果。这对类似条件下使用控制爆破技术施工卸压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巷帮深孔卸压诱发底板冲击失稳的力学机制,分析了巷帮深孔卸压前后底板力学模型及其差异.结果表明,巷帮深孔卸压解除了卸压区域内巷帮煤体对底板煤体的约束作用,导致底板力学模型由"柱"变为"长柱"或大柔度压杆,失稳临界应力降低;通过提前对巷道底板进行破断,主动改变巷道底板的力学模型,可提高其失稳临界应力,进而有效防治巷帮深孔卸压诱发底板冲击失稳.研究结果为岩体冲击失稳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表土段立井井壁破坏原因的分析,以及对危险点的应力状态的研究,揭示了立井井壁破坏的规律性,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防范井壁破裂的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及文中提及的应力计算解析式和考核井壁破坏的强度理论对施工现场及工程设计均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