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校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文化教育活动。它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以育人为根本,以育体为己任,具有鲜明的教育性。一、学校体育的内涵学校体育有自己的独特性。传统的观念认为学校体育是教育内容之一,也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在学校教育中,体育承担着使人体完美发展,增强体质的任务,它与德育、智育、美育密切配合,共同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教育目标。然而,教育寄托于体育的不光是锻炼学生的身体,…  相似文献   

2.
高校体育教学主旨在于“育体”、“强身”、“增技”,难以满足人们对体育的要求.本文从体育课程的设置、考核制度和评价方法方面,探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3.
代婷  风雪飘飘 《科技咨询导报》2013,(18):249-249,251
素质教育是一个主题性教育.个性是在文化创造中逐渐生成的,这过程丰富和发展着文化.因此,主体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对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实施素质教育,完美发挥人的主体性,重视人类智力潜能的发展,重视人类精神文明的形成.注重学生作为教育主体,充分发挥其独立性和自主性,从而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积极主动创造向上蓬勃的人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好的身体学得再好也不能好好实现自己的理想.“无体是无德智也.”在当今社会,随着机械化、电气化程度的提高,体育锤炼并协调发展着现代人.体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必须重视体育教育,让青少年从德、智、体、美充分均衡的全面发展,成为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梳理法比较和阐释了“Physical Literacy”与“身体素养”的殊异,通过分析中国古代典籍中“身体素养”的涵义和哲学意蕴,得出其本然含有身心一元论与具身认知理论,继而提出“身体素养”是中国古代体育教育的题中之意。以中华古典射艺为中心视角,梳理出4类身体素观:1.气力与心志相统一;2.精神修养与形体砺练并行不悖;3.仪礼与德艺整体发展;4.日用即道、日新至臻的身体素养论。察其要旨,古人修身强调道艺双修、德性养成,重视体育运动中的身体审美性质,在仪式性场域中实践社会伦常,和谐群己关系,体现出鲜明的中国体育特色。中国古代的体育运动在素养教育与体格培育两方面与现代体育理念遥相契应,深化中国古典射艺价值研究不仅能够建构具备中国特质的身体素养理论,亦有助于重新定位古典射艺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体操普修课教学是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专业的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针对目前一些高校体育专业体操普修课教学“重体轻育”的倾向,从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体操教学的思想、原理和方式进行分析,提出加强体育教师基本技能、基本技术和基本知识的认识,体育专业的体操教育教学目标要注重学生个性和生物-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格鲁贝强调人的身体的重要性、主张人的身体是人的自然本性 ,他不仅把“人的身体”理论化 ,同时也强调“身体的个人性” ,他把“客观上的健康与技巧”当作不可缺少的教育课题 .格鲁贝把“我”作为世界的存在来把握 ,在“实体”(客观世界 )和“身体”对比的过程中 ,把身体作为“关系”提出来 ,即“我”(精神世界 )和“实体”(客观世界 )通过“身体”进行交流物体验 ,从而形成了“体育身体性”这一概念 .通过对“身体性理论”的认识旨在克服体育教学中主客观的分离 ,指出体育教育中必须做到身心的统一 .  相似文献   

7.
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在学科教育教学中已逐步找准了自己的定位与方向,作为体育工作者,该如何来面对今天的学校体育地位和自己的教学工作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理清“先育人再育体,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思路;坚持贯彻“乐中学,学中乐”的教学操作模式;走思路清晰、目的明确、方法合理、措施得当的教育教学路程,成效会显著。在教学中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是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存在着“体育非教育”、“大体育”等观念,使体育改革出现了困惑,只有以真义体育观为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才能使体育改革走出困境。1 体育之真义——增强体质的教育体育是增强体质的教育,是与德、智、美各育并列的,是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体育属于教育,体育是教育的属概念,体育与教育的外延相近,体育的目的是教育目的的一部分,这是不可随意改变的思维逻辑.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体育游戏这一特殊教育方法在: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等五个方面的特殊功能.并得出体育游戏在当今综合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更加关注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既要育体,还要育心,在体育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寓美于教、寓教于乐,注意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实效性,并以其丰富的教学内容,优美的表现形式,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得到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及对美的感受、鉴赏、表达和创造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收到“快乐体育”的教学效果,达到“终身体育”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1.
现行课程主旨在于“育体”、“练身”、“增技”,难以发挥“健心”、“育人”之功能,严重影响了体育的特殊作用.本文探讨了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科学设置,并提出相应的保证措施.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设置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改革的重点。现行课程主旨在于“育体”、“练身”、“增技”,难以发挥“健心”、“育人”之功能,严重影响了体育的特殊作用。通过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现状的分析,提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走向。  相似文献   

13.
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永恒的主题.在我们的教学中,爱国主义不仅贯穿于马列课、思想政治课、专业课的教学中,而且贯穿在体育教学当中.这是教学的需要,更是社会的需要.学校体育不只是育体,更应是育人.随着历史的进步和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把体育仅看作是强身健体、掌握竞技技术的手段,而是看作了整个社会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从而对学校体育也相应地提出了新的要求:把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五爱”新人作为体育学科所追求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4.
“体教结合”是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和教育改革进程中的阶段性产物,是新时期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为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而期望构建的和谐体系,是对中国竞技体育管理“举国体制”的一个有效的补充与完善.考察中国“体教结合”的发展历程,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为指导,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体育与教育人才成长规律以及人才培养的宏观目标等为理论支撑,概括了中国“体教结合”层次及其模式,进一步探索了“体教结合”体制的基本理论问题以及渐进式完善其体制的理性诉求,以“适合自己的即是最好的”为标准,走适宜的“体教结合”之路.  相似文献   

15.
当前学校体育仍存在着“身体素质+专项课+理论讲座”的状况,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体育教育的基础在于体育文化,没有文化就形成不了体育,没有文化也发展不了教育.因此学校体育教育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内容,所以课程体系的改革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和研究的课题.1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的目标随着教育的发展,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更趋于平稳,体育课程不再是单一的身体训练,  相似文献   

16.
现行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似乎仍然停留在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中心,只注重眼前效益的体育教育.教学手段单一、内容陈旧、目标狭窄,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断层,缺乏培养学生从事件育活动的兴趣、爱好、意识和习惯,以及独立进行身体锻炼的能力.这和21世纪对高科技人才素质、包括身体素质要求是远不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7.
运用根据文献资料法,总结出美国中小学体育教育存在“体育教育被轻视”、“体育师资不足数”、“体育课程被规避”、“竞体被两极分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环节。高等学校又是学生步入社会的最后一座桥梁,因此从学生身体发展和体育教育的角度来讲,体育课教学是贯彻终身体育思想以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非常重要也是最后的阶段。本文从“现代教育人道性原则的需要”、“现代教育个性化原则的需要”和“传统‘因材施教’教育理论的需要”等方面对改革体育教学的传统模式以及培养新型的时代大学生等有关问题进行了一番浅薄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在学科教育教学中已逐步找准了自己的定位与方向,作为体育工作者,该如何来面对今天的学校体育地位和自己的教学工作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理清"先育人再育体、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思路;坚持贯彻"乐中学、学中乐"的教学操作模式;走思路清晰、目的明确、方法合理、措施得当的教育教学路程,成效会显著.在教学中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是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教育目标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其中,体育是体质教育,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增强体质的知识技能和应用这些知识技能实际锻炼身体的过程,其真意在于“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身体.”根据教育部规定,我国大学生在大学第一二学年开设公共体育课程,第三四学年学生则以课外活动为主,进行自我锻炼.那么,在这两个锻炼阶段,学生的体质和健康状况有无差别,其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什么,本文针对此类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旨在提高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