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霍米·巴巴在研究殖民权力结构时提出“模拟”的概念,他强调当殖民者鼓励被殖民者“模拟”他们的文化时,其结果往往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一种“面目模糊的拷贝”,这种矛盾状态反而成为被殖民者的抵抗策略。在美籍越南裔作家阮清越的小说《同情者》中,模拟策略是双向的,以无名的双面间谍“我”为代表的越南人一方面受到美、法两国殖民者模拟控制策略的宰制,另一方面又在主动模拟殖民国的文化与价值观时发现其殖民话语内部的逻辑问题,形成对殖民话语的抵抗。双向模拟使“我”陷入身份认同的困境。小说结尾的伦理转书写向则为摆脱这种困境提供了出路,即同情受苦难者、为“他者”发声,在这一过程中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2.
库切小说的一个根本的主题就是关注南非种族隔离制度实施以来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的变化。就像库切想要通过题目直白地传达的信息一样,《内陆深处》就是国家的中心,也是一个国家本质的体现,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想要通过自己的作品来传达对殖民时代南非的种族关系的深刻认识。从《内陆深处》中主人公玛格达与父亲性格变化过程,可以看到殖民不仅给被殖民者带来了身心的伤害,同时也造成了殖民者自身人性的扭曲。  相似文献   

3.
《北迁季节》是苏丹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塔伊卜·萨利赫(Tayeb Salih)的代表作。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对小说中主人公穆斯塔法·萨义德及其追随者古稀老头瓦德·瑞斯的父权制殖民话语的表征和以让·莫里斯和哈丝娜·宾特·马哈茂德为代表的东西方女性对殖民话语特别是对父权制殖民话语的颠覆存在的二元对立进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对父权帝国和殖民帝国的双重“逆写”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小说《河湾》以主人公所处的特殊历史文化背景为线索,展现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机制对被殖民者的文化置换过程,揭示处于文化错位状态下被殖民者因内心殖民而导致的身份困境。对本小说进行深入发掘式的阅读,能够帮助读者了解小说作者对长期处在西方霸权文化压制下被边缘化的人民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5.
文化殖民语境下的翻译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翻译都有意无意地成为西方文化殖民的一种手段.而传统上对“忠实”的强调又常常使得第三世界国家难以脱离被殖民化的危险.翻译目的论对翻译目标(目的)的强调为翻译实践中的消解文化殖民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认为以目的论来观照西方的翻译实践,通过能动的、围绕目标的翻译策略,有利于中国在后殖民背景中保持自己的民族和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一生创作颇丰,早期作品关注湘西故乡,1923年来北京时始接触湘西以外的世界。其创作中城乡两条线索一直存在,现代和传统两种文化的撞击,都市文明的发展,使他的写作具备了一种"殖民者"的眼光,这种"殖民叙事"的特征是其作品中乡村与都市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存在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黑暗的心》中“第三人称客观叙述者 第一人称侵扰叙述者”的叙述模式和二元对立的象征手法形成了小说主题思想上的多重指涉性。小说中颠覆性的反殖民话语和无处不在的殖民主义话语并置,但反殖民话语最终被包容在殖民主义话语的表述体系之中。因此,《黑》更是一部体现殖民主义和反殖民主义话语之间“颠覆”和“包容”的辩证关系的杰作。  相似文献   

8.
福斯特是吉普林之后涉及印题材作家中最为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印度之行》中因大量存在殖民和反殖民意识,成为后殖民文学研究的经典之作。本论文将通过两个方面来探讨《印度之行》的殖民意识和反殖民意识。一方面是根植于西方人内心深处的霸权意识,即他们的殖民性,另一方面是印度人民逐渐觉醒的反抗意识,即他们的反殖民性。  相似文献   

9.
译者的主体性问题是后殖民翻译理论所要探讨的主要话题。尤其是在当下,经济全球化和民族文化多元化已是时代的主要特征,并将不断得到发展,不同主体之间的文化交往也将不断得到加强,因此关注在后殖民语境下译者的主体性,即通过思考在后殖民语境下作为传统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译者的主体性特征及其演变过程,将使我们能够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找到一条解决在后殖民语境下译者主体性之困境的新的有效途径,即译者的主体间性理论的提出,从而最终能够通过翻译,更加合理地处理不同主体之间的交往问题。  相似文献   

10.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殖民文学的发轫之作.它不仅生动讲述了鲁滨逊开拓荒岛的详细过程,也描绘了他驯服改造原始部族人"星期五"的手段和策略.鲁滨逊以枪炮为后盾,从语言和宗教信仰两方面对"星期五"进行了文化改造,使其丧失了原有的民族文化身份.本文从二元对立的殖民话语出发解读"星期五"民族文化身份的丧失.这为我们重读经典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也为我们审视殖民者的文化统治提供了一个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1.
霍米.巴巴杂交性理论的直接来源是巴赫金的小说杂交话语理论。巴赫金发现,故意的杂交化策略有意使小说话语中存在多种声音,作者借此可以揭露权威话语的虚假与荒谬。巴巴通过例子证明,这一策略可以解决萨义德后殖民主义研究中的能动性缺失问题,使被殖民者能够抵抗专制的殖民权力。巴巴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利用后结构主义的思想发掘了巴赫金无意识杂交的意义,不但为后殖民主义批评家提供了抵抗的新思路,也为理解巴赫金的思想发展过程提供了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12.
斯蒂文森在《魔瓶》中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向读者揭示了殖民主义原始资本积累的罪恶,他严厉批判了贪婪的西方殖民者并预示他们最终将难逃惩罚。然而,他在小说中也表现出了一定的殖民意识:俯视被殖民地人民,并将东方作为一个供其想象的“他者”。因此,斯蒂文森在殖民主义问题上具有二重性。对于这种二重性,应该辩证、客观地去看待。  相似文献   

13.
张勇 《潍坊学院学报》2006,6(5):111-114
作为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库切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对于自我身份的一种困惑,他试图摆脱与南非殖民体系相联系的一切特征,体现在文本的操作上,他把性别叙事作为实现这种企图的重要手段。本文试图从身体言说与性之颠覆、父的缺位与阉割情结、性别叙事的弱势化三个方面出发,试析库切的文体叙事策略,认为库切通过颠覆男性权威,一方面实现了自己与南非殖民身份的象征性脱离,另一方面对南非殖民历史和帝国权威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  相似文献   

14.
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后,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开始不稳定。为了保证工业资本在印度的进一步剥削,英国逐步对前期的具体政策进行调整。一方面加强专制权力,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和控制,使殖民地的国家机器进一步集中、强化;另一方面,利用议会"民主"体制,使殖民地国家机器带有了资产阶级民主的某些特色,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英印间的民族矛盾。  相似文献   

15.
明海英 《科技信息》2011,(33):357-357,118
词汇在文本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用词在文本中会达到不同的效果。经过对《狼图腾》英译本中的特定文化词汇以及习语变异的探讨后发现,语言,文化和思想的差异使译者对原文基本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让原文文化意象的失落和变形,从而导致了原文在翻译过程中变异。这种变异虽使原文中特有的语言文化现象消失,但它又可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处,使译文读者可以在异语文化中寻找到自己文化里的蛛丝马迹。  相似文献   

16.
试图探讨如何可能在当地族群的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并协调发展 ,一方面既可肯定高原族群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肯定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另一方面也能通过谨慎的有节制的开发 ,可持续地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In Toni Morrison's works ,there seems to be an eternal theme——the cruelty of black American peoples' fate and the conflict between black culture and white culture. Black culture is in an inferior position for a long time. In Morrison's opinion,the blacks can only survive in the white -dominated world on condition that they hold their own cultural root. And on the other hand,there is another way people should seek,which is to realize tolerance and compatibility of the two cultures. In this speech,Morrison again expounde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and expressed her wish that black culture could be admitted and respected by the white people.  相似文献   

18.
17世纪是西欧国家进行殖民扩张的时代,拥有悠久的海外移民和经商传统的苏格兰也进行了一系列建立殖民地﹑发展殖民贸易的尝试和努力,但始终受到1603年王位联合后英苏王国关系不睦的消极影响。17世纪后期,苏格兰人在殖民扩张活动中既面临来自欧洲主要海上强国的重重阻力,同时也呈现出巨大的潜力,这成为1707年前苏英双方选择议会合并,组建不列颠国家的重要助推因素。  相似文献   

19.
陕南民间歌舞小场子主要流传于地处陕西南部、汉江上游的安康。其表演形式独特,一旦一丑以三尺见方的桌子为舞台,在锣鼓拖腔伴奏中说、唱,唱腔以陕南民歌八岔为主,表演诙谐生动。小场子的产生与发展,所依赖的文化背景是安康融南汇北、个性鲜明的移民文化。其形成与发展经历的是和其他民间歌舞、民间戏曲一样的衍变过程。小场子与其他地方歌舞相比较,有着明显差异,即:八仙桌面上跳舞、歌唱、演故事,舞蹈组合中的精粹部分“三缠腰”、“三见面”、“三碰头”等,丑角耍草帽圈,30多种帽花转身即变,独此一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