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西安市草坪夜蛾类害虫的初步调查,结果表明,害虫危害每年使草坪受害面积达到60%以上.发生危害最严重的有粘虫类、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害虫.同时对其生物学习性进行了研究,并且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
云南是中国草地贪夜蛾危害最重的省份,也是境外草地贪夜蛾向中国内地迁移的首站.在云南开展草地贪夜蛾区域防控,对于破解云南省草地贪夜蛾大范围危害难题,具有现实性全局性指导意义.作者开创性提出区域生态防控思想,即从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出发,根据当地生态环境条件和草地贪夜蛾的发生发展规律,对防控区域加以片区划分,综合多种防控手段,对草地贪夜蛾开展区域层面可持续绿色防控.研究以滇西北地区草地贪夜蛾区域防控为样本,结合当地生态环境条件、寄主种植制度及草地贪夜蛾发生特征,将滇西北地区分为5个生态防控区,探讨了在滇西北地区开展区域生态防控的思想、原则和方法,为在云南开展草地贪夜蛾防控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云南是中国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危害最严重的省份,统筹云南草地贪夜蛾区域防控对于全国草地贪夜蛾防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作者提出并阐述了云南草地贪夜蛾区域生态防控思想,将云南草地贪夜蛾发生地划分为七大发生区,以边境防控、虫源地防控和通道防控作为典型案例,探讨了区域生态防控对策.研究将为制定云南草地贪夜蛾科学防控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4.
影响甜菜夜蛾种群数量的非生物因子的灰色系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甜菜夜蛾连年在昆明地区爆发,危害严重,成为昆明蔬菜和花卉的主要害虫.调查收集了2000~2003年4 a间昆明市呈贡县甜菜夜蛾的诱虫数据和气象实况,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和方法对影响甜菜夜蛾发生的非生物因子进行分析,认为季节间对甜菜夜蛾田间种群动态影响最大的是月平均温度,年度间影响最大的是总降雨量.为甜菜夜蛾成虫田间种群动态地区间和年度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提供了量化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探讨不同pH模拟酸雨对葱兰主要生理特性的影响及Ca2+的调控作用。通过盆栽试验,研究10mmol/LCa(NO3)2处理后不同pH(2.0、2.5、3.0、4.0和5.6)模拟酸雨胁迫对葱兰的有机物代谢、膜系统稳定性、抗氧化酶活性、叶绿素(Chl)及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H的降低,葱兰叶片相对电导率(γ)、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逐渐升高,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逐渐下降;Chl和净光合速率(Pn)随pH的降低而降低,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先随pH的降低而升高,当pH 2.0时显著降低;在pH≤4.0时,可溶性糖与pH呈显著正相关,SOD和Pn均与pH呈显著负相关。同一强度酸雨胁迫下,经10mmol/L Ca(NO3)2处理后,葱兰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POD、SOD、Chl和Pn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γ和MDA显著降低,且各指标的变化随pH的降低变化不明显。模拟酸雨胁迫下,Ca2+能增强葱兰各项生理功能的稳定性,从而减轻酸雨对葱兰的伤害,试验还发现,Ca2+对葱兰的调控作用在强酸度(pH≤3.0)胁迫下,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鳞翅目夜蛾科灰翅夜蛾属的一种蛾,是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警的世界性重大农业害虫.其幼虫可危害水稻、甘蔗和玉米等多种农作物,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自2018年年末大举入侵中国以来,对我国农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该文分别从理化诱控、化学防治、生物防控、农业防治和综合治理五个方面,对目前国内外现行的草地贪夜蛾防治方法进行了综述和比较,并分析了各种防治方法的利弊.该文还指出今后应加快生物防治新方法的设计与筛选,做到研究与防治并行,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综合防治体系,并结合农业种植模式的调整优化,争取早日实现草地贪夜蛾的绿色高效可持续治理目标,促进农业与生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利用青海大学植保观测场中的仪器进行了灯下昆虫的诱集并结合气候信息进行了数量消长规律的分析.目前已鉴定出青海大学校园夜蛾科种类53种,分别属于剑纹夜蛾亚科、切根虫亚科、行军虫亚科、扁身夜蛾亚科、绮夜蛾亚科、裳夜蛾亚科、金翅夜蛾亚科、夜蛾亚科、冬夜蛾亚科9个亚科;对本区夜蛾科各亚科常见种类的发生时期作了初步记录.并结合温湿度等气候信息对夜蛾科主要4亚科主要种类的年发生种群数量变化进行了阐述,明确了发生时期及其出现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8.
草地贪夜蛾属世界性重大农业迁飞害虫,扩散迁移是草地贪夜蛾得以大范围危害的主要原因,地表形态对其迁移过程具有深刻影响.作者首次就河谷这一特殊地表形态对云南草地贪夜蛾种群迁移的生态学效应进行了系统探究.研究发现,纵向河谷作为典型的生态廊道对草地贪夜蛾南北迁移,具有显著的通道作用;河谷两岸山脉形成物理屏障阻滞甚至阻挡了草地贪...  相似文献   

9.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又称秋粘虫,是近两年经云南跨境入侵我国的重大农业害虫,对我国玉米种植业发展造成重大威胁.云南是草地贪夜蛾重灾区,也是境外草地贪夜蛾向我国内地迁移扩张的重要陆路通道.探究并揭示草地贪夜蛾在云南的发生发展规律,对于云南乃至全国草地贪夜蛾防控均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基于文献...  相似文献   

10.
应用石蜡切片法对五唇兰(Dorrtis pulcherrima Lindl.)的胚囊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五唇兰的胚囊发育类型为双孢子葱型,胚珠通常含单胚囊,也形成约1%的双胚囊.双胚囊胚珠和正常发育的胚珠一样呈倒生型、具薄珠心、两层珠被,但胚珠横轴与纵轴的比值是正常胚珠的1.3-2倍,同一胚珠内的两个胚囊发育不一定同步.  相似文献   

11.
甘蓝夜蛾 (MamestrabrassicaeL .)属鳞翅目夜蛾科。主要危害十字花科的甜菜、甘蓝、油菜、白菜、菠菜等。近几年甘蓝夜蛾在柴达木的乌兰、德令哈、都兰、格尔木等县市发生危害十分严重 ,一般危害率为 2 0 %~ 4 0 % ,严重时高达 70 %。油菜损失率在 2 0 %~ 30 %之间 ,高者达 5 0 %以上。1 形态特征1.1 成虫 体色灰褐色 ,体长 18cm~ 2 3cm ,翅展 4 2cm~ 5 5cm ,前翅外横线×内横线和亚基线黑色 ,亚外缘线色白而细 ,呈波浪状 ,其外方稍带淡黑 ;沿外缘有黑点 7个 ,下方有白点 2个 ;肾壮纹灰白色 ,环形灰黑色 ,…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 ,甜菜夜蛾在陕西一些地区暴发成灾 ,发生为害特点为种群数量大 ,发生期长 ,范围广 ,为害作物种类多 ,为害程度重 .甜菜夜蛾自身的生态可塑性强及食物条件优化是大面积暴发的根本原因 ;研究重视不够 ,防治技术难度大 ,天敌杀伤是大面积成灾的重要因素 .针对甜菜夜蛾的发生为害特点 ,提出了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及作物、蔬菜下部老叶 ,深翻土壤 ,利用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性诱剂诱杀成虫 ,人工杀灭及选用高效低毒安全农药进行化学防治等甜菜夜蛾防治对策 .  相似文献   

13.
贵州艾纳香主要病虫霜霉病、红点病、斑枯病、灰斑病、根(茎)腐病,细胸金针虫,银翅夜蛾、斜纹夜蛾、红满、艾枝尺蠖,跗粗角萤叶甲、艾小长管蚜、蛀心虫等病虫的病原与形态特征,危害症状,及其发生特点与生活习性,并对各类病虫害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J.E.Smith)是目前中国新近入侵且最具威胁性的玉米害虫.云南边境地区,主要是哀牢山以西边境区段,是中南半岛草地贪夜蛾入侵中国的门户,及向内地迁移扩散的重要通道.本研究在对云南边境地区的生物地理特征、草地贪夜蛾的发生规律、玉米种植制度等关键要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边境地区构建草地贪夜蛾防控屏障的构想.首次提出“两带一区”的区域性防控策略,阐述并明确了划分“两带一区”的依据和区域范围;创新提出了重点防控区和防控单元的思想,探讨并阐释了确定重点防控区和防控单元的依据、原则和方法;初步总结和分析了目前边境地区采用的农药防治、诱杀、轮作和替代种植等草地贪夜蛾防控措施.提出构建云南边境草地贪夜蛾防控屏障的构想,可为云南边境地区草地贪夜蛾防控规划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对中国粮食安全造成极大威胁的农业害虫.?滇东北地区既是云南玉米种植的主要地区,也是草地贪夜蛾向中国内陆扩散的主要落点和通道.?2019年云南昭通地区首次报道了草地贪夜蛾发生.?明晰影响草地贪夜蛾在滇东北地区发生的环境因子,有助于掌握其在该地区发生分布的规律,为提...  相似文献   

16.
甘蓝夜蛾(Mamdstra bressicae L.)是石河子垦区甜菜的重要害虫,严重发生时对甜菜含糖量的影响较大。除危害甜菜外,还为害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及禾本科、豆科、茄科等作物。在石河子地区一年发生三代,以蛹在土中越冬,幼虫一般为6龄。 1984年8月,我们在室内饲养的甘蓝夜蛾幼虫中,发现自然慛病死亡现象,经分离鉴定是被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以下简称MbNpV侵染所致。对该病毒多角体的观察和初步研究国内虽有报道(1)(2),但为搞清新疆昆虫病毒资源,了解MbNPV进行生物防治的可能性,我们对该病毒的形态和毒力等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昆虫GH18家族几丁质酶属于多基因家族,在昆虫的蜕皮与变态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催化表皮几丁质的降解.斜纹夜蛾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危害290多种植物,但对其几丁质酶未深入研究.该文通过斜纹夜蛾转录组学分析,发现了12种潜在的几丁质酶,分属于8类.对这些几丁质酶在斜纹夜蛾变态发育时在表皮、中肠以及脂肪体的时空表达分析结果表明,Sl Cht5,Sl Cht9和Sl Cht2的表达水平在幼虫转化为蛹时上调表达,说明这些几丁质酶可能参与了斜纹夜蛾变态时期的脱皮作用;而其他几丁质酶的表达具有组织特性,表明它们可能具有不同功能,如Sl Cht6仅在中肠和脂肪体中表达,Sl Cht11,Sl Cht12和Sl Cht16主要在中肠和表皮表达,Sl IDGF2仅在表皮有表达,Sl IDGF3和Sl Cht9在三大组织均有表达.本研究结果对斜纹夜蛾几丁质酶家族基因的鉴定和时空表达作了初步的分析,为研究它们在斜纹夜蛾发育中的功能与调控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对新疆夜蛾科美冬夜蛾属昆虫进行了整理,共记录了5种,分别为白点美冬夜蛾Xanthia ocellaris (Borkhausen,1792)、淡黄美冬夜蛾X.icteritia(Hufnagel,1766)、齿美冬夜蛾X.tunicate(Graeser,1889[1890])、褐黄美冬夜蛾X.gilvago(DenisSchiffermüller,1775)和黄紫美冬夜蛾X.togata(Esper,[1788]),其中淡黄美冬夜蛾和齿美冬夜蛾为新疆新记录种。提供了分种检索表,每种成虫及外生殖器图片。  相似文献   

19.
该文已陇海线天兰段,兰新线兰武段区段内接触网设备近些年发生的接触网故障为依据,对接触网故障产生的种类.原因及危害进行分析,按照目前接触网运行的现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0.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夜蛾科多样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6月至2005年9月,对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北坡、西坡和南坡的夜蛾科昆虫做了较全面的调查,共获得标本1 512只,有100属182种,其中绿组夜蛾Anaplectoides prasina(Denis et Schiffermüller)是保护区内夜蛾科的优势种,且各林带均有分布,而各林带均有分布的种只有8种.在不同生境中,夜蛾科多样性随海拔的升高夜蛾的多样性有较明显的变化,其中红松阔叶林带夜蛾科昆虫的物种丰富度、个体数量和多样性指数最高,针叶林带物种丰富度和个体数量最低,苔原带多样性指数最低.不同林带间的夜蛾相似性系数很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