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新2.0和协同创新是信息化时代和大科学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创新2.0和协同创新的理论内涵,论述了创新2.0背景下协同创新的各主体及其作用、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协同创新主体参与协同创新的过程及各主体在其中的作用,最后提出应建立各主体尤其是用户参与协同创新的平台,从而将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转为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2.
协同创新中心是多系统、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独立性实体机构,不同主体间利益需求不尽相同,同时协同创新中心利益分配具有复杂性、协商性和动态性等特点。通过对协同创新中心各利益主体需求及分配特点进行分析,将理事会制度引入作为协调协同创新中心各方利益平台,进而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对于调动各利益主体积极性、促进协同创新中心稳定持续发展、实现各主体共赢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基于第三方管理模式正在兴起。第三方管理,是建立在各协同创新主体之间充分信任、信息公开、交流频繁和共同面对风险,对政府政策积极解读基础上,对大型科研项目和技术创新开展的全方位的协同,参与协同主体投入力度,人才任用,步调协调,实现协同创新,使第三方管理模式成为协同创新的有效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4.
在价值链和供应链融合下,构建众创空间、新创企业、风投机构三方协同创新博弈模型.分析协同创新过程中各主体的策略抉择,并结合Matlab仿真展示参数变化对演化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新创企业高收益分配系数下,众创空间选择参与协同创新,风投机构选择拒绝参与协同创新;新创企业低收益分配系数下,各主体均选择拒绝参与协同创新.中、低强度支持力度可以促进三方协同创新有序发展,且支持力度越低,新创企业和风投机构向协同创新方向演化速率越快;反之,高强度支持力度则会抑制各主体协同创新发展.供应链协同强度为中、高强度时可以促进三方协同创新有序发展,且协同强度越大,越有利于各主体向协同创新方向演化.  相似文献   

5.
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系统是多主体参与的复杂协同知识工作网络系统。深入研究客户协同创新网络拓扑结构和创新主体间的复杂网络关系,是提升协同创新效率的重要途径。针对客户协同创新过程的复杂性特征,定义了客户协同创新网络,建立了客户协同创新网络拓扑模型,计算了客户协同创新网络的重要参数,并对其网络结构和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表明:客户协同创新网络具有无标度和小世界特性。研究结果为客户协同产品创新过程多主体知识传播机制及网络传播动力学特征等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关键在于创新资源的有效共享、实施配套的创新政策、寻找相匹配的创新主体,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大举措就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高校协同创新是进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建立沙普利(Shapley)值法的“四方博弈模型”,对新疆M协同创新中心进行博弈分析,并对各参与主体的收益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7.
刘立程 《科技信息》2014,(4):106-107
在协同创新机制下,以专利为代表的知识产权的归属及相关利益分配的问题是协同创新团队中各主体需面对的难题之一。本文首先阐明了协同创新与知识产权(法)的密切关系,然后对协同创新团体的各主体在知识产权(专利权)归属和相关利益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依据《专利法》等法律法规给出了解决相应知识产权(专利权)问题的参考对策。  相似文献   

8.
政产学研协同科技创新体系是一种合作创新的新模式,其应用有很好的优势,但也存在一定困难和问题。从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产生的背景出发,阐述其在科技创新领域中的重要地位,构建协同科技创新体系的必要性并就其概念与内涵进行解析。阐述当前我国政产学研协同科技创新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明晰协同科技创新各主体在该体系中的作用,并提出政产学研协同科技创新体系的不同模式。  相似文献   

9.
李梅  孙艳艳  张红 《科技智囊》2021,(10):70-76
城市群内各城市发展及其互动和关联是区域协同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构建协同创新网络体系对京津冀城市群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系统视角,以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创新为落脚点,界定了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的定义,从空间协同、产业协同、资源要素协同、知识协同等多个层次构建了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体系框架.文章结合协同创新网络构建中面临的问题,重点从构建关联与共享的区域知识网络体系、强化要素流动和主体互动的创新网络组织体系、完善城市分工与融合发展产业协作网络体系和建立协同创新空间网络体系等4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科学管理研究》2013,(5):58-62
基于网络治理和利益相关者分析,研究了盐碱地改良产业化协同创新的参与主体、网络结构和运作机制,以华清农业盐碱地改良产业化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产业化协同创新必须有效整合相关资源,以企业为创新核心主体,以市场机制为运作基础。  相似文献   

11.
首先阐明了协同创新与知识产权(法)的密切关系,对协同创新团体的各主体在知识产权(专利权)归属和相关利益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依据《专利法》等法律法规给出了解决相应知识产权(专利权)问题的参考对策;运用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研究了企业与大学之间进行协同创新时,如何设计最优分配率的区间或者通过建立模型,激励知识拥有方进行创新研究和知识的共享。通过分析最优分配率的特点,对知识拥有方采取合理有效的激励措施,来激励其研究开发和知识共享以及规避协同创新中存在的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12.
城市知识创新是近年来学术界新兴起的研究热点,它在概念上隶属于区域创新。城市知识创新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城市资源要素和城市发展运行模式,主要的行为是对资源和要素进行再配置、再定义。研究了城市知识创新系统的主要参与主体各自的功能,及各参与主体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政府主要负责制度创新;科研院所主要负责具体的知识创新;企业则负责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对产业这一较大的概念来说,创新则需要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业的集体参与,而中介机构则起纽带作用,并主要负责服务创新。  相似文献   

13.
从系统学视角来看,多种创新主体以及外界的环境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政府、高等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以及科技中介等创新主体在协同创新系统中扮演的角色和定位不尽相同,发挥的功能和作用也各有差异,因此明确创新主体角色及其功能定位,是推进高校协同创新的首要任务。协调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一方面要逐步完善制度体系,另一方面要创建合作与共赢的文化氛围,使主体之间形成相互认同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知识网络是支撑高校协同创新的内在知识体系,是协同创新得以建构形成和功能实现的基础和保证。知识网络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形成知识生产、流动、分享与应用的动态机制,能够形成立体、开放、贯通的知识创新体系。提高参与主体的自觉性和整体的协调性,推进持续合作,促进平台联动是加强知识网络治理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科学管理研究》2017,(3):18-21
通过研究协同创新中知识产权法律,并对协同创新团体的各主体在知识产权转移过程中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提出了有关知识产权法律问题对策建议,同时还深入分析协同创新的知识产权成果分享和利益分配模式。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协同创新三螺旋模型上进行改进,形成了一个海洋科技协同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四螺旋(Four-helix)模型,重点在这一模型框架下探讨了各协同创新主体构成与功能定位,结合典型沿海地区、海洋科研机构、涉海企业及相关机构的运行实践,构建多主体海洋科技协同创新关系网络,并基于海洋科技成果特性提出"定制型"和"推介修正型"两种转化路径。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成为制约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农业科技创新过程的各个阶段及各阶段的不同主体入手,结合各创新主体的特点,本着实现农业科技创新各阶段无缝衔接的原则,设计理想的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逻辑关系,即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核心,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农业科技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创新的主体和中试的主体,农户是基层技术创新的主体,政产学研用对各创新主体的凝聚作用,通过多样化联系形式,将不同阶段的创新主体联系起来;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推进协同创新的重点是要从创新要素整合及创新资源在系统内无障碍流动角度来认识各主体的定位和作用,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让企业以更低的成本获取创新资源。”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任中保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  相似文献   

19.
严伯刚  易均  刘峰 《江西科学》2014,(3):416-420
在介绍了科技协同创新的内涵的基础上,列举了科技协同创新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科技协同创新推进成果转化的案例,阐述了在科技协同创新过程中加强政府职能的应用、建立有效的沟通和信任机制、促进各协同体的全面合作以提升科技协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军民融合国家战略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深化发展,各方创新主体积极主动参与,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基础厚实.军民科技协同创新能力高低是衡量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与否的重要标志,建设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是提升军民科技协同创新能力的关键举措.通过梳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相关理论及已有研究,分析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现有基础优势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符合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要求的平台建设意见与建议,以有效推进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助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