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通过岩心观察、岩矿特征分析和测井资料解释,对直罗地区长6储层沉积相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认为该区主要发育陆相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储集砂体为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河口坝砂体,其砂体展布受双重物源控制,呈东北-西南向展布。主要有利储层分布在长6层下部的长63和长62段,对于指导该区下步石油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卞东油田阜三段沉积微相及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卞东油田阜三段为三角洲沉积,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通过岩心与测、录井数据观察分析本区三角洲沉积特征,识别相标志,划分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沙坝与前缘沙席三个主要的沉积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沙坝是本区储层的主体相带。储层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较强,隔层趋向分布于远离物源的方向,砂体连通性差,平面非均质性受沉积相带及砂体展布形态控制。  相似文献   

3.
以岩心和测井分析为基础,通过对沈84块沙三四段的岩石类型及其组合、沉积韵律、原生沉积构造、砂岩的粒度分布特征、古生物化石及砂体形态等沉积相标志的研究,确定其为一套扇三角洲相沉积,可进一步分为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及前扇三角洲三个亚相.区内以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主体,主要包括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边部、河间薄层砂、前缘席状砂、水下分流河道间等微相类型.此外,以单井微相分析为基础,结合大量的地球物理测井及录井资料,研究了区块内沙三四段四个油层组、30个小层、63个单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4.
以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岩心、地震、测井、录井以及分析化验等资料的综合研究,建立松辽盆地肇源—太平川地区白垩系姚家组一段层序地层格架.将姚家组一段划分为3个层序,每一层序发育完整,分别由低位、水进和高位3个体系域构成;并在层序格架内进行沉积微相类型及沉积相展布特征研究,确定姚家组一段主要为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识别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3种亚相,以及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分流河道间、泛滥平原、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水下决口扇、河口坝、远砂坝和席状砂11种微相;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广泛发育,前三角洲发育较差;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通过填积和频繁的分叉改道,向湖盆中心方向长距离推进,在三角洲前缘的浅水区域发育了大量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与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相互切割、叠加,形成了树枝状砂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构成了油气富集的主要储集体.该区沉积相的精细研究为该区下一步油气的勘探与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安塞油田侯市地区长6油层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岩心描述和分析,确定了侯市地区长6油层河控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沉积微相为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分流河口砂坝,前缘砂席和分流间等,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是本区占主导地位的骨架砂体。  相似文献   

6.
位于莫北凸起的M116井区块,目前是莫北油田新的油气勘探区块,前人对其地质研究很少。通过岩心观察、粒度分析,结合测、录井资料,认为其三工河组二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相;并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前辫状河三角洲2个亚相,以及水下分流河道、支流间湾等5个微相。通过编绘单井沉积相柱状图及各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揭示了三工河组二段沉积相的纵向演化规律。认为在该时期,经历了基准面"降-升-再降-再升"的多期旋回变化,形成了两套"进积-退积"式的沉积组合;并描述各沉积微相在各小层沉积时期的平面展布形态及延伸距离。根据砂体物性统计,结合沉积微相分析及含油性观察等,认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研究区最有利的储集砂体,河口砂坝次之,远砂坝为非有利砂体。有利砂体的识别及其各时期平面分布范围的确定,为新区目的层开展后续油气开发提供了新的、重要的地质信息。  相似文献   

7.
通过岩心描述和分析 ,确定了侯市地区长 6油层河控三角洲沉积体系 ,主要沉积微相为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分流河口砂坝、前缘砂席和分流间等 ,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是本区占主导地位的骨架砂体 .在图像粒度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绘制概率累积曲线、C- M图、散点图和环境判别图 ,对该区砂体形成的水动力条件及形成环境进行了分析 .长 6油层的三角洲体系代表了较为完整的自旋回 ,这一自旋回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分流河道迁移、袭夺、决口以及因压实的均衡调整等 ,从而形成三角洲复合体内部各分流三角洲砂体的相互叠置交错 .根据岩心微相分析、小层砂体形态和测井剖面对比分析 ,对该区长 6油层砂组及小层的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 ,掌握了沉积微相的时空展布和变化规律 .  相似文献   

8.
陈海峰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13):3039-3044
沉积相分析是研究沉积砂体分布的关键技术。从区域地质背景出发,充分利用大量的岩心、录井、测井、地震及粒度分析等资料,研究结果认为裕民地区扶余油层主要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绘制了扶余油层17个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图。分流河道沉积砂体呈南西-北东向展布,由南西向北东逐渐减薄,受河道频繁摆动和多期河道叠置切割影响,河道砂体呈复杂条带状或指状。FII2小层以上的分流河道砂体是研究区主要的油气聚集体,为今后勘探和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阿克库勒地区岩心、钻井及地震资料的分析,对三叠系进行体系域级别的沉积特征分析。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湖泊和湖底扇3种沉积相,7种亚相,水上分流河道、水下主分支河道、侧缘分支河道、河口坝、补给水道、辫状沟道,远端席状砂7种砂体类型。确定了不同时期砂体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浅水型辫状河三角洲、坡折型辫状河三角洲-湖底扇、正常辫状河三角洲3种砂体分布模式。认为古地貌对区内砂体分布起重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华池油田长3油层沉积微相与含油性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华 1 5 2井区沉积微相与含油性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 ,认为华 1 5 2井区长 3油层的沉积相为吴旗—华池三角洲前缘亚相的一个分支 .根据其岩性、电性及沉积构造特征 ,将其划分为 4个沉积单元 .每个单元又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天然堤、分流间洼地、分流间湾 5个沉积微相 ,每个沉积微相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沉积空间展布规律 .分析这些特征和规律 ,展示出华 1 5 2区长 3砂层是由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等多个微相叠合而成的复杂叠合体 ,从而构成典型的建设型鸟足状三角洲前缘砂体 .这一砂体的特征是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上部储层的典型代表 ,也是形成油藏的主要砂体  相似文献   

11.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南部大磨拐河组二段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充分利用岩心、录井和测井资料,综合地震特征,对乌尔逊凹陷南部大磨拐河组二段展开沉积相特征研究,认为大磨拐河组二段沉积时期发育湖泊相和三角洲相,其中湖泊相发育滨浅湖和深湖-半深湖两个亚相,三角洲相发育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两个亚相。三角洲平原和前缘亚相砂体发育,其中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最为发育,是研究区有利储层发育相带。  相似文献   

12.
以岩心的沉积学标志为基础,结合测井相、地震相划分了头台—茂兴地区扶余油层(泉四段)的沉积徽相。主要有三种相类型:湖泊相(包括滨浅亚湖、湖泛平原亚相和浅湖砂坝微相)、三角洲相(主要是三角洲前缘亚相中的河口砂坝、远砂坝和分支河道微相)、河流相(实为三角洲水上平原的分支河流)。该区油层主要富集于浅湖砂坝、河口砂坝和边滩微相的砂岩中。  相似文献   

13.
大牛地气田山一段储层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大牛地气田储层沉积背景 ,叙述了辫状河三角洲岩石相、沉积结构、沉积序列等沉积特征 .表明 :辫状河三角洲是由湍急洪水控制的 ,是陆相沉积盆地中一种与油气富集密切相关的沉积类型 ,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沼泽煤和碳质泥岩构成良好的烃源岩和区域性盖层 ;分流河道砂体构成相对较好的储层 ,在垂向上构成良好的自生自储组合  相似文献   

14.
 系统研究了扶余油层沉积特征、沉积微相及沉积演化。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南部泉四段沉积时期,盆地基底稳定缓慢沉降,地形平缓,在湖盆扩张及浅水背景下,河流入湖形成大型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相,分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两个亚相。前者包括分支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分支河道间湾微相,后者包括水下分支河道、水下天然堤、水下分支河道间湾、河口坝与远砂坝。在较强的水动力及整体水进背景下,形成了枝状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为了对红柳泉油田下干柴沟组下段油藏上砂组的沉积相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以岩心相分析为基础 ,综合储层岩性、沉积构造及粒度等方面的特征 ,对沉积相平面展布规律进行了分析 .确定了目的层段为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并且主要为水上三角洲亚相 ;其具体微相包括分流河道、决口水道、天然堤及泛滥平原 4类 ,建立了三角洲亚相垂向相层序及三维空间相模式 .最终探讨了沉积相对储层的物性及含油性的影响及控制作用 ,为储层的综合评价及有利储集相带预测奠定了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16.
陕北甘谷驿油田东区延长组长6油层沉积相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甘谷驿油田东区长6油层砂体主要为灰色细粒长石砂岩,次为中—细粒长石砂岩,粒度概率曲线呈两段式,砂体内发育板状、槽状交错层理.结合甘谷驿油田上百口井的测井资料单井相分析及数十口井的粒度参数图件分析,认为甘谷驿油田东区长6油层砂体主要为湖泊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及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绘制了长61、长62、长63油砂体的平面分布图,确定了水下分流河道的位置.由砂体展布图看出,自长64至长61期,三角洲前缘逐渐演化为三角洲平原,表明研究区湖盆逐渐萎缩,三角洲沉积范围不断扩大,属进积式三角洲沉积.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长8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峰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段的庆阳鼻褶带上,其主力油层为三叠系延长组长8油层.以岩心资料为主,结合测井资料,综合分析了储层岩性、沉积构造及粒度分布等特征,认为长8期发育河控三角洲沉积体系.且以水下三角洲亚相为主,可进一步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远砂坝、席状砂等.建立了三角洲的垂向相序,文中还探讨了沉积相与含油性的关系,为储集相带的预测及下一步的勘探奠定基础,为大规模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延长油田长6油层组沉积特征与油气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认识储层沉积特征、油藏分布特征与控制因素,指导油田勘探。方法依据测井曲线突变面(岩性突变界面)和主要沉积不连续面(冲刷面、煤线、煤层、底界沉积间断面等),结合岩相分析延长油田长6油层组古环境变化面、沉积韵律等。结果将其沉积微相划分为分流河道、决口扇、分流间湾、河漫沼泽等;砂体为北北东向展布,发育三级层序2个,层序Ⅰ为湖相层序,由湖泛期湖进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HST)构成,层序Ⅱ为湖水退出本区后形成的以平原曲流河环境为主的沉积,是冲积层序,由低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HST)构成。结论冲积层序的低位体系域中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湖相层序高位体系域中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油田的主要储集层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