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天津市武清区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水域进行浮游动物种类区系组成、现存量(密度、生物量)及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两次调查共采集到16种浮游动物,其中轮虫7种、枝角类5种、桡足类4种.结合相似水体研究结果比较并辅以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对调查水域进行了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目前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水质可初步划定为中-富营养型.同时提出了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环境管理和改善水质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
针对天津市武清区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水域进行底栖动物种类区系组成、现存量(密度、生物量)及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两次调查共采集到35种底栖动物,其中水生昆虫19种,水生寡毛类7种,软体动物6种,水生线虫、线形虫和介形虫各1种.结合相似水体研究结果比较并辅以生物指数分析,对调查水域进行了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目前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水质可初步划定为中-富营养型.同时提出了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环境管理和改善水质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3.
2013年11月对北麂列岛附近进行水质、沉积物和海域生态环境现状(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按照一类海洋功能标准,水质中无机氮和磷酸盐严重超标,锌部分站位超标。浮游植物45种,以硅藻类为主,占88.4%。大型浮游动物26种,以桡足类为主,占34.6%。大型底栖生物11种,以软体动物和多毛类为主,各占45.5%。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偏低。  相似文献   

4.
分水江水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初步研究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10-12月期间,对浙江分水江水库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及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和分析.共鉴定浮游动物23种,其中轮虫11种(占48%),枝角类6种(占26%),桡足类6种(占26%),优势种为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前节晶囊轮虫(Asplanchnapriodonta)、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和特异中剑水蚤(Mesocyclops dissimilis).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变化范围为78.0~297.3 ind./L,平均生物量变化范围为2.044~8.924 mg/L.依据同步测定的理化指标,运用化学评价指数(Pb/n)及环境质量综合指数(PI)对水质进行评价,并结合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多样性指数,对分水江水库的水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分水江水库的水质属中度污染型,建议有关部门继续加强必要的巩固治理和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生物多样性指数(H′)在综合评价近岸海域的实用性,本研究利用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及底栖生物的多样性指数分别对北部湾近岸海域调查的数据进行污染程度评价,并讨论利用多样性指数评价的合理性。结果表明:用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2014年平水期北部湾近岸海域的水质结果为轻污染;用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均为轻中污染;用底栖生物的多样性指数进行污染评价结果则为重中污染。可见,生物多样性指数适用于污染程度较重的水域,而对于像北部湾近岸海域这样较洁净的水域,其与水质评价则存在较大的差异。结合我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的实际情况,当前利用浮游植物来评价最具实用性。生物数据需建立在常年观测的基础上,并与理化监测结果结合起来开展综合性指标评价,才能正确地发挥其作用,从而得到符合实际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额尔古纳河流域秋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8年8—9月对额尔古纳河流域的重要水体呼伦湖、二卡湿地、乌兰泡、根河、伊敏河和哈乌尔河中的浮游动物进行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52种42属。其群落特征如下:1)轮虫共18种15属,占总种数的34.6%,枝角类9属14种,占26.9%,原生动物11属12种,占23.1%,桡足类7属8种,占15.4%;2)呼伦湖和二卡湿地浮游动物种类最多,分别为36种和34种,根河和哈乌尔河物种数均小于10种;3)浮游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均以二卡湿地最高,分别为4650.5ind/L,2.29mg/L,其次是呼伦湖和乌兰泡,分别为2274.5ind/L,1.35mg/L和4180.1ind/L,1.18mg/L,根河、哈乌尔河和伊敏河均较低。根据种类数、密度和生物量对额尔古纳河流域重要水体的水质状况进行评价:二卡湿地、呼伦湖和乌兰泡为中营养水体,根河、伊敏河和哈乌尔河为贫营养水体;呼伦湖浮游动物群落组成的改变显示其富营养化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7.
钦州湾近岸海域水质污染状况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调查及评价钦州湾近岸海域水质污染程度。【方法】2010年3月(春季)及2010年9月(秋季)在钦州湾近岸海域布设9个站位进行水质、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调查。采用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及生物多样性指数对调查结果进行评价。【结果】钦州湾近岸海域春季、秋季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平均值分别为3.20、3.68;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37、3.35;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33、2.89。【结论】以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2010年钦州湾近岸海域污染等级为轻污染;以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评价,污染等级为轻度污染至无污染;以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进行评价,污染等级为轻中污染。相对于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能更灵敏地指示和评价海洋环境的污染形势,但其评价标准和方法有待更多的调查和研究来进行验证和修正。单一利用生物多样性指数进行海域污染评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仍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海洋环境的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8.
2008年8—9月对额尔古纳河流域的重要水体呼伦湖、二卡湿地、乌兰泡、根河、伊敏河和哈乌尔河中的浮游动物进行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52种42属。其群落特征如下:1)轮虫共18种15属,占总种数的34.6%,枝角类9属14种,占26.9%,原生动物11属12种,占23.1%,桡足类7属8种,占15.4%;2)呼伦湖和二卡湿地浮游动物种类最多,分别为36种和34种,根河和哈乌尔河物种数均小于10种;3)浮游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均以二卡湿地最高,分别为4651ind/L,2.29mg/L,其次是呼伦湖和乌兰泡,分别为2275ind/L,1.35mg/L和4180ind/L1.18mg/L,根河、哈乌尔河和伊敏河均较低。根据种类数、密度和生物量对额尔古纳河流域重要水体的水质状况进行评价:二卡湿地、呼伦湖和乌兰泡为中营养水体,根河、伊敏河和哈乌尔河为贫营养水体;呼伦湖浮游动物群落组成的改变显示其富营养化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野鸭湖湿地退化严重.于2008~2010年调查了野鸭湖湿地恢复区恢复前后的植物、鸟类情况,对3年的野外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自2009年春季实施的恢复工程,使恢复区湿地水域面积明显扩大;湿地植物种类、数量、盖度逐年增加;鸟类多样性指数较恢复前有大幅度提高,湿地水鸟所占比重逐年上...  相似文献   

10.
在对星海湖湿地湖水水质调查取样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湿地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用PSR模型和AHP分析法对星海湖生态健康状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星海湖水体整体污染级别为"轻污染",水质为Ⅵ类;星海湖的营养状态较差,综合营养指数为57.268;星海湖各采样点的浮游植物生物量为6.2~22.3mg/L、平均值为14.71mg/L,浮游动物生物量为0.02~0.06 mg/L、平均值为0.055 7 mg/L,底栖动物生物量平均值为13.55g/m2;星海湖湿地的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为0.228 0,处在不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1.
衡水湖自然保护区藻类植物资源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次报道了衡水湖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藻类植物的种类组成、生态类群及常见群落.经初步调查和鉴定,衡水湖国家湿地自然保护区藻类植物共有9门、11纲、22目、31科、59属、119种(含种下分类单位),4种生态类群和8个常见藻类群落.主要类群中以绿藻门最多,共计49种,占保护区藻类总种数的4 1.2%;其次是硅藻门,31种(含1变种)占26.1%;再次是蓝藻门,22种(含1个变型)占18.5%.对衡水湖自然保护区水体环境质量、藻类资源进行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2.
二龙湖水库浮游动物调查与水质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调查二龙湖不同样站浮游动物的生态状况,对二龙湖的水质污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二龙湖水库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以轮虫为主;浮游动物平均数量为17818个/L;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9.53mg/L;Margalef多样性指数为1.99-4.98各项浮游动物指数显示湖心及出水口处水质较好,东辽河及北大河入湖口处水质较差,说是二龙湖水库已受污染,水体属β-中污带类型。  相似文献   

13.
引滦入津输水工程流域浮游动物和水质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引滦入津输水工程沿线水域进行了浮游动物种类区系组成、现存量(密度、生物量)及分布的调查研究,结合历史资料和国内相似水体研究结果并辅以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分析,对调查水域进行了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调查水域可初步划定为中营养型向富营养型过渡类型,并呈现富营养化加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陕西黄河湿地渔业水域进行评价分析,加强湿地保护和渔业可持续发展。方法通过对2007,2008年度陕西黄河湿地渔业水域全面监测和重点指标动态监测分析,利用内梅罗指数法对水体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陕西黄河湿地渔业水域环境状况存在大的差异,湿地渔业养殖水域中大水面水质状况较好,中型水面次之,精养池塘受氮磷污染比较严重。结论提出了增强保护、加强管理和推广健康养殖等科学的改良和保护措施,对于渔业发展及湿地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洛阳黄河湿地总面积11700 hm2,是洛阳重要的自然资源,本文以洛阳黄河湿地孟津段为例,对湿地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调查,该区分布有鸟类144种,分别隶属于16目42科,其中鸭科最多,达21种,占该地区鸟类种数的14.6%,鹰科12种占8.3%,鹭科10种6.9%,鹬科10种6.9%,鸥科8种占5.6%。以上5目鸟类已占该区鸟类种数的46.5%,为优势类群。同时,探讨了该湿地生态与鸟类栖息的关系,最后,分析了洛阳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鸟类多样性受威胁的原因,提出了湿地鸟类多样性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6.
2012年5月、7月、9月采取现场调查和采样监测的方法对七里海湿地浮游生物种类、密度和生物量变化动态以及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湿地共有浮游植物6门44种,其中蓝藻门11种,绿藻门18种,硅藻门8种,裸藻门4种,甲藻门1种,隐藻门2种。浮游动物13属22种,其中桡足类4属4种,枝角类2属2种,轮虫7属16种。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生物量表现为9月7月5月,而浮游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表现为5月9月7月。5月、7月、9月湿地浮游植物种类均较丰富;5月湿地浮游动物种类贫乏,7月、9月浮游动物种类一般。这一结果可能与湿地水质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有关,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也表现为5月7月9月。  相似文献   

17.
郭正  杨稚娟  王玥劼  张世敏 《河南科学》2014,(12):2579-2582
为了保护大苏干湖湿地生态系统,为其合理开发提供基础数据,2014年8月对大苏干湖浮游生物及水质进行了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26属54种,优势种是舟形藻(Navicula)和鼓藻(Cosmarium),浮游动物10种.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1×104~1.3×105个/L,浮游动物细胞密度介于303~927个/L.理化指标中叶绿素、氨氮均较高,水体水质为V类或劣V类水.利用浮游植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Margalef和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对大苏干湖进行了水质评价,该水体整体处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水质处于中-重污染状态,与理化参数分析水质结果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8.
赣江中下游浮游动物时空分布特征及水质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10年12月与2011年7月赣江中下游各监测断面中浮游动物类群的结构组成、优势类群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赣江中下游浮游动物有4类41种;种类最多的是轮虫类,共计7科15属25种,占总数的60.98%;枝角类5科6属7种,占17.07%;桡足类与原生动物占21.95%。时间分布上浮游动物丰度丰水期大于枯水期,密度变动范围为100~522个/L,其中丰水期轮虫、枝角类、桡足类与原生动物密度分别占浮游动物密度的61.7%,11.4%,18.9%与7.8%;枯水期轮虫、枝角类、桡足类与原生动物密度分别占浮游动物密度的65.3%,9.5%,16.0%与9.1%。浮游动物密度空间分布上呈现中间大、两端小的特点,最大值出现在4号监测点新干,最小值出现在10号监测点赣州。赣江中下游浮游动物数量结构主要由轮虫和桡足类组成,生物量结构则主要由桡足类和枝角类组成。生物多样性及水质综合评价为轻度污染至中度污染。  相似文献   

19.
于2010年的1月、4月、7月和10月,笔者对百花湖水库后生浮游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共采集到后生浮游动物44种,其中轮虫22种,枝角类12种,桡足类10种;百花湖水库后生浮游动物物种多样性季节变化明显,冬春季较低(物种数S=19和21,Shannon-Weiner指数H'=1.50和2.11),夏秋季较高(物种数S=34和24,H'=2.03和2.75);主要优势种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冬季萼花臂尾轮虫(Y=0.77),春季角突臂尾轮虫(Y=0.11),夏季前节晶囊轮虫(Y=0.32),秋季螺形龟甲轮虫(Y=0.30);后生浮游动物丰度在64.9~854.63 ind./L之间,平均为442.49 ind./L,丰度季节变化显著,但空间分布差异不大;轮虫丰度占据优势,后生浮游动物趋向小型化;后生浮游动物多样性与营养指数对水质的评价结果相似,但与生物量的评价结果不同。  相似文献   

20.
中街山列岛及其邻近海域海水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11月,对中街山列岛及其邻近海域12个调查站点主要海水水质指标进行了全面调查分析,分别采用单项指数法、有机污染指数法和水体富营养化指数法从不同角度评价了调查海域的水质状况。结果表明,大部分调查海域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近岸海域污染较重,离岸海域污染较轻;各个站点的石油类含量均超过了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超标率分别为75%和67%,最大超标倍数为2.1倍;67%的调查站位海水呈富营养化状态,最大富营养化指数达2.68,出现在宁波-舟山港水域的9号站;75%的站位都处于中度或严重有机污染状态,最大有机污染指数达4.8,出现在宁波-舟山港水域的9号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